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急送从一元钱到一个亿

2011-12-2 20:0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994年1月18日,宅急送的车在中关村一带,司机沿途揽活,每当看到有人抱着电脑等大件他们就迎上前去,问是否要送到家或者单位。第一笔业务只有一元钱,一个路人要到亚运村,将货运车当成了中巴车,给了他们一元钱。
2002年10月31日,在宅急送总公司的目视栏上,每日的营业收入跃然上边,10月8日9100万元、10月16日9425万元、10月18日9509万元、10月24日9770万元……10月31日1亿元,“我们过亿啦!”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电话在全国宅急送一千多个网络间响起,贺电雪片一样地向总公司飞来。它庄严地告诉世界:一个在七个人、三辆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快运公司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快运从此有了自己民族的强梁。
这一切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人的不懈努力,他一手创建了宅急送,并将它引导到现代物流企业的轨道上来,他就是宅急送总裁陈平先生。而他又是怎样走向成功的呢?创业的历程给人以无穷的启迪。
陈平小档案
陈平1959年出生于湖北天门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4年就读于西安政治学院;1990年转业于中央工艺美院;同年东渡日本,学习日语;1992年任香港一洲集团日本分公司商务代理;1993年回国创立宅急送(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
率先模仿就是成功
有一个中国的企业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率先模仿。我不知道他是否认识陈平,但陈平的创业经历就是这句话的最好佐证。
陈平与快运结缘始于1990年,那年他刚到日本,立马被满大街“宅急便”古怪的车型所吸引。后来得知这就是被日本人称为“飞腿”的快运公司的运输车。而后一次亲身经历更让陈平对快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有一次一个国内的朋友到东京拜访陈平,因为走得急,将给大阪亲戚的礼物忘在陈平那里。从大阪到东京一趟花钱又要花时间,而当时陈平一没时间,二没钱,于是想到了“飞腿”――“宅急便”。当时的“宅急便”实行24小时昼夜服务,东京到处都有连锁店。工作人员看陈平是个穷学生,特意告诉他,可以对方付款。这种灵活周到的服务实在让陈平感动。两天后,陈平接到了大阪打来的感谢电话。“宅急便”快捷的服务给陈平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宅急便”与陈平的缘分也由此开始。
两年以后,陈平从富士国际语学院毕业,在香港一家经营食品的日本公司就职,负责健康食品的进口和推销。这些食品运到日本后,要分成若干箱,然后派送到许多商店。陈平一个人忙不过来时又找到了“宅急便”,一个电话或传真打过去,从分箱到派送,对方很快组织人员车辆,全部准时送达。
1993年,陈平想回国发展,除了日元还能带回什么?他首先想到了“宅急便”。回国前半年,他托人从国内寄来北京市交通图,先熟悉北京的道路、车站、商店的位置,琢磨在哪里布点,一张地图被他用红笔、蓝笔勾勒得面目全非。
1994年1月,陈平回到北京,成立宅急送北京双臣快运有限公司,当时只有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七个人三辆车,在偌大的北京并不显彰。当时日本货运大王佐川急便捐赠亚运会几百辆运货车,车身上一个日本人身扛包裹甩步疾走的形象虽然吸引了不少行人的目光,但是这车是做什么用的,大多数北京人并不知道。很少有人将“佐川急便”的标识与“快运”联系起来,那时“快运”在京城人的脑中还没有很清晰的概念。更不用说宅急送了,但正因为如此,才有机遇与挑战。
今天的中国,物流是一个新的概念股,大到国家主席小到黎民百姓都在谈论物流,而快运作为物流里面的一个分支,是物流里面的积优股,它为所有最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最完善的终端服务。陈平的决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宅急送的命运,它将随着物流行业的兴起而茁壮成长。
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有一组光彩照人的数字,宅急送1995年营业收入181万元,1996年395万元,1997年742万元,1998年1219万元,1999年2241万元,2000年4056万元,2001年6951万元。每年都几乎保持了近80%的增长速度。
但是在1994年它的营业收入仅仅78万元,如果摊销税款、人工工资、车辆折旧等,这是一个不赚钱的数字。
对于一个企业家,不赚钱我办这个企业干嘛!对于一个员工,不赚钱我呆在这个企业干嘛!而恰恰是这样一个道理,越是不赚钱的企业他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就越多。
开业之初,尽管陈平在北京的国贸中心、赛特购物中心等繁华地点设了宅急送代办处,但第一天没有生意,第二天还是没有生意。第三天陈平坐不住了,把司机和车赶到马路上“扫街”,生意不好靠吆喝,自己给自己作宣传。
在中关村一带,宅急送的车沿途揽活,每当看到有人抱着电脑或大件就上前主动招呼,帮人家送到家或单位。第一笔业务只有一元钱,而且还不是正常的业务,当时一个过路人要到亚运村,将货运车当成了中巴车,给了他们一元钱。这就是宅急送“一元钱的故事”来历。
起步艰难,为了生存,宅急送几乎什么活都接,代取衣服、修冰箱、换煤气、洗地毯、擦油烟机、送蛋糕、卖烤鸭、运鱼缸、接送小孩。甚至摩托车坏在半路上了,也要宅急送去拉。但宅急送奉行一个原则:“只要一个电话,一切不用牵挂!”把服务延伸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把宅急送的经营理念带到千家万户。可以说宅急送是从亏本生意开始做起的。比如修冰箱,取货送货往返4次收费才70元,而每次往返就得一台大车、一个司机、两个搬运工,光工时费就算不回来。宅急送开张半年多,把精力花在老百姓身上,没有带来大的经济效益,所得到的更多是一种社会声誉。
但生活是真实的,人不能仅仅活在名声中。一部分怀着快速致富的梦想来到宅急送,在这样的环境中动摇了,纷纷离职而去,这其中包括一些高层管理干部,甚至于自家兄弟。一个司机一天跑下来,才拿到20多元钱,他将钱摊在陈平的桌上说:“这是给我喝饮料的钱,还是开给我的工资?”
对此陈平俱各等闲视之,只要有物质存在,就会有物流产生,只要有物流的产生,就会带来丰厚的利润。选择快运不会错,陈平坚信这一点,一个人的错误是对真理的放弃,对正确道路的漠然处之。
经年以后,凤还巢,很多离开宅急送的员工要求回来,陈平展开宽广的胸怀再次接纳了他们。
好的名声是找不开的钞票
“当宅急送修冰箱、换煤气、送鲜花给自己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的时候,如果中途放弃,就好象挖一口百米深的井,挖了99米,眼看着就要看到水了,这时候转身走开,也就没有今天的宅急送了!”回想当年,陈平无限感慨地说。
1994年底,陈平把经营目光转向外资企业,并先后与松下、东芝、惠普等知名企业建立了业务关系,宅急送的经营出现了重大转机,业务量急剧增加,月营业额突破一万元,宅急送前途出现了新的转机。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