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汝民代表呼吁:在天津港试点建设自由贸易区

2011-3-10 0: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集团)董事长于汝民做客中国经济网和新浪网的联合演播室,与网友分享他的两会观点和建议。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权静: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中国经济网和新浪网的联合演播室,我是主持人权静。每年两会期间,我们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来到直播间,跟大家分享两会的提案议案,畅谈民生方面的若干话题和他所在的行业接下来的发展,接下来请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集团)董事长于汝民,欢迎您于总。

    于汝民:谢谢。

    主持人权静:于总是第二次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前年两会的时候,就跟网友进行过在线的交流,今年经济形势有了变化,天津港取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人大代表,今年您给两会带来了哪些提案?

    于汝民:我带来了两个提案,第一个是以天津港的东疆保税港区为依托,建设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这个提案实质上我去年提过,但是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批准,我还会坚持提下去。另外一个,希望在国家层面上,与中亚一些国家签订有关出海口岸的协议,天津港是中国和蒙古共和国签订的出海口岸协议的港口,蒙古共和国的进出口货物通过天津港,是国家层面签署的口岸协议。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大量货物通过天津港进出口的,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层面,把进出口口岸的地位确定下来。这样就可以保证货物都能够从天津港进出,更好地利用天津港的东江保税港区的政策,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国家和中亚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同时又利于促进两国国家层面关系的进一步巩固。

    主持人权静:说到这两个提案,大家会觉得比较专业,来自您所在的领域,所以我们希望能跟大家多做一些解释,对港口很多人不是非常熟悉,您刚才谈到的第一个是建议要在东疆保税区建立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就是中国的小香港,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相关的经济特殊,包括自由贸易是不是之前已经有一些设置了,为什么您说是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于汝民:我们国家到现在为止只设立了保税港区,没有自由贸易区,区别在哪里,一个很形象的话说。比如海关的官员,对于自由贸易区,海关官员是背对着自由贸易区,脸冲着关里面。如果是保税港区,那就是脸对着保税港区,背对着关内。差别在哪里?作为自由贸易区是非海关监管区,就是海关不监管,是属于境内关外。保税港区实质上来讲还是在海关的特殊监管区,因为有了海关监管,我们倒不是反对海关监管,因为海关要监管,就会增加一系列的手续,会带来很多不方便,因此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建成自由贸易区,当然建自由贸易区除了海关监管的问题之外,还有货币的自由兑换。一般来讲自由贸易区是三个自由,一个是货物的自由进出,再有一个是货币的自由兑换,第三个是人员的自由来往。现在看来从我们的货币上来讲,因为还没有放开,因此还会有些障碍。但是我们可以试点进行意愿结汇,可以结汇,可以不结汇,这点来讲进一步向前推进,在保税港区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是完全有必要的。

    主持人权静:如果说去年您就提了这个建议,今年继续提,目前来说还没有通过。应该说管理层会考虑其中是不是存在风险?如果我们成为中国境内的第二个香港的话,可能会在哪些问题上有风险?

    于汝民:风险肯定是存在的。同时我们国家还有一个平衡的问题,批了你这,不批别人怎么办。总有先行先试的,既然滨海新区是先行先试区,就得找出先行先试来,平衡的问题暂不考虑。风险的问题当然也会有的,但是我觉得在现在这样一个管理系统下,应该是风险可控的。

    主持人权静:您的货币思路和国家推进的人民币自由跨境结算,它的一致点在哪里?

    于汝民:现在可以在一个区域里实行意愿结汇,可以结汇,可以不结汇,这是往前走一步,完全在这个区域里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这里应该有些风险的。我们总是在一步一步地前进。摸着石头过河。

    主持人权静:于总的第二个提案更专业,跟中亚各国建立出海口岸的协议,这个协议一旦签署以后,意味着什么,对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来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于汝民:它的好处在于通过为中亚、西亚国家的服务,我们的经济得到发展,比如说我们给它承运货物,我们的铁路运输,就繁忙起来。可以拉动我们国家物流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和中亚、西亚国家的关系会更加紧密。

    主持人权静:您觉得这两条建议,什么时候可能会实现?

    于汝民:现在不敢预测什么时候能够实现,我可以说我们的很多建议也好,议案也好,是经过多次来提,最终还是实现了。我对此很有信心。

    主持人权静:所以会一直呼吁下去。说完于总的提案之后,来关注一下于总所在的行业,确实港口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存在一个战略意义。您所在的天津港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于汝民:天津港在十一五期间无论是建设,还是经营,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十一五期间,我们的吞吐量去年达到4.1亿吨,越上4亿吨的台阶。集装箱的吞吐量超过一千万标准箱,我们的港口在世界港口排名已经是前五名了,集装箱的排名由原来的第17名跃升到第11名。十二五期间,我们想在十一五基础上,更向前进一步,一个在港口的规模上,继续做大,同时在港口的等级上,继续提高。我们希望到十二五末期,天津港吞吐量能够达到5.5亿吨到6亿吨。

    主持人权静:这个吨位级在国内算是什么样的概念?

    于汝民:现在世界第一港口,也是我们国家的第一港口,宁波舟山港是6.3亿吨。

    主持人权静:那就很接近了。

    于汝民:当然别人也在前进。如果我们迈上了6亿吨的台阶,我们在世界排名还会进一步提升。特别在集装箱方面,要达到1800万标箱到2000万标箱,比现在翻一番。同时港口等级由现在的25万吨级提升到30万吨级,现在天津港在十一五期间是由15万吨级提升到25万吨级,现在25万吨级的船舶可以随时进天津港,30万吨级的船舶可以趁潮进天津港。到十二五期间,我们30万吨级船舶可以随时进出。凡是渤海湾能够接待的船舶,都可以随时地进行接待,港口的等级上去了。同时我们除了硬件的设施,比如说这种港口的规模和等级之外,在港口的功能上有新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发展是物流的配送功能,以前港口是作为货物的装卸和交通运输的枢纽,今后物流服务实现配送,就是门到门的服务,这个功能我们也会逐渐地开发。再一个临港工业,港口除了发展物流业之外,还可以发展港口的工业就是加工制造业,在港口发展加工制造业具有成本低的优势,比如我们国家的很多产品是进口原材料,制成产成品之后,再推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两头在外。在港口就地加工,它的成本是最低的,尤其在当前人民币不断升值情况下,外贸企业、生产企业都面临着一个成本的压力,在港口附近建厂是成本最低。我们在临港工业方面,要有新的进展。

    第三个方面,我们在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方面,要有新的拓展。除了我们提供硬件的服务之外,我们还要提供软件的服务,比如说信息,因为有大量的货物在港口通过,伴随着这些货物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可以在这方面提供服务。同时有大量的货物进出,是一种贸易,一种交易,有大量的金融服务,在这方面来讲,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地提供。

    第四个方面,我们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做一些科研和技术的创新,比如说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我们做的“油改电”的设备,现在在全港推广。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管理的输出。比如在腹地建设“无水港”,建立物流节点,腹地对它不了解,可以进行管理的输出,比如我们请西安搞物流的这些企业,到天津港接受培训,培训完之后,知道有些业务怎么做,我们管理输出在十二五期间会开展起来。

    主持人权静:非常感谢于总,刚才听完于总一系列阐述,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天津港的发展真得是综合战略,涉及到方方面面,无论规模还是等级,相关的配套服务,金融服务,包括技术的输出。确实港口是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真的是带动了方方面面的发展。说到这点,有另外一个联想,港口既然这么重要,它的做大做强无疑是更加重要,刚才说到规模在十二五期间以后做到5.5亿吨,除了单个港口的规模增加之外,是不是港口之间的整合也是未来一个大的趋势,我们也非常关注,这几年整个渤海湾几个大的港口发展势头都很快,同样在渤海湾,他们之间的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可能进行进一步的强强联合,产生更大规模的港口?

    于汝民:港口现在的发展,如果从经营集中度的角度来看,现在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家分散建港,有条件的地方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开始建设发展港口,这样造成了港口建设的分散,港口建设资源的浪费。现在很多人都意识到港口经济必须有规模的效应,就是非常分散是不行的。现在基本上以行政区域来进行港口的组合,比如辽宁、河北、浙江,都进行这样的工作,刚才提到的宁波舟山港是世界第一大港,也是中国第一大港,把宁波和舟山整合在一起。但是这种整合的显著特点是靠行政的力量,是在行政区域内的整合。我认为今后港口资源的整合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靠市场的力量,靠资本的力量,靠市场的力量,就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进行资源的整合。同时不是靠行政的捏合,而是靠资本的收购、兼并,来进行。我们会进入第三个阶段,但是现在还是在第二个阶段。

    主持人权静:可能从行政的捏合到市场化的资本式的整合,需要很长的过程,但是这就是中国的改革,市场经济的方向所在,必然趋势。但是在这个趋势实现过程中,不得不提到为什么会以地域的行政力量来整合,就是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利益的诉求,也都有自己利益的考虑,尤其是港口是属于地方经济下属的经济制高点,所以在打破行政捏合,进入市场化的整合,它需要克服哪些问题,这个难度到底有多大?

    于汝民:首先来讲,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财政是以区域划分的,这样的体制必然造成大家分灶吃饭,分灶吃饭的好处是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不好处是大家都注意自己的灶,不注意别人的灶,这就是它的问题。以市场的力量,资本的力量进行港口资源整合的时候,首先在我们国家经济体制层面上,应该改革,进一步地深化。当然它也有一个兼并的企业和被兼并的企业,这些领导层对于兼并的正确认识,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我坚信在国际上这么多的企业没有行政的力量,完全是靠市场的需求和资本的力量进行兼并,都能够行得通。中国既然已经确定了市场经济的取向,我相信在国际上出现的情况,在中国照样会出现。

    主持人权静:有没有人会对您有挑战的说法,同行当中,聊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会不会说于总天津因为你是属于的天津直辖市,你没有更大的行政区域作为兼并的舞台,所以你更提倡以打破行政,更多市场的手法。就是说质疑的声音现在目前会集中在哪里?

    于汝民:这个很自然的,比如河北省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进行整合,就需要一段时间。辽宁、浙江都会有他们的文章可做。天津港是没文章可做。

    但是在天津市这个范围,天津市委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因此已经确定在天津市范围内,是以天津港集团为主体进行资源整合,这点已经确定了。我相信随着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强的港口兼并弱的港口,这是必然的。如果说我们不能兼并别人的话,我们也欢迎别人兼并我们,他只要足够大,能吃得动就可以。

    主持人权静:这个开放的心态您是有的?

    于汝民:我有。

    主持人权静:我们来畅想一下,如果未来港口的发展能够真正按照市场和资本的逻辑去配置资源的话,未来的兼并是什么样的模式?并不是说我们同样属于浙江,就互相兼并,而是说我们有同样的核心业务或者能够进行产业整合的机会,我们才兼并,是这样吗?

    于汝民: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中国的港口界也不要把眼睛全盯在国内,国际舞台也很大,我们可以走出去,我一直在提倡,当我们国家的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要采取集团军的方式,所谓集团军的方式,比如现在大家有的企业到国外去买矿山,有的人去买森林等等,但是买了之后发现,这矿运不出来,没有铁路,没有码头,包括森林也一样。我觉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应该发挥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国家可以进行协调,采矿的,修铁路的,运营铁路的,建港口的,运营港口的,一块走出去。我们到那里去,买矿山,开矿的同时,修铁路,运营铁路,建码头,运营码头,有船队,把矿运回来,这就可以了。我们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一定不能单打独斗,一定是采取集团军作战的方式,这样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中国港口企业整合的问题,也不要把眼睛只盯在国内,我们放眼世界,我们还有很多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

    主持人权静:不难听出于总心中对未来港口的发展有非常宏伟的蓝图,特别想问一下您具体的计划,下一步天津港在兼并上,打算做什么?

    于汝民:说实话,这个问题非常敏感,我们最近几年也在做一些探讨,但是没有成功,我们并不气馁,有的要继续探讨,同时我们也在做一些物流网络的建设,这也是走出去。比如上海港在长江沿线布点,我们在腹地,腹地没有水,长江沿线有水,有港口,在腹地建了污水港,我们建设物流的节点,也是一种走出去。不一定是盯着建几个泊位,我们整个港口是物流体系的环节,我们在这个环节上,还可以向外做,把我们产业链做长,把价值链做长,这也是大有作为的,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眼睛也盯着国外,我们有些项目也在谈判当中。

    主持人权静:非常感谢于总跟我们分享关于兼并方面的想法。接下来往内看,刚才都在往外看,怎么样把港口所在的这一亩三分地经营好,也是于总考虑的问题,现在已经看到滨海新区政府提出在2015年建成北方的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在这两个中心当中,天津港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特别要说的在港口本身的经营跟发展方面,有什么新的思路?

    于汝民:我们在建设两个中心当中,特别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当中,我们是承担着核心载体的功能,所谓核心载体就是通过港口把航运中心的基础硬件东西做起来。到现在为止,所谓的航运中心是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像伦敦那种类型,深圳是港口服务型的航运中心,他也没有港口。在伦敦注册的船务公司也不是非常多,主枝是高端服务,比如说发布信息,波罗的海航运指数在伦敦航交所发布的。同时还有一些法律的诉讼、保险,这些东西是放在伦敦的,包括航运的金融服务是在伦敦的。因此我把它起个名字叫港航服务型的航运公司。再一个像新加坡和香港,是港口和航运主导型的航运中心。限于发展阶段,我们国家要建设的国际航运中心不是那种伦敦式,应该是新加坡和香港式的港航主导型的航运中心。在这方面建设当中,我们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我们港口等级提高了,港口的规模扩大了,港口国际化程度也提高了,我们港口的国际化,大量的船务公司,包括前十名的集装箱公司在天津港都有投资,同时我们提出要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运行港口。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下一步,我们应该是沿着这条路继续地走下去。其中包括在功能建设方面,我说的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非常有力的支撑。

    主持人权静:您说到这点,我们都觉得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尤其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想到港口的时候,可能它的第一反映都是无数的大的船舶,很多集装箱,都是非常硬的硬件集成的载体,刚才于总给我们一个新的思路,港口也可以在更多的软件跟服务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刚才说到伦敦目前来说对于天津港来说并不是努力的方向,因为那个还要更远一些。如果新加坡的模式是下一步,伦敦可能是再下一步了。虽然还比较远,但是不能放弃这方面的努力,因为迟早要做那些事。我们注意到天津港在金融服务方面和软件方面这两年有很多创新的做法,能不能再详细讲一讲。

    于汝民:分成两块,一个是天津港集团发展的金融板块,我们现在有我们的财务公司,是华夏人寿并列第一大股东,我们还投资了农业商业银行,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要发展金融板块。另外我们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方面,我们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搞现货质押贷款,和银行进行合作。这个现货质押贷款有些出口货到了港口之后,进入我们的监管库,银行根据它监管货物的货值打一个折扣,马上给他贷款。实际上来讲货物虽然没有出口,但是对于他来讲已经拿到钱了,他加快了资金的周转。我们放货只有见到了银行的通知单,我们才放货。等于银行非常放心,没有太多的放心,我们已经做到100多亿,这个量已经很大了。今后还要继续探索新的金融服务的模式,比如说贷款给担保公司等等,这些东西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探讨。

    主持人权静:确实您刚才说的这一点,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港口发展新的方向,不光是硬件的集成,可以给经济的方方面面提供很多的服务,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值得我们去探讨,有大有所为的空间非常多。最后想跟于总聊聊,在节目开始之前,跟于总沟通的时候,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同样再次改变了我对港口固有的印象,以前大家无论在电视剧还是电影里看到的每天员工会去港口上班,在那工作一天以后,回到市区,自己的家里面,港口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能现在日落不息,至少是纯的工作区域。于总谈到未来建成综合性的港口加城市的模式,非常有新意。

    于汝民:我们有些大城市陷入了困境,就是交通困境,北京在限制购车,在限制排号上路,采取这么多措施,我认为北京仍然很堵塞。实际上来讲,天津这样的城市虽然比北京的交通状况要好,但是也是堵车的。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大家批评的城市规划的摊大饼,但是不摊大饼,现在没有出现新的模式,大家说建卫星城,只是我们想象的东西,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卫星城市和中心城区之间的交通仍然很不方便的,而且交通成本很大。卫星城和卫星城之间的交通也不方便,也是成本很大。因此在天津港的东江探讨一个新的模式,就是港口和港口产业,和居住、休闲、购物,这些功能能不能在一起,减少整个社会上交通的流量,降低人们生活当中的交通成本。因此我们在东江3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划定了10平方公里的集装箱码头区,一个10平方公里的物流加工区,还有10平方公里是休闲、购物、娱乐、居住集中的区域。这样一个区域里,当时的规划是6万人,在这个区域里进行生活和工作,包括酒店。他提供的服务是对于在港口工作的人和在来港办公、工作的人,都能够提供服务。这样区域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他的活动空间。对外的交通压力就会减少,同时在这个区域里工作的人,他的交通成本也会明显降低。大家花在道路上的时间会减少。我们现在东江已经开始启动,在建设这些东西,你可以去看看,我们建立非常好,非常漂亮的沙滩。为什么没建居民区,先建沙滩呢?对大家有吸引力,一看生活在这样的区域里,天是蓝的,海水是碧绿的,沙滩是金黄的,这个生活之好,何必跑这么远的路,要到天津市区去,跑60、70公里到市区居住,每天费时间,还付出这么昂贵的交通费用。我们先把品质打造好,环境打造好,大家就会来。我们在这个区域已经搞了实验,我们同时在临港经济区1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我们也试图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开发和建设。我相信如果我们实验成功了,对于我们的港口建设和城市建设,都会有启发的作用。

    主持人权静:我们听完也觉得非常有启示,我们总说让人住到城外去,但是还在城里上班,住在城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城外有他的工作、生活,包括他的休闲娱乐等等都解决的话,就没有必要来城里,港口更是这个思路。这六万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状态,他们在港口工作,在这儿生活,在这儿有一系列的产业,购物都有,这样的话可以把这里作为他的定居点。

    于汝民:是的。

    主持人权静:下一步有更大规模的计划吗?

    于汝民:现在30平方公里在实验,我们希望能够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我们这一百多平方公里区域内也在做这样的实验。

    主持人权静:希望这两个成功的示范点能给我们更多的港口跟城市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就是要产业跟居住是一体化的发展。

    于汝民:我们也希望这种探索能够对大家有启发。

    主持人权静:今天跟于总聊了很多关于港口专业方面的问题,最后也问一个普通大众比较关心的,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经济现象就是用工荒,港口也是工人非常密集的产业,从今年春节以后,蔓延的用工荒,对天津港有多大的影响,您作为大的港口领导者,怎么去看待员工用工荒带来的问题,怎么样解决?

    于汝民:从宏观方面来讲,中国的劳动力仍然是供大于求,否则的话就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这不是相悖的问题。之所以存在就业难的问题,总得来讲供大于求,现在所谓的用工荒是结构性和区域性,结构性,有些活大家不愿意干,城市里的认不是没有就业岗位,是这些就业岗位没人干。之所以说区域性,有些区域用工会稍微紧张一些,但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仍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保证就业仍然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基本国情判断上不要出现错误,不要觉得现在劳动力紧张了,我觉得是基本判断。现在也确实出现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种上升基本上不是由供求关系造成的,它是由物价推动的,因为物价涨了,显然劳动者工资一定要涨,否则的话,实际上来讲付出没变,收入是降低的。一个是物价推动的,再有是靠我们国家的政策导向推动的。为什么说政策导向推动的,我们国家要解决收入分配上的不公,要使更多的生活水平比较低的人得到改善,节是缩小收入分配上的差距,这是政策导向造成的。直接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推动的劳动成本的上升,并不是主要因素,不能说一点没有,应该说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具体到天津港,天津港在用工方面没有趋紧吗?也有,有的岗位紧张,但是更多的岗位不是很紧张。每年招收应届毕业生的时候,大概招一百多人,一万多人报名。因为天津港收入还比较有吸引力,因此大家报名的比较多。我觉得来讲反映还是供大于求,我觉得是。比如有些苦的,脏的,累的,险的活,也确实出现了劳动力紧张的局面,我们提高这些岗位的员工待遇,从而留住人。不能说所有的岗位都紧张,也不能说所有的岗位都不紧张,我觉得是结构性的。

    主持人权静:所以解决的办法还在于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收入和待遇,这是解决当前用工荒最好的办法?

    于汝民:我觉得是。同时也要推动技术进步,比如有一个血淋淋的数字,珠三角的出口加工企业里,每年要吃掉两万多根手指,非常血淋淋的。如果劳动条件持续得不到改善,肯定会造成用工荒。大家不愿意再牺牲手指,当我穷的吃不上饭的时候,我顾不得,当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冒这样的风险,做这样的牺牲呢?持续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保证他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也是解决用工荒非常重要的方面。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大家更注意自己的安全,更注意自己的健康,甚至更注意自己的尊严。温总理讲要使每个国民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我去你这里打工,我是人,我作为人的尊严也要得到尊重才行。所以我们解决用工荒的问题,作为一个企业从微观角度来讲,第一要提高待遇,第二要解决环境问题,工作环境,要给他一个能够保证健康,保证安全的工作环境。第三个层面,要使他受到尊重。这是很重要的,就是天津港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以人为本的文化,因此我们提出来发展港口,成就个人,使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我们的劳模里就有农民工劳模,因此我们基本没有用人荒的问题。



    主持人权静:今天非常感谢于总做客中国经济网和新浪网的联合直播间,跟我们分享这么多两会提案和港口发展的若干宏大的规划,节目的最后,也想请您作为人大代表跟网友包括我们微博的博友直接说几句话,前年是第一次做客直播间,今年是第二次,大家对您非常关注,作为人大代表,很多人希望您替老百姓反映他们的呼声和需求,所以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于汝民:我会说非常感谢大家对天津港的关注以及对我本人的关注,我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我会竭尽全力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谢谢大家!

    主持人权静:谢谢于总,非常感谢,希望到明年的两会,我们还能在这里跟您进一步的沟通更多的提案和问题,谢谢于总,也谢谢大家收看我们的节目,下期再见! (责任编辑:索智涛)(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