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企业结盟行业发展提速

2011-1-5 1:5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王亚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放眼目前的钢铁行业,一片大浪淘沙之势。重组并购硝烟四起。其中强者傲立潮头,弱者难保旦夕,更有悲壮者壮士断臂,激流隐退。市场竞争是残酷的……
    与生产环节合纵连横、巨头攻城拔寨势头越来越猛不同,钢材流通环节却曾经是死水一潭,平静而难泛波澜。
    随着钢铁生产企业大规模重组并购的推进,国内的钢铁流通行业也必将被波及而发生深刻变化,其受到的冲击甚至远大于生产企业。这是因为我国钢铁流通行业的集中度,还远远低于钢铁生产甚至消费领域。
    目前全国的各类钢材贸易企业20多万家,但年销售能力能达到1000万吨的企业微乎其微。由于企业规模小、分布过于分散,已经无法与上下游之间协同发展,既难以与日趋向集团化发展的钢铁生产企业相匹配,也难达到下游用户所要求的服务水准。此外,国外钢贸巨头对中国大市场虎视眈眈,国内生产企业在营销上也不断加大直供比例,都极大地挤压了钢贸企业的发展空间。钢铁流通企业越来越被边缘化,在定价权上处于严重弱势,甚至背上了市场秩序扰乱者、价格波动推波助澜者的骂名。由此,大钢铁生产企业与小钢铁流通企业力量不对等,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改变目前钢铁流通企业的散、乱、弱、小的状况,已经成为我国钢铁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选择。流通环节的羸弱甚至拖了我国实现钢铁强国梦的后腿。
    为什么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而不是强国?物流业知名专家丁俊发曾给出答案:“中国一定要解决大钢铁企业和小流通企业之间的矛盾。”中国目前只是钢铁生产大国与消费大国,将来要努力成为钢铁研发与服务大国。只有大力发展流通业才是钢铁行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流通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发达国家均将现代流通作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要发挥好流通的先导作用,以大流通连接需求来带动大生产。但就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现状来说,则正好相反。不是流通带动生产而是生产主导流通,这是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带来的瓶颈。
    由此造成多年来在我国钢铁产业链中,流通企业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钢铁产业链畸形发展,导致供需脱节、行业粗放增长、产能过剩……
    丁俊发强调:“市场呼吁钢材流通领军企业的出现。”
    不过,国内流通企业和相关行业组织已经注意到了上述问题。早期亦有不少钢贸企业试图重组整合,但均以无果而终。相比上下游环节重组的轰轰烈烈,流通环节却一直波澜不惊,仍是各自为战。
    2009年年初,国务院出台《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钢铁流通秩序混乱,企业众多,却没有一只真正的“领头羊”。此后,钢材流通行业重组整合的步伐突然加快,行业相继出现了三大标志性的重组事件,兼并重组已是大势所趋。
    2009年11月10日,温州70家民营钢贸企业抱团重组,联合出资2.8亿元抱团组建温州市金属投资有限公司,首次正式吹响了行业重组的集结号。重组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凭借规模优势,从钢厂获取低价集中采购权,改变了单个企业采购的弱势。
    国有钢材流通企业做强做大的决心更加显露。浙江物产集团是一家销售规模超过千亿,涉钢业务占60%以上的地方国有流通巨头。2010年10月27日,浙江物产跨区域与央企中国诚通集团展开“强强对话”,浙江物产控股重组中国诚通集团旗下的中国物流公司、与中国储运公司,共享物流网络资源,并进行具体项目合作。
    跨所有制的重组也已经出现。2010年9月6日,中铁物资总公司与西本新干线签署重组协议,中铁物资将借助西本新干线钢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推进钢铁产业链延伸,全面提升钢铁贸易水平。
    这三大重组事件,分别代表了民企重组、国企重组、国民重组三种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的重组,也为今后行业企业重组整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我们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行业重组不意味着大量的企业会被挤垮或消亡。行业企业正越来越多的借助资本市场,以股份制为主要载体,实现从分散到相对集中的转变。集中,不是贸易企业的简单消亡,而是以股份制为手段,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重组并购,把经营力量、把资本,进行规范的运作,集中成为一个大企业。
    流通企业的格局也将在充分竞争中分化得越来越明显,做大做强做优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钢铁流通领域的“国美”和“苏宁”也会相继出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