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物流的本质及中国-东盟物流空间拓展

2011-12-16 17:3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空间广阔。”这是常听到的关于中国-东盟物流的说法。其实,仅从地域大小来理解物流空间是不全面的。应该从经济学意义来理解物流的含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物流发展问题,就是说,把握物流的本质才能正确理解中国-东盟物流空间。
现代物流的本质 
  任何物流都由物质、流动、主体、地域、时间和信息6个基本要素构成,物流涉及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设备制造、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科技开发、物流教育、物流服务、物流管理等。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由国家有关部门统购统销,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物流,只有行政性“调拨”,即“物资的流动”,而不是价值的流动,更没有价值的创造。可以说这是影响我们对现代物流认识的重要原因。中国的物流概念出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与西方的物流概念出现相距70至80年。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即市场经济意义上的物流,是价值流。对于生产者来说,生产出来的产品仅是商品化的货币,必须拿到市场销售给消费者,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其价值才能实现。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商品是实现货币到商品的转换,即货币的商品化。物流就是通过一系列相关工作,在实现商品-货币转换的过程中创造价值。现代物流的本质,就是通过自身产业构建所提供的服务,在实现商品-货币的转换中创造价值。
  物流是一个产业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认为物流不是一个产业。现代物流在流通中创造价值的本质表明,物流不仅是一个产业,从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来看,物流也是一个支柱产业。
  由于物流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因此物流不能与产业排列(如“物流与产业”的提法)。我们的一些关于物流的论坛就把物流与产业并列作为论坛的主题,这是由于对现代物流的误解造成的。
  同时,一定意义上,现代物流也不能完全与制造业排列。因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条件下,很多制造业者不再独自完成一件产品,只完成某些零部件;现代物流不仅具有运输、配送、仓储、包装、物流服务、物流管理等功能,还具有流通加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科技开发、物流设备制造等功能,因此,现代物流也具有一部分制造业的性质;同时,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些新领域,如自贸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已经承担一部分原来在生产领域完成的生产任务。
  物流空间的内涵
  物流空间至少包括生产和消费状况即市场潜力、物流行业发展的水平等方面。
  现代物流依托一个地域的生产和消费水平状况,即市场潜力。地域广大,但如果生产和消费已趋饱和,物流的空间就小,因为物流能够创造价值的空间小;反之,生产和消费潜力大,物流创造价值的空间就大,从而物流的空间就大。所以物流空间与地域空间不一定成正比,而与市场潜能大小即物流能够创造价值的空间成正比。
  中国国内规模化、网络化、集约化、专业化、多层次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2010年,中国物流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7.8%,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国内领先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相比,无论是规模、品牌、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份额,还是物流提供能力、服务创新能力、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能力等,均有很大差距。就是说,中国的物流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既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自由贸易区,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更为实质性的是,中国与东盟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与消费尚有巨大潜力,物流创造价值的空间广阔。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物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正说明物流在双方之间的大幅度增长。
  中国-东盟物流空间拓展
  从价值角度而不是从地域或物的角度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物流,其意义在于,要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中国与东盟的物流,调整我们关于传统物流的思路,着眼于现代物流创造价值的功能,而不是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年代的“物资的流动”的思维方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为双方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实现中国-东盟物流的更快发展,需要积极推广普及现代物流新理念,提高对现代物流支柱产业的认识。就是说,发展物流,包括对东盟物流,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基于对现代物流重要地位的认识,在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竞争中,必须进一步制定完善高层次物流业发展规划,即随着区域交通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相互传递的加强,应把物流产业建设纳入到更大的发展战略中,在更大的范围内谋求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要加强对东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东盟物流资源的整合和物流链的设计,在更大更广的范围确立中国-东盟物流的地位。 (黄信)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