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天地宽——原平市的探索与实践

2011-1-4 1:4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这是一片动感地带。从滹沱河畔到云中山下,作为忻州市转型跨越发展领头羊的原平市以挺进全国百强为目标,下大力气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富饶宜居家园。他们围绕“转”字做文章,加速赶超迈大步,留下了坚实的脚印,奏响了奋进的序曲。
工业“转轨”:资源型转向科技引领型
不久前,我国第一条 “拜尔烧结”串联法氧化铝生产线,在雄踞滹沱河西岸的山西鲁能晋北铝业公司成功投产运行。从而为我国实施处理中低品位矿石先进工艺的战略决策,在百万吨级氧化铝大厂中打响了第一炮。这一生产线可使氧化铝总回收率提高到93%以上,并显示出低耗减排的威力。2009年以来该厂投入资金3500多万元,取得4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为资源的循环利用闯出了新路。与此同时,为创优环境做大做强铝产业,新任原平市委书记薛根生数次进厂现场办公,作出了解决占地遗留问题,涉及城建、环保方面的问题,坚定不移支持晋北铝业转型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大大推动了这个龙头企业的扬帆远航。
原平市工业转型升级呈现出一派喜人势头。凸显出铝业、电力、煤焦化工、机械制造四大产业,以科技为引力,以项目为载体,迈开了转型发展的矫健步伐。晋北铝业领军的新型铝工业园区悄然崛起,二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正在整合相关企业,大力发展铝加工业上下游产业链,力争进入全国一流的铝工业基地行列。以一期2×660MW双机工程刚刚投入运行的轩岗坑口电厂挂帅的电力工业园区正在积极筹建,二期工程前期工作也已起步;目前,华能公司一期49.5兆瓦风力发电项目落户原平市段家堡乡,投资5亿元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可创产值11亿元。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近3亿元,同规模的二期工程和长梁沟100兆瓦风电场项目也将后续跟上。加上吸引国电集团整合的泰跃电厂,将大大提升新能源引擎;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之路,刚刚签约投资12亿元的1000万吨洗精煤项目为龙头的煤化工园区也于2010年8月上旬开始启动;以100多家机械制造企业为基础,以7家企业组建的机械制造协会为中坚,集中强化统一研发和技术支撑体系,鼎力打造品牌。在中国(山西)制博会上他们大显身手,交易额达1.1亿元的5个项目成功签约;特别是列入财政部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1200万件(套)高性能液压支架密封件高技术产业化工程正在昼夜兼程地推进。全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已占到总收入的84%。
最近,原平市又接连推出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三项政策。一个转变理念、创新方法、强化责任、奖惩激励,全方位掀起的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正在乘势兴起。
农业“转身”:传统型转向集约特色型
改造传统型小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成为原平市委、市政府指导市域经济转型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针对本市既是粮食生产大市,又具特色农产品优势的实际,科学定位、精心部署,瞄准集约经营上规模、特色品种扩市场、加工转化强龙头的目标昂首迈进。
原平市委、市政府在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大棋盘上,挥洒起五措兴农的大手笔:一是发展“金色”农业,实施玉米战略,打造三条玉米生产带,实施16万亩玉米丰产;并在品种改良、创新技术上大力推进,把产量与品质名列全国前茅的原平玉米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突出特色农业,努力建设优质水果、特色蔬菜、中药材等六大系列农产品基地。全市涌现出同川酥梨、井沟杏干等147个专业村,并实施绿色认证打天下的名牌战略,光干鲜水果就有“南白红枣”等18种农产品办理了商标注册。产区农民仅此一项就可实现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三是推进项目农业,全市在子干、王家庄、闫庄等乡镇建设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和高标准节水灌溉近3万亩。在项目建成区推广耕作层加厚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后,平均亩产比一般田增产130公斤。四是发展设施农业,全市连片建设250个日光温室和500个移动大棚,充分发挥近5000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带动作用,增强了设施农业的推广力度。五是建设科技农业,全市普遍推广平衡施肥等10项实用技术,培育500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1万多农户建设高产示范田2.1万亩,比常规田增产12.1%。六是支持合作农业,全市发展5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2万农民参加合作经营,带动3万农民加入产业大军。增建养殖基地8.5万平方米,种植业示范基地3万余亩,年为社员人均增收890元,带动周边农户增加收入近6000万元。
商贸“转向”:内向型转向外向辐射型
建设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成为原平市进军全国百强的三大攻略之一。市委、市政府站在开拓大物流、建设大市场的制高点上,抓住面向太原、大同、北京等市的交通枢纽优势,人口众多、产品丰富和臂挽晋西北八县的产品与区位优势 ,下大力气提升现代物流业融合辐射功能。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充分集聚,鼎力打造凸显外向功能的现代商贸大流通这一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
今年6月,号称山西最大的原平市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项目正式启动。这一工程,由山西德金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0.7亿元建设,占地达600余亩,建筑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可容纳3000户农产品开发加工经销商。将配置现代化设施设备,采用先进管理模式,集贸易、加工、仓储为一体,经营蔬菜、水果、杂粮、畜牧、粮油等诸多品种。全面竣工投入运行后,年营业收入可达37亿多元。面向华北地区的西镇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华北地区最大的1.2万立方米油库及成品油批发项目,忻州市最大的大营温泉重型汽车物流大观园,都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与筹划之中。此外,一批大中型超市、商厦崭露头角,便民店、农家店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谱写出商贸活市便民的崭新篇章。1000余名经纪人又向全国架起了流通大桥梁,把小杂粮、爆裂玉米、青椒、苗木等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
原平市还打响 “华北第一泉”品牌,上马300亩鱼种场星级休闲度假区。精心打造以大营温泉为龙头,天涯山景区等为主线的精品旅游线,并挖掘“三班故里”、慧远故里等人文资源,创办梨花节、杏花节、采摘节等生态旅游活动。
城建“转位”:“楼巷”型转向生态宜居型
原平市把城镇宜居化建设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打造形象名片,营造引资洼地。着力从水泥钢筋丛林中解放出来,转向全方位规划、生态化建设,精心建设绿色、宜居、现代化的魅力城市。
高起点规划,力求高品位进一步实施“南改、西延、北移、东扩”的战略,确定了建设引水入城、城区公园、城郊森林公园三大项目。开发了沙河西侧和牛王河生态园,制订了平安大街等主街道与高速路原平出口的开发及绿化、美化、亮化详细规划,完善了金山区、云中区、紫荆区发展远景。
高效率建设,确保高质量立足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能力,今年铺开了18项城建工程,包括投资2.63亿元,占地288亩的范亭文体广场,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4.92公顷的人民公园以及站前广场二期工程、新建汽车站、大西铁路西客站、医院综合大楼、第四中学建设、10所城区标准化公厕和10条小街小巷改造,还有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工程。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向现代化、生态化、宜居化的目标迈进。
高水平管理,实现高效能着力从生态环保、环境整治抓起,增加绿地游园,打造“梧桐”宝地;着力完善城市供水、供电、供热、交通、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垃圾与污水无害化处理。
农民转折:“庄户”型转向“多能富裕”型
伴随着原平市农民进城、进企、进市场的步伐。目前全市建房、租房,进驻城市创业生活的农民少说也有4万多人。还有一大批上班进城镇、下班回农村的流动性打工族。他们为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添砖加瓦做贡献的同时,不但实现了身份转换,从业转变,也带来了生活方式的转折。在走出去的农民中,同川地区的东社、南白两乡镇,拥有二三万人的水果运销大军,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市场链上。太原市原平商会会长艾金明自豪地说,原平果商尤其在全国香蕉批发领域叱咤风云,独领风骚,并跨进东南亚。掌控着全国香蕉营销市场70%的份额,打造出一个同川人营造的 “香蕉王国”。近年来,他们又向承包香蕉园,完善产、供、销产业链的目标挥师进军,已在海南、广西、福建、广东等地大面积承包香蕉地,光达到1000亩以上规模的种植户就有150多户。农民郝金补跨出国门,抢占商机,其进口水果经营量已占到北京市场的80%。
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一是新型能源进农家全市发展沼气用户近5000户,池中消化粪便,沼气点灯做饭,又产肥料进田;天然气管道延伸入户,太阳能热水器大批使用和吊炕的推广,使清洁化、节能化、生态化、高效化成为生活新时尚;二是先进文化进农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大院在全市农村中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图书室、书画室、秧歌队、锣鼓队、小剧团、管乐队、合唱团、八音会异彩纷呈。退休教师王文奎组织的农民诗词社搞诗会,办诗赛,出诗报,100多名农民诗人以写诗、赛诗、评诗点缀出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农民书画家亢银中领办的农民书画研究会还建起一批农村分会,带领广大农民书画爱好者用多彩的画笔描绘新生活,开辟了人文时尚新天地;邢晨、赵宏斌等十多位农民诗人、书法家、剪纸艺术家的作品走向全国、屡屡获得全国、全省大奖;三是生态低碳进农家通过土地流转,使一部分农民在较多土地上集中开发创业,建成数百座绿色生态庄园,秸秆和畜禽粪便入池产出沼气,用来做饭、点灯,沼液沼渣则进入温室大棚肥田,呈现出一派生态循环美景。也圆了节水节电不用煤,蔬菜水果无公害的美梦。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