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助力钢贸转型

2011-11-8 5:4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 王京
    一个行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从来都是在新环境的压力和自身积极探索的努力下所诞生。
    面对“十二五”开局之年,国
    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莫测,钢铁贸易
    行业已被推上了转型升级的“蜕变
    期”。如何才能顺利实现钢贸产业
    的“二次腾飞”,一度成为业内探
    究的重要课题。
    在10月29日上海举行的“第
    六届中国钢铁贸易商大会”上,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会长李耀强开诚布公地为钢贸商指点迷津。他说:“转型升级不等于做大做强,也并不意味着实业化和搞全产业链扩展,钢贸企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应在生产性服务领域实现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的高级化,并建立高效企业体制和完善运行机制。”
创新传统体制
    事实上,这些年不少大型钢铁贸易企业都在探索如何转型升级,而一些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亦取得相应成果。但就整体而言,探索者对转型升级还存在许多片面的认识。
    目前国内钢贸产业的经营模式还处于传统阶段,这是业内不争的事实。会上李耀强坦言,不仅如此,钢铁流通企业鱼龙混杂,缺乏大企业也一直被业界内外所质疑。某种程度上来看,每一个行业都需要发挥大企业的领导作用,往往行业内龙头企业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灯塔”。
    对于缺乏大企业的钢贸产业,要想加快走出传统阶段,必须正确对待转型升级。一位与会钢贸商代表直言不讳地告诉本报记者,“这一点我们早年就想到了,并一直在探索尝试,但可能方法不对,还是无法做到最大最强。”
    对此,李耀强在演讲中说,结合当前形势,创新传统体制与加快信息化建设或是开启钢贸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把关键钥匙。在他看来,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内部、外部双重因素推动的结果。在销售收入的意义被弱化的时代,集成效益的重要性逐步显现,集成能力才是综合竞争的主要手段。因此,必须围绕经营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展开综合演变。
    换言之,钢贸企业的转型升级应该包括:从提供初级服务产品为主向提供高级服务产品为主过渡;适当拓展产业链条,开拓新领域;调整相应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
    其本质就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这在国外同样可以找到印证。据有关统计报告显示,90%的发达国家对此做法就是将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升级相结合,不断从现有产业结构转移到利润更大更赚钱的下一产业结构。
    当然,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不同角度协调配合,整体发力才能取得实效。李耀强透露,“这其中多数包括有产业创新和开拓新兴产业”。很显然,多种方式混合与灵活使用对于处在转型升级的“蜕变期”的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提升信息技术
    如果说创新传统体制是业内多年不变的做法,那么加快信息化建设可谓是开拓新兴产业的代表。
    尤其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及电子商务技术的迅速兴起,信息化建设空白已然成为钢贸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提升企业信息化能力是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作为钢铁服务业一大特点,钢贸商必须具备为客户提供大量个性化服务的能力,而其前提是拥有对数据信息的管理能力。”李耀强强调,因为企业的信息化不仅仅是报表系统和自身管理系统,更重要的是建立以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大型动态数据库,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提供网上交易模式等。
    这在业内四处可见初具成效的案例。不论是钢贸企业自建网站报价、搭建员工内部交互及钢材库存电子管理系统,还是衍生出了新型交易模式——钢材中远期电子交易、钢材现货电子交易等,都在诠释着信息化在钢贸领域的渗透。
    当然,尤其值得提到的是,正是有了信息化技术的保障,同时促使了钢贸企业关注和善于利用债券市场和机构资金进行资金和资本的筹措,实现两条腿走路。
    李耀强分析,对于以贸易为基础的服务型企业而言,资金的重要性是永恒的,特别是充足的资本金和成本较低的长期资金对于钢铁贸易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处在培育期和较小规模企业不可能通过上市融资的企业,长期以来负债方面更多的是依赖银行的信贷。但这种资金相对而言周期短,成本不能锁定,在使用上往往会受到一定限制。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