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扶持下 义乌如何用好“试点”

2011-3-11 14:4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义乌迎来史上最大的政策利好: 
  3月9日,一直被热议的“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传闻,成为“板上钉钉”的新闻。这也是继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浙江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获得的又一国家级政策支持。 
  兴奋之后,照例想到两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是义乌? 
  这个从“鸡毛换糖”起步的小城,凭着她独有的“拨浪鼓”精神,成为闻名世界的地名。经过30余年来的迅速发展,义乌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不仅是中国中小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还反映着全球小商品的供需状况、资源要素的分布以及全球生产的分工,成为全球小商品交易的“晴雨表”。 
  但这显然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理解。国家战略毕竟不是“奖状”,把试点放在义乌,一定不是仅仅为了肯定义乌在过去三十年中创造的发展奇迹。何况,国际贸易做得好、有特色的区域也不只是义乌。 
  那么,“花落浙江”的背后,还有什么政策深意? 
  首先应该是中央对浙江新一轮发展充满期待。 
  在某种意义上,义乌就是浙江过去三十年发展的缩影,这一点毋庸多言,到过义乌,对浙江的创新能量和发展奇迹,都会有一个充足的感受。因此,把试点放在义乌,无疑蕴含着这样的政策用意: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历程中,率先发展的浙江既是率先遭遇挑战的先进地区,也应该是率先探索出一揽子“求解之方”的先进地区。 
  而对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而言,在当前“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区域竞争态势中,在机制体制先发优势逐渐减弱的背景下,试点所提供的一系列所谓“最开放”政策,恰恰为浙江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最需要的要素资源之一:体制机制新优势。 
  还有一层政策用意稍为中观一些。 
  在过去的多年中,浙江外贸的发展可以用高歌猛进来形容。即便是在遭遇金融危机的“十一五”,浙江外贸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但与全国一样,浙江外贸也存在进出口失衡、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有些方面甚至更加突出,如进出口失衡。因此,把试点放在义乌,用意还在于:在传统外贸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的国际背景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在推动浙江外贸转型升级的同时,为全国其他地区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转型发展新模式。 
  第二,怎样用好“试点”? 
  对此次义乌升级,有报道称,这意味着义乌成为我国第十个“经济特区”,因为此前,全国已设立了9个国家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种提法精准与否且不讨论,但能否用好这次试点带来的历史机遇,不仅是义乌的待解命题,也是浙江的发展新命题。 
  要用好“试点”,首先是要与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联动。义乌市场的出口商品,多数通过宁波口岸走向国际市场,本身就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试点实行后,义乌如何利用新的政策优势,主动纳入到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轨道,实现政策、物流、贸易、金融、监管等多个层面的无缝对接,不仅决定着试点的成效,也对我省海洋经发展有着特殊意义。 
  用好“试点”,还要与机制体制改革相结合,要抓住试点“先行先试”机遇,加速推动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争取在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服务平台和贸易方式方面都有大的进展。 
  人们期待,这只“拨浪鼓”敲出更美的音符。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