医药冷链物流踏上漫漫求索路

2011-3-13 14:4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范云兵
“这几天江南雪花飞舞,北国却阳光和煦,让我想到了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现状。”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生物医药冷链峰会上,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副秘书长张凌辉说,我国医药冷链物流的现状差异非常大。目前国内部分医药流通企业在冷链物流方面做得比较成熟,但是大部分还不能满足冷藏药品的需求。
    张凌辉介绍说,去年我国医药市场超过7000亿元,今后药品的年增长速度预计将会超过15%,而随着甲流等传染性疾病的增长,对疫苗等冷藏药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举个例子,我国有1万多个医药流通企业,大部企业经营的冷藏药品种类在150~200个,流通量很大。”张凌辉说,很多药品的分类也在不断变化,几年前的普通药品,现在很多也被列为冷藏品。“不过,作为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药品,其冷链物流发展之路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卫战说。
蚂蚁要为大象跳舞让路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显示,我国医药市场规模为7000亿元,医药流通企业1.3万家,而前500名几乎占据了医药经营份额的90%。也就是说,其余1万多家流通企业的经营规模不超过700亿元。
    而张凌辉认为,目前我国真正从事医药流通的企业不到1万家,但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而且我国还有医药零售企业和门店30万家,农村各类医药网点超过50万个,这些都是各自经营,并没有纳入大型医药集团的管理范围。
    在很多专家看来,这些小企业,直接造成了目前医药流通市场的混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制造企业负责人说:“这些小企业实际上没有通过国家资质审核,就私自运营药品流通业务,他们不会顾及到产品是否在合理的温度范围内。所以我们的生物制品物流业务都是自己负责。”
    张凌辉也表示,2006年他在一家医药公司做物流经理,当时对药品的冷链物流管理,实际上就是泡沫箱里面放几个冰袋,而当时全国这种现象很普遍。“一个好的保温箱要上千元,实力弱小的企业没有能力投入这些资本。而且物流部门大部分是成本中心,没有实现向利润中心的转化。既要降低成本,又要规范经营,这是一对矛盾。”张凌辉说。
    因此,要想让医药流通业更加规范,必须要对当前医药流通行业散、小、乱、弱的局面进行清理,而清理的最佳手段就是依靠市场的兼并重组。只有把企业不断做大,才能建立全国的网络布局,才能有实力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大象要想跳舞,蚂蚁必须走开。”
    王锦霞认为,大量的小医药公司主要是代理几个高价品种,依赖于医疗机构的关系,实行“高进、高出、高回扣”的方式经营,做高端医院。这些医药商业公司一般只有几十个人,没有任何现代物流设施。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鼓励大型企业兼并重组,企业数量会逐步减少,资源向少数大企业集中,相当一批小企业将在5~10年内被淘汰出局。这是市场的必然规律。
    医药流通企业的兼并重组不仅仅是减少中小企业数量,同时会影响大企业的市场格局。“目前国内的频频重组,已经改变了九州通在我国医药流通市场上的名次。”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副总陶冶说。
    因此,中国人民大学医药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宪法认为,大商业加速跑马圈地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扩张之后是否会产生在管理、资金利用、区域协调、网络呼应等问题上的困境,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冷链体系的艰难求索路
    在医药商业领域宏观的竞争方面,有很多问题。同样,在微观的物流领域,存在着更多的细节问题。
    张凌辉说,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集中度不高,一般一个营业额为六七亿元的快配型商业公司,经营客户数往往超过四五千家。“拿一个公司经营一种冷藏品来计算,怎么把这个产品快速安全的送到这四五千家企业,非常令人头疼。”
    张凌辉介绍,这两年药品配送操作已经相对规范了不少,基本上都是采用厢式货车。配送冷藏品,车内也都会配备专业的保温箱。“但保温箱能保证药品24小时内温度不上升吗?”张凌辉说。现在很多医药公司都是第一天发货,在普通仓库的保温箱内存一夜,第二天再进行配货。这个过程很有可能造成温度的上升而破坏药品质量。
    企业生产、流通缺乏冷链的原因就在于成本投入过高。目前,我国从事医药物流快配的企业,利润不到1%。大规模的增添冷链设备并不现实,而是停留在数十个保温箱、一两辆冷藏车的规模下运作。
    而且,我国90%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在4亿元以下,无力建设现代物流中心,更无法投资现代化的信息化设备和自动拣选设备。张凌辉告诉记者,一个销售额为4亿元的快配型企业,仓库大概有60~80个人,而且要天天加班,作业强度非常大。“这也意味着成本高,效益低,采用信息化投入的欲望也就不强烈。”张凌辉说。
    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传感技术应用事业部总经理王铀证实了张凌辉的话。他说:“目前我们有一套医药冷链追溯系统,投资要1000万元,除了国药、上药等集团,没有几个企业能够投资。即便是普通的信息化追溯系统,医药物流企业也很难承担。”
    陶冶也表示,九州通之所以能做大,是因为拥有300多人的物流技术研发团队,而一些中小企业,则对于这种高昂的投资无能为力。
    而据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统计,企业内部使用良好信息化系统的医药流通企业最多不超过100家,相对于1万家流通企业来说,只是1%的概念。“能够提高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一件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事。”张凌辉说。
市场监管的逐步完善路
“医药流通过程从上游到下游的可控性越来越差。”张凌辉举例说,我国做六味地黄丸比较好的企业有北京同仁堂和河南张仲景。但在2009年底,我国生产六味地黄丸的企业有800多家,同仁堂和张仲景可以做到良好的温湿度管理,这800多家企业不一定都能做到;1万多家流通企业、几十万个零售网点几乎都在经营六味地黄丸,更不一定都能做到规范管理。“很多药品虽然都是流水化生产,但流通到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能够严格控制温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张凌辉说。
    总之,缺少规范管理的原因之一是缺少规范化监督。药品冷链管理的法规不完善,造成了医药冷链物流生产、流通的管理真空,又直接导致了我国血液制品、疫苗制品事故频发。
    而前一段时间吵得火热的新版GSP、医药分级标准等系列流通规范,迟迟不能出台。原因有不同管理部门的矛盾,也有专家起草组里专家的意见不统一。
    以药品的分级制度为例。GSP把医药流通企业分为两个级别,而商务部确定拥有分级医药流通企业的权限后,把药品流通企业分为五级。张凌辉说:“现实中药品质量监管权属于药监局,药品制造归工信部。那这两个部门,是把医药流通企业分为两级,还是分为五级?”
    对此,刘卫战认为,各个政府部门应该依靠协会的力量,理顺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体制,制定统一的冷链标准、流通标准等。“目前,我国药品监管部门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张凌辉举例说,他有亲戚在药品监管部门工作,回家的时候感觉手指有些痛,家人便拿出一瓶红花油。虽然亲戚发现药品包装上没有批号,明显是假冒产品,但还是用了一些。而后果就是整个手指肿大。这说明我国药品监管人员的意识和素质还不到位,亟待加强。“虽然我国的药品冷链现状相对较为落后,但是相比前两年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随着消费者意识的提高和相关法规的完善,医药冷链物流会慢慢完善。而冷藏药品的相关管理法规,将会在今年下半年出台。”张凌辉说。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