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力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2011-12-11 14:1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外向型经济的强力推动,而外向型经济中最突出的是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其已成为苏州经济的一条“主动脉”。当前,全力推进加贸转型升级,切实改变增长方式,已成为苏州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转型升级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在获得“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后,苏州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关于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苏州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方案》,为加贸转型明确了方向。 
   力推进转型升级 
  从组织领导,到体制创新,到明确重点,再到服务企业。苏州市商务局聚合多方力量,始终以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己任。 
  一方面,苏州建立了全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另一方面,切实加强体制创新。加强加工贸易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大力推动管理创新。 
  同时,始终坚持“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原则,坚持抓好“三个重点”:一是坚持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促进先进制造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总部经济形态不断丰富。二是坚持促进企业层次提升,积极推进龙头型企业在苏设立全球制造企业总部及营运管理、研发设计、采购销售、仓储配送等区域性或全球总部;积极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提高企业的本土化采购率和配套率。三是坚持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努力构建区域间新一轮产业布局,积极推动和加强区域内合作、国内合作和境外合作,不断提高企业的单位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将为企业服务落到实处。一是与重点示范企业实行挂钩服务,主动上门进行指导,定期召开重点企业座谈会,及时跟踪分析,准确掌握企业发展动态。二是争取省级商务发展专项政策中外经贸发展扶持资金,专项支持苏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并将相关专项扶持政策列入全市商务发展扶持政策中。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引导转型升级,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先行先试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 
  推动价值链双向延伸 
  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苏州坚持不懈做精做细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加工贸易产业链,着力引进高端的具有关键技术的龙头项目、总装企业及国内外有影响的规模型企业,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加工贸易的增值系数达73%,较五年前提高近30个百分点,产业链的整体运行水平进一步提升。同时,积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为着力点,谋划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占比达40%,全市高新技术加工贸易企业209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的19%。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归根结底是一家家企业的转型发展。苏州商务局狠抓重点。一方面,成功推动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上游延伸。绝大多数的加工贸易企业都是以提供“研发设计+生产”的服务增值方式,逐步发展成为了运用研发设计、系统整合、信息服务等多种软性制造手段的综合性产品供应商。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总部机构总数累计达到147家,已有外资研发企业416家,其中独立法人的研发企业80家,非独立研发机构336家,居全省前列。单个研发机构平均累计研发投入超千万美元,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设立研发机构,格兰富水泵中国研发中心、伊顿电气全球研发中心等已发展成为其母公司在本土之外最大的专项领域研发中心。 
  另一方面,成功推动加工贸易价值链向下游延伸。加工贸易企业区域的快速集聚和功能延伸,使得苏州保税贸易得到了极速发展。2011年保税贸易规模较2005年增长近五倍,将达到350亿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比重的12%。一大批龙头型加工贸易企业在苏设立了区域性的分拨配送中心。随着保税区功能的日趋完善和提升,以及各项政策的逐步实施,将进一步推动苏州保税贸易的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成功推动加工贸易企业集聚发展。多年来,在已成熟构建的以开发区为主体、龙头企业为核心,多个配套企业密切合作的加工贸易生态体系,正迅速形成向特殊监管区域再集聚的形态。今年以来,加工贸易规模将达到1800亿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62%、全省加工贸易总额的68%和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14%,总体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从全市来看,40%的加工贸易集中于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内,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吴江开发区等四个区域,集聚了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及加工贸易企业近90%的产能。 
  转型成果再翻新篇 
  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亦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断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 
  近期,苏州商务局将进一步争取试点城市相关政策扶持,落实部门目标任务,探索“苏州加快推进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建立加工贸易产品内销渠道”的措施,加快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带动就业”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加强开发区功能创新、结合推动海关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管理创新的同时,强化转型升级的载体基础建设。一是探索推动苏州保税港区建设,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将张家港保税港区现有政策扩大到常熟港和太仓港。二是探索建立海峡两岸(昆山)商贸合作区,逐步向自由贸易园区过渡。三是探索将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吴中出口加工区、吴江出口加工区、常熟出口加工区统一整合为苏州综合保税区,形成一区四片格局。不仅如此,要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与开发区发展的“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目标相结合,推动加工贸易低碳、创新、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更深层次促进贸易便利化。创新电子围网监管工作模式,落实海关总署“由企及物”监管概念,由物理围网向并行电子加物理围网过渡;继续推动加工贸易内销便利化,落实专项扶持政策,搭建国内销售网络和物流体系,建立加工贸易产品网上内销平台,优化内销征税模式;创新加工贸易管理模式,利用电子口岸公共执法平台,年底前完成加工贸易商务、海关、企业三方联网审批管理平台的建设。 
  更高水平推进转型试点工作。加快推动特殊监管区域内保税物流、保税贸易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服务外包保税监管试点,推动服务外包产业跨越发展。大力促进内外资配套协作,拓宽国内销售渠道,有效植入综合保税区贸易和结算功能,打造全球维修中心,推进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本文来源:国际商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