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村公路“十一五”发展纪实
2011-2-20 12:5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铺就兴农富民路
“十一五”以来,甘肃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公路网络、质量、等级大幅提升,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寻求多样化的建设模式
5年来,甘肃省农村公路发生了巨大变化。累计完成投资193.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5万公里,通车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
在农村公路建设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探索如何建立提高农民主体性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实施的主导作用、社会力量自觉投身建设的主动作用和农民积极建设家园的主体作用。在制定各建设方案时,始终坚持“因村制宜”的原则,充分尊重乡情、村情和民情,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寻求多样化的建设模式。
与此同时,探索试点村建设,结合甘肃省各地区域经济特点,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在新农村道路建设安排上优先考虑工矿路、旅游路等。
近年来,一大批成功企业家、专家学者、致富能手广泛团结,联络和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物力和智力支持。长庆石油公司、华煤集团等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工矿路;企业家毛德贤捐资500万元,冠名在成县修建了德贤桥;张建明捐资2000万元,在武都区白龙江上修建了健民桥。同时,各地群众纷纷捐助资金修建农村水泥公路近700公里。
致富产业依路兴起
修建农村公路,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好处。
全长40多公里的马塬路,连通了马铃薯主要产地石峡湾、葛家岔、青岚3个乡镇32个行政村,2万多户10万余人受惠。
定西市石泉乡岳曲村村民纪兆清真切地尝到了快捷的交通带来的甜头。他说,他把小三轮换成了大三轮,原来拉几百斤,现在拉上千斤,仅用一天时间就能把自己种植的5000多斤马铃薯全部运到收购点。这里过去由于路窄坡陡,大型运输车辆难以到达,从生产基地到城区市场,马铃薯的运输成本每公斤达0.04元―0.06元,现在降至0.02元―0.03元。纪兆清粗略计算,仅马铃薯运输每年给农民直接增加收入人均可达100多元。
静宁县、秦安县、泾川县等全省果品大县村民依路而建的600多处通风式果品贮藏窖,年贮藏能力达到8750吨。当地村民通过反季节销售,每斤苹果销售价格比刚采摘下来时增加0.2元,人均增收近550元。地处黄河石林的景泰县龙湾村修通道路后,从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变成了门庭若市的旅游胜地,不仅吸引了大量的观光游客,更吸引了《天下粮仓》等大片的拍摄。冶力关、郎木寺、官鹅沟以及肃南的丹霞地貌、肃北的冰川等许多人文景观和风景名胜,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游客总是望而却步。现在,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给这里的各族群众带来了实惠,来观光的游客猛增,农牧民自办的“牧家乐”、“帐篷旅馆”等成了他们增收的法宝。
乡村生活更美好
大量农村公路的建成,改变了偏远山区群众的出行方式,肩挑手提的货物运输方式成为过去,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开始被大量使用,农民也能享受到安全、快捷的公交服务,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
同时,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后还大大推动了农村建设,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村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自来水、电网、电话的通村率不同幅度提高。伴随着农村公路建设进行的街道、学校、茅厕的改造和垃圾站的建设等工作也推动了村庄的整治。
甘肃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为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按照“少数民族路、民族团结路优先”的建设战略,在“十一五”期间,为全省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七个自治县共投资17.79亿元,建成农村公路8869公里。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黄河大桥开建时,当地牧民载歌载舞,群众为公路建设者献上哈达、敬上米酒,表达祝福。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安排专项资金修建了东乡至达坂通乡油路,群众到省城兰州节省了近半车程。
路通了,有线电视进村了,互联网进户了,进村拉运农产品的车辆更多了,村域经济更有活力了,群众生活质量提升了。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