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需要“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
2011-12-16 23:15: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谭支雄
近年来,蔬菜价格的频繁波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本高、效率低是蔬菜流通中的突出问题。蔬菜流通成本高于生产成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 “菜贵伤民”与 “菜贱伤农”现象同时存在时,流通成本高往往成为众矢之的。
从目前蔬菜流通情况来看,流通过程中的成本占零售价格的70%左右,流通成本已远远高于生产成本。这是由于我国蔬菜行业已形成 “大生产、大流通”的格局,生产环节的利润越来越小,利润的提升空间已悄然向流通环节转移,使得流通成本在蔬菜价格构成中趋于主导地位。流通成本趋于主导地位只是说明蔬菜流通环节利润存在提升的空间,并不表明流通环节的利润就高,存在暴利,有研究表明,我国蔬菜流通各环节的毛利润率在10%~15%之间,这属于正常范围。不可否认,我国蔬菜流通成本偏高,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主要是我国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损耗达30%左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5%。这30%的损耗会以成本的方式转嫁给消费者。试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我国蔬菜损耗率也只有5%,那么我国的蔬菜价格就可以降低1/4左右。
“小生产”与 “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矛盾一直被认为是蔬菜流通的问题之一。传统意义上 “小生产”与 “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往往被认为是单个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我国蔬菜生产区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相当多的市县已经将蔬菜产业作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区域化种植,同样形成规模化,但是单个农民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比较小的。有研究表明,60%左右的农户种植面积小于5亩,最重要的是农民种多种少基本由其自己决定,盲目
跟风现象严重,极易形成蔬菜季节
性和品种结构性滞销问题。
随着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蔬菜的生产地和消费地越来越远,对农民的营销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单个农民的营销能力是不能够适应 “大生产、大流通”的蔬菜发展格局。相反,我国长期受 “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我国农民的营销能力较低,短时间内提升农民的营销能力难度很大。此外,连接生产与市场的流通领域也是个体运输户和个体经销商为主,流通形式也是小批量、多频次。
我国应建设和改造一批公益性的批发市场,并将其公益属性合法化。我国70%左右的蔬菜流通是通过批发市场或者农贸市场实现的,是蔬菜流通体系中的主渠道。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蔬菜流通模式能将适合不同层次购买能力的蔬菜品种输送给消费者,可对接零售企业 (连锁店、超市等)、农贸市场、标准化菜场、餐厅以及食堂等,实现蔬菜流通,表现出极大的集散功能。笔者认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批发市场依然是中国蔬菜流通的主渠道。但是我国的批发市场缺乏公益性,批发市场场地建设者和经营者始终是收益最稳定的利益获得者,不管市场行情如何他们都会收取摊位费等固定的收入;调查表明,摊位费占整个流通费用的1/3左右,而这些无疑都将转移到最终的消费者身上。加大对批发市场公益性的支持力度,并将批发市场的公益属性合法化,必将有利于蔬菜价格的稳定和流通的畅通。
(作者单位: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