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道路运输精彩绽放

2011-12-31 16:0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莽莽巴山,浩浩渝水!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绵延不绝的车流衔尾成龙,井然有序,满是时尚与灵性,如山城美景,融汇成一条条靓丽而独特的流动风景线!    
  为了这一条条道路运输风景线,重庆运管人不断改革创新,破难题、攻难关,使重庆道路运输多个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成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运输管理之路!   
   ——编者    
  城市公交    
  用公共交通引领畅通重庆    
  ◆2011年纳入退出计划班车284辆    
  ◆进一步完善了大学城地区公交运力结构    
  ◆加大远郊区县公交发展力度    
  一种做法或经验一旦上升为“模式”,其中势必蕴含着自成体系的思路和可资借鉴的创新。重庆公交改革即是如此,经过十年来的曲折演进和积累沉淀,从内环延伸至外环,一个颇具特色的公交改革模式,已在重庆粗具规模。    
  从清理中巴开始    
  和全国许多大城市一样,重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曾本着“有路大家行车”的思路发展城市公交,于是衍生出许多民营的中巴,但随着城市发展,中巴扰乱交通秩序、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重庆市公交改革的序幕,正是从治理中巴乱象拉开的。    
  当时恰逢重庆市推出“蓝天工程”,而使用柴油作为燃料的中巴是“冒黑烟”的大户。于是,重庆运管部门决定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规范当时的客运市场。2002年开始,车辆到期的中巴陆续退出客运市场,转入经营出租车。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2005年。这一阶段中巴锐减2000余辆,整个主城区的主干道秩序大幅度改善。    
  重庆公交改革第二阶段的目标对20座以上的民营大客车的营运行为进行规范。2005年8月,重庆推出“1换1”举措,将部分民营的20座以上客车更换为25座的CNG(压缩天然气)大客车,并规定凡是民营的线路都以“7”开头。当时,虽然“7”字头公交车在主城区运营,但实际上它们的性质仍然是班车,而不是公交车,因此运营时不允许超载。    
  2006年10月,重庆市政府出台123号文件,明确了客运企业必须达到100辆运营车辆以上的规模才能从事公交行业。截至2007年1月1日,重庆市原有的481辆民营大巴车缩减到389辆,并被正式命名为公交车,取得了合法的公交车牌。    
  “7字头”公交车退市    
  然而,“7”字头公交车的实际运营状况却很不尽人意。由于民营公交企业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并缺乏对车辆的有效监管,导致了超速、抢道、随处停车上下客等现象严重,无法满足市民、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厚望,到2009年,重庆运管部门决定把它们“请出去”。与此同时,重庆市政府要求到2009年12月31日,客运企业的入门门槛必须达到500辆的规模。由于大多数民营公交公司短期内根本无法达到500辆的运营规模,因此这也从客观上为“7”字头退市赢得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为了在改革的过程中维护稳定,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重庆运管局提出了企业转入出租车行业、车辆由国有公交集团收购、驾乘人员分流进入出租车和公交服务行业的一揽子方案,彻底解决了企业和人员的后顾之忧,最后389辆民营公交车在2009年5月31日全部退出了市场。”    
   二环内全归公交车   
   2009年7月1日以后,重庆市的公交市场全部由传统公交企业运营。但是,重庆市主城区内的同一条客运线路仍存在有公交在跑,也有班线运营,线路竞争形成了激烈的矛盾。为解决这一难题,重庆市运管部门经过细致调研,提出了解决方案,市政府为此出台了102号文件,要求二环以内将近3000辆班线客运全部退出,由公交来运营这块市场。    
  为了化解退出过程中的矛盾,重庆运管局采取了车辆经营权到期不再续期,企业转入出租车行业经营,车辆提前报废政府给予残值补贴,人员分流进入出租车和公交行业从事驾驶和服务工作几项措施。班线客运退出一个线路,公交车就会补充上来。目前重庆主城区有公交车7500辆左右,到2015年,将达到1万辆左右。    
  一个区域一家经营    
  从2010年起,重庆市公交改革开辟了另一重要阵地——公交片区化经营改革。    
  重庆市主城区历史上形成了各个区域不同营运企业的公交线路相互交织的状况。这种状况导致了两个弊端。一是线网难以优化,二是运力难以统筹。不同主体的运力往往会在热门线路上激烈竞争,而客流稀少的冷僻线路却无人问津。    
  为此,重庆市运管部门提出了市区公交线网推行区域化经营的思路。即一个区域一家经营主体,统筹线路和运力。    
  通过线路整合,重庆大学城的部分公交线路已经开始优化,运行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该区域无论是春运、学生开学、还是新入驻企业投产,企业都会根据客流的变化对运力进行全面统筹,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开启外环公交时代    
  2009年12月31日,重庆绕城高速公路(也称重庆外环高速公路)正式全线开通,同日重庆内环收费站外移工程结束,重庆经济发展空间扩大,由此迈入了“外环时代”。 随着绕城高速公路的开通,实现绕城高速公路区域内的公共交通全覆盖呼声日益高涨,并已经成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重庆市交委、市运管局高度重视主城区客运结构调整工作,2010年4月19日,市政府下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公共交通覆盖绕城高速公路以内区域工作方案的通知》。决定从班线设置、运力投放、车辆处置、人员分流等多个方面进行外环客运结构进行调整。    
  该项改革工作自2010年7月1日正式启动以来,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截至2011年10月30日,纳入退出计划的996辆班车平稳退出,置换出租汽车678辆,安排公交车及时予以接替,整个二环班车退出和置换工作平稳推进。同时结合核心区优化公交线网、新建城区扩大公交覆盖的思路,共新增公交线路78条、新增公交车辆832辆,完成了260辆公交企业所属班车公交化改造。    
  农村客运    
  “车头向下”     
  推进城乡客运统筹发展    
  ◆政府资助购买农村客运保险    
  ◆对非法营运车辆进行有效收编    
  ◆农村客运车辆强制安装GPS车辆监控设备    
  发展农村运输事业,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是建设农村公路的根本目的。重庆市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建成效应,切实加快农村客运建设,推进城乡居民共享现代交通发展成果。    
  发挥试点作用 完善扶持政策    
  2006年重庆新一轮农村客运发展试点工作率先在綦江县启动,之后通过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等方式,到2008年,试点已扩大到梁平县、合川区、黔江区、九龙坡区、永川区等5个区县,重庆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市农村客运发展的新路子。   
   在发挥试点作用的同时,为避免齐步走和一刀切,重庆农村客运发展结合实际,探索发展模式,促进农村客运多样化发展。    
  针对农村地区客流小,运价低、效益差等状况,重庆市秉承“多予少取,让利于民”的原则,努力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求平衡点,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以解决农村客运承运人的后顾之忧。从2009年开始,重庆市政府根据农村客运线路起、讫点的不同,将农村客运分为城乡至乡镇、城区至建制村、乡镇至乡镇、乡镇至建制村以及建制村至建制村五类,对属于前三类的农村客运车辆由政府资助购买每车每座20万元的承运人责任险;并对属于后两类的车辆还资助购买每车30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和全额资助购买交强险。自该项工作启动以来,重庆累计为33284辆次的农村客运车辆购买了承运人责任险,5178辆次的乡镇至建制村及建制村至建制村农村客运车辆购买了三者险、交强险。为进一步激发经营者的经营活力,重庆在资金扶持方面会继续落实好国家对农村客运的燃油补贴,政府资助购买农村客运保险,农村客运站场建设配套补助,农村客运建设用地以及对支线农村客运实行营运补贴等政策,并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新的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    
  完善网络布局 加快站点建设    
  “十一五”期,重庆市已基本完成区县城区至乡镇至建制村的纵向农村客运干线布局的实际,未来一段时期,重庆发展农村客运将把重点放在稳定城区至乡镇的农村客运干线,鼓励发展乡镇至乡镇的横向农村客运线路,大力发展乡镇至建制村、建制村至建制村的农村客运支线,重点发展区县城区以外的乡镇至乡镇、乡镇至建制村、建制村至建制村的农村客运线路,着力解决建制村通客车的问题,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农村客运网络。    
  完善的客运网络需要布局合理的农村客运站点作支撑,重庆根据“农村客运站点是农村地区重要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的定位,努力实现农村客运站点建设用地以调剂或划拨方式取得。强化国家、市级站点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积极争取区县政府财政配套资金,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推进站点建设步伐。同时,大胆创新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和经营管理,努力实现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同时落实站点维护与运营管理主体。    
  强化组织管理 规范市场秩序    
  一直以来,农村客运市场主体存在“多小散弱”的现象,为促进农村客运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重庆继续引导鼓励农村客运经营者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并购、联合、参股等方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网络化经营。对不符合公司化经营要求的农村客运车辆,稳步进行公司化改造,实行规范化管理、公司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农村客运资源配置,着力改变行政干预过多、运力控制过死以及因资源过分集中出现垄断经营等现象。    
  农村客运存在客流较小,客源不集中等特点,为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重庆鼓励经营者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打破传统的“定点、定线、定班”单一的班线模式,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区域经营、延伸经营、预约经营、专线经营、班线经营等形式多样的农村客运经营模式;因时、因地制宜开行赶集车、早晚车、周末车、学生车等灵活多样的农村客运车辆。大力发展区域农村客运,根据偏远山区的客流向公路沿线集中,乡镇范围内的客流向场镇集中,边远乡镇的客流向中心镇集中,中心镇的客流向县城集中的实际,大力发展区域农村客运,实行支线接驳、干线直达、以干带支。此外,对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县城区周边、乡镇和村庄比较集中的地区,鼓励有序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促进和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和有效融合。   
   坚持安全发展,把保障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这是重庆在发展农村客运过程中始终秉承的一项重要原则。为了践行这项原则,重庆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等基层单位在农村客运安全监管方面的主体作用,督促经营者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教育培训,加大安全投入,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努力提高农村客运安全运行能力。    
  同时,强化农村客运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从事农村客运的违法行为,妥善处理老线与新线、干线与支线等利益关系,确保农村客运市场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出租车    
  ◆基本解决“一难二少三多”问题    
  ◆公司制自营模式稳步推进    
  ◆企业党组织基本建立    
  为稳定而改革 因改革而提高    
  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发生了出租汽车停运事件,如果说“一难二少三多”是导致停运的外因,那么经营机制不合理和驾驶员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就是内因。近几年来,重庆运管局针对内外因素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锐意改革 提升管理    
  为改善行业经营环境,解决“一难二少三多”问题,重庆运管局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市交委的领导下,会同市经信委、市政委、公安、社保等部门,着力开展了以下工作。 “加气难”。2009年之前,重庆主城区日供气能力仅100万立方,加气站也仅有40余座,目前主城加气站已达54座,日供气能力162万立方。“厕所少”。重庆市政部门先后购置109座生态式移动公厕,使其由原来的46座增加到现在的155座。“停靠站少”。根据道路交通情况,除在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地设置固定停靠站点外,其他道路实行即停即走,很好地解决了站点少的问题。 “份儿钱多”。重庆运管局经过精细测算,确定了统一的份钱缴纳标准,羚羊型、天语型出租汽车每日“份儿钱”分别从380元、430元下降为330元、380元。“黑车多”。交通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部门建立了打击非法营运联动长效机制,近年来,主城共查获非法营运车8000余辆,有效净化了出租车市场。“罚款多”。对驾驶员违规行为,交通执法和公安部门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罚款较之前下降80%以上。    
  针对行业内所存在的经营机制问题,重庆运管局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化自营。为减少利益分配的中间环节,2009年开始取消承包经营,由企业全额出资购置车辆、缴纳税费,禁止向驾驶员转嫁投资和经营风险,企业按规定与驾驶员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二是积极引导个体组织化管理。重庆运管局以新增出租汽车为契机,引导个体经营者组建服务公司,并按参与服务公司的车辆数,按照五配一、十配一方式,使主城605户个体、803辆出租汽车中的354户、470辆的出租汽车加入了服务公司,扭转了个体经营的松散管理状况。三是督促企业调整利益分配,加大服务质量考核力度。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为驾驶员办理社会基本保险情况、“份儿钱”落实情况,以及乘客投诉率、安全行车里程等服务质量情况,一并作为出租汽车指标投放的重要考核依据。    
  2009年以来,重庆运管局在对出租车行业的管理上,从只注重企业的单一方式,向企业与驾驶员并重的方式转变。首先,严格从业资格考试,把好驾驶员准入关。根据驾驶员从业类别,实施分类管理,将理论考试与专业知识测试相结合,把重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纳入培训考试内容,对新进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其次,严格从业诚信监管,建立退出机制。实施驾驶员从业服务信誉考核,在依照法规规章对驾驶员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的同时,对其违规行为量化扣分。考核年度内违规扣分达到20分的,强制要求停业参加再培训考试,三次扣分达到20分的,一律吊销从业资格。第三,实施违规行为重点监控,根据市民反映突出的违规行为情况,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加强党建 重塑形象    
  在解决影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的同时,重庆运管局愈发意识到,在民营企业居多的出租汽车行业,加强党的领导,引导出租汽车经营者和广大驾驶员“与党一心,守法经营,和谐发展”相当重要。2010年3月,该局在出租汽车行业成立了行业党委,引导主城100辆车以上规模性的企业全部建立了基层党组织。同时,该局按照创先争优活动的要求,在全行业开展了“做文明行车人、当城市宣传员、树重庆新形象”主题活动,重点在驾驶员中开展“强素质、抓服务、保平安、树形象”大轮训,“看仪表、看举止、看服务、看车容、看行车”的“五看”大评比等活动。党员驾驶员带头作出“不拒载、不宰客、不甩客、不绕道、不定点定线、不索要高价、不污言秽语、不昧拾物”的“八不”服务承诺,并张贴在出租汽车内醒目位置,主动接受乘客监督,影响和带动广大驾驶员提高服务质量。    
  励精图治 成效初显    
  经营环境改善、经营机制改革、驾驶员培训考核方式转变,以及党建工作的加强,使重庆市出租汽车行业呈现出五个方面的提升。一是部门协作合力明显提升。交通、公安、经委、市政、社保等部门,思想统一、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出租汽车行业齐抓共管的协作机制初步建立。二是行业和谐度明显提升。管理部门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与企业之间政令顺畅。行业内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初步建立,企业和驾驶员的诉求渠道进一步畅通,能够合法、合理地反映问题,信访案件大幅减少。2010年比2009年下降20%,2011年1—6月比2010年同期下降28.6%。三是行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驾驶员综合素质逐步提高,违章行为和乘客投诉不断减少。2010年与2009年相比降低37.3%,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9%。四是行业整体形象明显提升。创先争优局面逐步形成、好人好事大量涌现,行业正气已成为主流。据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数据显示,2009年乘客对驾驶员服务态度、车辆整洁等9项指标的满意度达到90.8%。   
  经过三年的改革,重庆出租汽车行业总体稳定,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开创了出租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