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服务业着力推进五大重点领域突破

2011-3-1 22:57: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以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为标志,长春市开启了服务业扬帆远行的历史进程。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在会上明确提出,“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服务业,像支持工业一样支持服务业,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重点和重要突破口,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加快形成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增长格局”。长春市市长崔杰也多次强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长春已经步入到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不仅是重要经济增长点,也是就业增长点、财源增长点,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要下大力气把服务业搞上去。”
    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初的长春,已然把现代服务业之车驶上了良性、高速的发展之途。然而,服务业发展的辐射面广,行业众多,倘若面面俱到,就会面面不到。那么如何能在纷繁的服务业领域中理清脉络、抓住重点、实现突破?我们从长春市常务副市长隋忠诚的讲话中找到了答案。“今后5到10年,在统筹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长春将着力在金融、现代物流、文化、会展旅游和信息服务5大领域实现突破。”
    “毫无疑问,抓住了五大重点领域就等于抓住了长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环节。这五大重点领域是服务业发展的难点,也是重点,更是经济增长点!”在与长春市发改委主管服务业工作的负责同志交谈时,他充满力量的坚定声音也深深感染了记者。
    突破是一种态度,是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是一种攻坚克难的决心。方向决定着未来,更决定着明确的着力点和发力点。
    开拓创新,抓住重点,矢力前行。长春,已经站在了发展服务业的划时代的门槛上,门内是春天,更是一个崭新的高度。
    突出金融产业发展
    重点提示:以提高金融业对产业发展支撑为切入点,重点推进金融业态、融资渠道、产权交易和金融布局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加快把长春建设成为东北区域性金融创新城市。
    延伸解读:上市融资、股权投资、债券、信托、产权交易……长春将开启一个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投融资平台的新时代。在“十二五”期间,长春市金融业将构建四大金融功能区,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推进融资服务。争取用5年至10年时间,把长春市建设成覆盖全省、辐射东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大力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五年内培育和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20家以上。大力发展股权投资,探索建立低碳环保、长吉一体化、汽车产业、光电信息产业等7支以上产业基金,建立环境能源等4大产权交易所。启动上市融资计划,力争每年有1-2户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力争到2015年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0家以上。加快建设南部新城金融核心区,集聚各类金融机构总部。预计到2015年全市金融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出台政策:《关于支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15条政策,条条给力;1891字,字字如金。金融机构入驻南部新城、净月西部新城金融集聚区,将按规定享受优先保障用地、执行城市商业综合体优惠政策、开办费补助等优惠,最高补助可达200万元;金融业高端人才将享受特惠待遇。新引进的区域管理总部副职以上高管人员,3年内按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安家补贴;引进并连续聘用2年以上的金融高管人员,在长春市行政区域内购房给予一套商品房购房契税补贴。市直相关部门对高管人员在长落户、家属随迁、子女就学等提供便利条件……
    突出物流产业发展
    重点提示:重点推进汽车、农产品加工两大生产型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物流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全国重点物流节点城市。
    延伸解读:汽车物流成为事关长春市发展大局的战略性行业,“十二五”期间,长春市将加快规划建设汽车物流产业集中区,优化汽车物流各节点功能,实现高效链接,建立起支撑300万辆整车及零部件物流需求的汽车物流体系。
    在推进汽车物流体系建设上,重点提高铁路和公路的物流通道建设,到2015年,铁路年运输车辆达到60万辆,汽车零部件集装箱运输24万标箱;公路年运输整车240万辆,汽车零部件集装箱运输16万箱。在推进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上,重点培育和壮大农产品物流市场主体,整合农资、粮食、供销系统物流资源,加快传统农业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高起点规划建设汽车物流集中区、二道综合物流集中区、经开综合保税区等六大物流园区,提升省会城市的物流集散和辐射功能。预计到2015年全市物流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
    出台政策:《关于支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门槛降低、全力扶持、资金补贴,《意见》的出台,为长春市物流业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特惠待遇。物流企业自开发票业务准入条件放宽。标准由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降低到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下同),年营业额由100万元以上降低到50万元以上,自有运输车总吨位100吨以上降低到总吨位50吨以上,经市政府认定的“诚信物流企业”,可向地方税务局申请为自开发票纳税人;物流企业税费负担减轻。新开业的物流企业自开业年度起,企业缴纳的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后三年减半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企业;全力支持物流园区建设。《意见》规定,物流园区建设用地,70%可用作仓储设施建设,30%可用作综合配套设施建设,综合配套项目用地价格,享受仓储用地价格。经批准新建的物流园区项目,建设期内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实行先征后返……
    突出文化产业发展
    重点提示:整合文化资源,拓展产业领域,积极发展影视传媒、出版策划、文艺创作、动漫网游、研发设计、广告服务、会展旅游等,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延伸解读:文化产业最能彰显城市软实力,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标志。长春市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十二五”期间,长春市将着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双十工程”,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千亿级新兴支柱性产业。
    支持净月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国际动漫产业园、光电信息产业园,着力打造工业设计载体。加快发展传媒演艺产业、出版印刷业,职业培训业,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经营。
    出台文件:《长春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
    仅仅是文化产业便能绘就千亿蓝图。着力打造农村题材数字电影基地品牌,打造国内一流的影视策划中心、电影生产制作和娱乐中心。重点推进长春电影世纪城二期工程、红旗街电影城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实现全口径收入16亿元,培育上市公司一户;重点发展动漫游戏、网络漫画、研发设计、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广告策划等行业,建成全国重要创意产业和动漫产业基地,到2015年,培育20个国内知名品牌和5个国际知名品牌,培育上市公司一户,培育2个至3个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创意产业实现年收入100亿元;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建设,到2015年,培育上市公司一户,现代传媒业年收入力争超过36亿元;引导长春出版社逐步向跨地区、跨行业、集团化和多媒体经营方向发展,办好每年一届的长春图书博览会,到2015年,培育上市公司1户至2户;促进特色民间文化与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结合,发展建设以展示各种民间手艺绝活的艺术家庭和个体展会,培植剪纸、根雕、浪木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长春特色民间艺术品牌,到2015年,民间工艺实现年收入8亿元,新增就业3000人。
    突出会展旅游业发展
    重点提示:充分依托产业基础,突出打造会展旅游精品,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带动作用,将长春建设成为全国旅游会展名城。
    延伸解读:“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统筹规划建设莲花山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重点培育东博会、汽博会等15大系列品牌展会。
    加速实现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用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把长春市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实力的全国性会展名城。旅游业将实施“品牌驱动、产业融合、区域联动和城市—旅游一体化”四大战略,引领长春旅游的产业化升级,向中国北部生态旅游度假第一城目标迈进。
    出台文件:《长春市“十二五”时期会展业发展推进计划》、《长春市“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推进计划》
    未来五年,会展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重要展会和品牌展会,不断提升现有品牌展会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加大新展会项目的开发力度,特别要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搞好展会的开发工作。通过品牌展会的平台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加快会展场所建设,以长吉经济带、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中信城、西新区、欧亚卖场为核心打造五大会展集聚区。加快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加快会展主体发展,逐步形成以大型会展企业为龙头,中、小型会展企业为辅助,服务企业相配套的会展市场主体体系。
    旅游方面则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抓好莲花山国际中央休闲区、长影世纪城二期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全力打造“冰雪”、“消夏”旅游品牌,力争旅游总收入实现420亿元,同比增长20%;拓展会展业发展新领域,全年举办各类展会180项以上,会展业及相关产业收入同比增长20%。
    突出信息服务业发展
    重点提示: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物联网、信息传输和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服务外包基地和区域性信息服务中心。
    延伸解读:长春将逐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三网融合”。加快启明软件园、高新服务外包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信息服务业收入同比增长18%以上。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物联网、信息传输和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净月启明软件园,规划建设高新服务外包产业园,以汽车外包服务、应用开发软件外包服务为基础,发展金融服务、动漫制作等国际外包业务。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100家左右,引进国内外知名外包企业10家以上。加快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强化和提升信息传输业。到2015年信息服务业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记者 于水 马璐 孟凡明)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