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装箱航运业遭遇寒冬

2011-12-2 19:1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的集装箱航运业的大面积亏损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到最危急的时候,这轮低谷将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集装箱运输企业要做好转型的准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在11月24日举行的第五届全球海运峰会暨国际货运代理联合大会上说。
关于集装箱运输企业大面积亏损的原因,戴定一表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产品出口此前大部分都是处于产业底端的低附加值产品,消耗资源,价格低廉,这种出口模式无法继续持续下去。且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欧美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对这种出口有所抵制。
“二是世界范围内的供应链正在缩短,现在欧美国家的消费品,正趋向于在消费地的周围生产,比如墨西哥等地,这种情况下长线运输需求必定下降。”戴定一说。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总船长、总经理助理张登辉表示,由于航运市场运力远远过剩,运价节节下跌,今年中国集装箱班轮公司可能全军覆没,陷入亏损。张登辉指出,目前亚洲到欧洲的集装箱运价最低只有400美元,而高位时曾有1600多美元的情况,低价根本无法弥补成本的增长。
航运专家吴明华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全球仅有10%的船公司盈利,但是从第三、第四季度的情况来说,亏损面在扩大。供需矛盾也是一个主要问题。前两年的船很多拖延至今年交船,到11月初,全球已经有180艘闲置船舶,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新高。到2012年底,还将有60艘新船投入市场,运力过剩还将加剧。
据了解,为了应对目前的运力过剩,中海已经实施了“瘦身”计划,加大船舶处置力度,加速船队结构调整,并大量拆解船舶,共处置船舶145艘、242万载重吨。与此同时,中海还与其他航运公司开拓互租舱位合作航线,以缓解运力过剩的压力。
不光是航运企业有危机,造船企业也面临困境。昨日工信部发布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秋季报告》显示,船舶工业受国际贸易不振影响,新承接订单大幅下降,生产经营将进入一个相对低迷时期。1-10月份,全国造船完工量552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4%,其中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4.6%,10月份当月仅完工420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975万载重吨,同比下降45.5%,其中出口船舶占75.1%。目前国内船舶行业面临生存困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亏损额加大,部分企业明年上半年可能陷入开工任务不足的困境,部分中小船厂已出现停产、转产现象。
对于改善目前行业低迷期的建议,张登辉指出,要加强全球网络的布局,尤其是亚洲区内和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布局;同时,要位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从单纯的航运业者向现代物流服务商转变;最后,加强合作,包括与客户、同业以及上下游的合作。
一些产业链上中小企业已经考虑在抱团过冬。中国国际海运网CEO康树春透露,由全国102家物流货运公司和中国国际海运网共同发起的国际货代联盟组织已经形成。这个联盟旨在寻求中国货代行业的自主、自发联合之路,目前正在讨论规则,寻求合作方式。在这个联盟的基础上,102家物流货运公司正在筹建中国港航物流联合股份集团公司,并成立中国港航物流企业服务总部,通过建立云供应链平台,尝试为每个口岸几家、几十家甚至几百家独立的公司集中结算、集中供应,集中物流服务。
对此,戴定一表示,行业也需要进一步整合,出现一批在行业中起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传统物流企业应该通过资源整合,改变目前“小、散、乱”的状态,逐步建立起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物流模式,而专业类物流应加大纵向整合,结合整个产业流程进行改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