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加快水运发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2011-2-7 22:1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占地少、能耗低、污染轻、效能高等比较优势,是综合运输体系中最能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运输方式。在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水运低碳、环保、绿色的优势,对优化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结构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江西在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和“五河一湖”水资源优势,加快水运发展,发挥水运比较优势和综合竞争力,为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重要支撑。
江西水运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内河水运发展。2010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工作。会议指出,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对于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调整优化沿江沿河地区产业布局,促进节能减排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改革,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强化科学管理,切实提升内河水运的质量效益,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水运”的战略决策。因此,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必将是内河水运大规模建设、高速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国家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已将加快内河水运发展列为“十二五”工作重点,内河水运成为国家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内河水运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也将进一步拓宽。地方政府对发展内河水运、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水运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必将带动内河水运新一轮的大建设和大发展。
在我国,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内河水运发展严重滞后,成为综合运输体系的“短板”,制约了综合运输整体效益的发挥。根据国外水运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水运始终被摆在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在财税、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目前,加强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要优化综合运输结构、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迫切要求加快内河水运发展,补齐发展“短板”,充分发挥水运绿色、环保等优势,提高运输的综合效率和整体优势,为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水运具有绿色、生态、环保等诸多优势,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着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加快水运发展,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即依托鄱阳湖水网优势,建立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环境优良的生态水运体系,充分发挥水运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支撑作用。
江西水运蓄势待发,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较好基础
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九江沿江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策应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提升水运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从财政、金融、税费、土地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为江西水运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内河航运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这将进一步形成全省加快水运发展的强大合力。
“十一五”期间,江西水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发展规模、速度、质量、效益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较好基础。5年来,全省水运建设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新增港口年通过能力达到977万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41万标箱。港口、航道和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加快推进,九江港以物流化、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为发展方向,全面启动了152公里岸线的沿江大开发,南昌港正着力打造以集装箱、能源、原材料及产成品、矿建材料运输为主,兼顾旅游客运的综合性枢纽港口;在航道建设方面,全省三级以上航道突破400公里;应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跟进,全省港航信息化建设投资突破5000万元,等等,为“十二五”时期江西水运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环境优良的生态水运体系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加快水运发展的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我们就应加快建立联系紧密、运行高效、环境优良的生态水运体系,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推动江西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
首先,建立联系紧密的生态水运体系。联系紧密主要体现在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对接、水运体系内部的无缝衔接等方面,这是建立生态水运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依托。
建立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对接,一要切实加强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快重要港区高速公路和专用铁路建设,做好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与水运的高效对接,延伸港口的纵深腹地,扩大港口服务的辐射面。二要加快发展铁路与水路、公路与水路等多种形式的联运,形成以水路运输为基础,公路、铁路、民航等运输方式优势互补的集疏运体系,进一步优化运输组织,提高运输组织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三要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做到分工明确、有进有退、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四要推进港口一体化战略,以实施南昌港、九江港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带动其他港口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
建立水运体系内部的无缝衔接,则要加强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自身发展条件。一是加快通道建设,实现畅通水运,重点建设长江(江西段)、赣江、信江“两横一纵”高等级航道和鄱阳湖湖区高等级航道,同步建设区域性、地区性航道,构建层次分明、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络。二是加快重要枢纽节点建设,重点建设进出港航道和大型专业化码头泊位,实现枢纽节点和通道的紧密衔接。“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加强长江九江段、赣江中下游、鄱阳湖湖区的港口码头建设,重点加快南昌、九江等港口综合枢纽建设,强化枢纽的辐射、集聚和带动作用。
其次,建立运行高效的生态水运体系。运行高效,就要在船型标准化、支持保障系统建设、现代物流等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加快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促进港口、航道、船舶协调发展。船舶是水运体系中的基本要素,是流动的“基础设施”,是水运体系实现高效运行的关键一环。2009年,国家从财政预算资金中专门拿出10亿元用于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推进工作,“十二五”期间这方面资金还将进一步增加。江西应在争取国家资金补贴的情况下,做好配套资金的补贴,加快全省老、旧及小吨位运输船舶的淘汰速度,重点发展集装箱、液化品等江海直达运输船舶,实现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清洁化,不断提高水路运输效率。
加快推进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安全、应急、搜救等航运要素的支撑作用,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实现水运各要素的协同配合。江西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水上搜救初步实现了信息化,水上交通安全监管体系粗具规模,监管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升,但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要求相比,在网络化、信息化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十二五”期间应重点加强船舶防污、安全监管、应急救助及其网络、综合服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建设,确保水运体系高效运行。
依托水运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水运是整个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水运为基础,航空口岸物流为重点,铁海联运为突破口,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口岸物流平台,形成铁路、航空、水运、公路多式联运的口岸物流商贸网络群”。依托水运加快江西现代物流业发展,就应充分发挥江西“五河一湖”的水运通道优势,加强运输组织管理,提高物流的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水平;建立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集成共享和互联互通;以南昌、九江等重要港口枢纽为依托,抢抓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发达地区加快产业转移等重要机遇,先行先试,推进港口、物流、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九江港在开发区、进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三区融合中走在前列,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水运、仓储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建设现代水运产业体系,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作表率。
再次,建立环境优良的生态水运体系。环境优良是水运发展的独特优势,是水运潜力能够进一步得到挖掘的根本保证,也是生态水运体系的本质要求。“十二五”期间,江西水运业要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水运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要素的和谐发展。
统筹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江西水运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优势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江西水运将处于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统筹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水运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在枢纽建设中,要切实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尽量减少对防洪、发电、农业的影响;在港口建设中,要防止对航道岸坡、湖区生态、自然景观等的破坏;在航道建设特别是航道炸礁、爆破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鱼类产卵、珍贵水生物保护等,选择合适的施工时机;在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中,要注重现有仓储设施、场站等存量资源的整合,尽量在原有基础上改扩建,减少异地重建,避免重复建设。
统筹好促发展与调结构的关系。从整个综合运输体系来看,加快水运发展就是调整运输结构的重要体现。而从水运业内部来说,同样存在结构调整的问题。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是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发展重点之一。对江西水运业来说,在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的同时,应积极发展水运旅游业,特别是充分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湖区观光旅游。“十二五”期间,江西应在旅游码头建设、游艇产业发展等方面有所作为,同时要注意加强游轮和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实现绿色发展。比如,建立个性化的水上服务区,实现水运船舶的集中加油、集中排污、垃圾集中处理等,确保水运旅游符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要求。
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航运功能的发挥要依靠整条河流的通畅,任何枢纽节点的不通、不畅,都将成为整条河流的“短板”,航运整体优势将难以发挥。因此,在河流梯级渠化、枢纽建设中,要充分体现航运的公益性要求,不能盲目追求发电等经济效益,影响河流航运功能的发挥;将枢纽的功能调整为防洪、航运、发电等,实现“航电结合、以电促航、滚动发展”,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公共服务效益,达到环境优良的生态水运体系的建设要求,实现江西水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