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虚高药价“消肿”

2011-12-10 15:57: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刘凯玲 
    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百姓生活,而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价虚高。药品销售环节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诸多环节层层盘剥,到患者手中还能不贵吗?但是,药品零售价在出厂价的基础上翻番65倍,药价虚高无极限,药品出厂价、零售价脱节如此严重,岂不是让饱受看病贵困扰的患者雪上加霜? 
    如果医药蛀虫不得到惩治,药价一路高歌,百姓口袋将被掏空,医改政策的惠民灵魂也会被架空。但是,从药厂、药商到医院、药店都是既得利益者,指望他们的利益血管里流淌道德血液,主动为虚高药价“消肿”,肯定不现实。有关部门介入查处药品虚高黑幕,把药品虚高黑幕由媒体曝光推向制度防黑前台,大幅削减药品流通环节,完善药品招投标程序,十分必要。 
    此前曾有50多家药企联名指出,高药价的根子在医院以药养医。医院以药养医,体制不畅是事实,但药品零售价比出厂价翻了65倍,体制弊端根本掩盖不了药品流通环节的腐败。当下,医疗腐败已经成了行业潜规则,药厂、药商,招标人员、医务人员之间俨然结成了顽固的利益同盟。在利益同盟的作用下,利益均沾的各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药品流通环节腐败屡禁不止,“回扣风”在某些地方甚至愈演愈烈。 
    虽说中央加大了治理商业贿赂的力度,不少地方实行了药品集体采购制度,执行统一的中标价,医改政策也准备医药分家,但是某些既得利益者吃回扣的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他们不会主动放弃利益。药企与药商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获取利润,他们也不会轻易改变商业贿赂的惯用营销手段。由此看来,药价虚高一再曝光,说明治理商业贿赂的措施不够硬,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问责机制,通过强有力的监督、问责,让既得利益者树立商业贿赂法律成本太高,一旦被抓得不偿失的思想。 
    从长远来看,问责商业贿赂,只是马后炮式的追究措施,治理高药价的关口还应前移,实现打防并举,只有不给医药蛀虫机会,才能从源头上堵住虚高药价漏洞。事实上,除了以药养医体制弊端以外,药价虚高的要害在于医疗产品定价体系不透明,药品流通环节过多过乱所致。尽管国家几十次下调了药价,但百姓并未从中感到多少实惠。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某种药品降价,经销商、招标部门、医院就停止引进,药企就停止生产,导致药品一降价就从基本药物目录上消失。而价格高昂,同种疗效的“新药”马上被“开发”出来,迅速上市,民众仍难获得药品降价的实惠。 
    新医改政策决定增加医疗投入8500亿元,以药养医体制正在逐步转型。但是,国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理顺药品定价体制,减少药品流通环节,防止医药蛀虫架空医改政策。一方面,有关部门除了考虑基本药物由国家统一定价外,还要压缩药品审批定价权力空间,解决药品价出多门的问题,药品统一按成分定价,不按药名定价,坚决杜绝“老药”披“马甲”变相涨价;另一方面,要压缩药品流通环节,铲除流通环节腐败,挤干药价水分,避免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定得过高。在医疗腐败潜规则一时半会难以打破的医疗生态下,加强公众舆论监督,让药品招标采购程序在阳光下运行,也很重要。 
    此外,相关部门要给高价药戴上紧箍咒,实行药品出厂价与零售价对接。规定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差价比例,一旦差价超标就要坚决问责,避免医疗行业积弊架空医改的惠民灵魂。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