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五大跨越

2011-1-13 12:3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月12日,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胜利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系统总结“十一五”及2010年交通运输工作成绩及经验,全面部署2011年及“十二五”时期的交通运输工作,进一步动员全市交通运输干部职工振奋精神,创新思维,克难攻坚,先行引领宜昌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宜昌交通运输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十一五”,是宜昌交通提速创优取得历史巨变的五年,是宜昌交通改革攻坚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是宜昌交通固本超越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重大挑战接连不断的严峻形势,难中求进,砥砺前行,书写了精彩华章: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为“十五”期的3.7倍;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最佳文明单位、全省抗雪救灾先进集体、全市群众满意机关等一系列荣誉,并涌现出全国劳模王书凤等重大先进典型。 
    宜昌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五大历史性跨越” 
    (一)通道型取代止点型,交通架构历史巨变。 
    过去铁路、高速公路在宜昌止步,经过“十一五”期的大建设,如今四通八达、内畅外联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初步形成。 
    高速公路融入国网。新增沪渝高速宜恩段、荆宜高速和三峡翻坝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4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达1.64公里。尚有在建的宜巴高速137公里、保宜高速70公里。 
    水运通道全线升级。长江航运飞速发展,三峡库区航道等级整体提高到Ⅰ级标准,川江天险彻底成为历史,宜昌三峡航运中转中心的地位正在确立。 
    铁路枢纽地位凸现。新增宜万铁路90公里,全市铁路里程达377公里,汉宜城际铁路、十宜铁路正在建设和规划之中。宜昌成为承东启西的重要铁路枢纽。 
    航空运输乘势起飞。三峡机场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客运量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在支线机场中一支独秀。“十一五”末实现航空客运量73万人次,2011年有望进入百万人航空俱乐部,挤入全国机场50强。 
    (二)需求型取代供给型,交通服务历史跨越。 
    过去一路难求,别无它径。今天,立体化交通为社会提供了运输方式的多样性选择,网状式布局为社会提供了出行线路的可比性选择,多样性运力为社会提供了运输工具的差异化选择,宜昌交通运输服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交通网络遍及城乡。全市国省干线基本达二级路标准,85%的县市区通达高速或一级公路,95%的县乡道达到四级以上标准,100%行政村通达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均通达客班车。新增标准航道220公里。城市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由3.9标台提高到10标台,公交优先战略成绩斐然。 
    运力结构优化升级。客运呈现短途公交化、城乡直达化、长途高速化的新格局。货运车辆呈现大中小齐全、高中普配套、零特专并存的新特点。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特色运输方兴未艾。滚装翻坝运输、集装箱及重件运输、过驳减载运输蓬勃发展。公路快速货运势头强劲,城际快运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亮点。 
    交通经济量质同升。至2010年底,全市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9099万人,旅客周转量64.9亿人公里,货运量8657万吨,货运周转量54.4亿吨公里,较 “十五”末分别增长35.3%、115%、98%和101%。全市水路货运量完成1802万吨,周转量57.9亿吨公里,较“十五”末分别增长162%和138%。港口吞吐能力达9143万吨,较“十五”末增长193%。 
    (三)现代型取代传统型,交通管理历史突破。 
    管理手段逐步实现信息化。运政执法系统成为全省示范。行政管理OA系统全面启动。城区公交、长途客班车和危货运输车辆引入GPS监控系统,出租车与110监控系统实现联动。 
    行政审批逐步实现便捷化。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全面实施,19类审批事项全部纳入中心统一监管。通过流程再造,缩短审批时限60%。各行业管理单位的政务公开、信息查询、网上办公、违规投诉等全面上网,为社会提供便捷服务。 
    应急体系逐步实现系统化。制订完善了20余项应急预案体系。成功应对雪灾保通、汶川地震水路生命线、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等重大运输任务。连续5年取得水上安全零事故的成绩。 
    (四)谋远型取代被动型,交通改革历史转型。 
    前瞻性实施了交通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与事权相匹配、以“规划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投资运行新机制,有力地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连创新高,成功应对了金融危机影响,促进扩内需政策强力推进,前瞻性地保证了燃油税改革后的全行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稳妥性实施了燃油税费改革。顺应改革组建了交通物流发展机构。顺利完成了二级公路收费站撤销,全市改革转岗人员757人,全部做到转岗不下岗,确保了行业稳定。 
    探索性实施了企业重组改革。促进运输主体集约化、规模化,支持交运集团收购县市区客运企业,强化交运集团的长途客运主营业务、公交集团的城乡公交运输业务和宜港集团的水陆货运业务。2009年宜昌交运集团在全省道路运输企业实现营运收入、利润双第一,宜港集团成为全国4A级物流企业。 
    (五)集约型取代粗放型,交通发展历史升华。 
    交通科技水平全面提升。8项科技项目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和省、市政府科技进步奖。 
    绿色环保理念成功推广。神宜旅游公路成为全国科技环保示范路。全面实施道路客货车辆燃油消耗限制准入制度,双燃料汽车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中全面运行,低碳运输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资源整合促进集约发展。鼓励开通农村公交线路,高品质、低票价的公交服务让农民朋友享受到了现代交通成果。实行三峡专线旅游船舶和普通客船相分离,组建了三峡专线旅游服务中心。 
    总体目标: 
    实现交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由“基本适应”向“总体适应”转变,长江沿线区域性交通中心初具规模,三峡航运中转中心格局基本形成。 
    公路、水路、站场规划总投资480亿元。 
    “一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各县(市、区)到中心城区实现1小时到达。 
    初步形成高速公路主骨架。全市“6线3环”公路主骨架规划中“6线2环”基本建成。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8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2.8公里。 
    全面建成高等级干线网。一、二级公路总里程达到2900公里,全市国省干线高等级公路比重达到90%。 
    铁路枢纽全面形成。网络里程达600公里以上,日均运送旅客能力增至4.5万人,货物发送量突破1000万吨。 
    航空线路网络全国。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80万人次,起降飞机1.9万架次,货邮行吞吐量达1.6万吨。 
    农村交通网络密织。100%的县级农林渔场通公路,30%的通组断头路、循环路实现硬化,100%的乡镇渡口、渡船实现达标,100%的乡镇建成等级客运站和邮政所,100%的行政村开通客车。 
    实现等级航道叶脉化。全市标准化航道里程达到678公里,干线航道年通航保证率达到95%以上。 
    基本思路: 
    (一)建设枢纽型交通。一是内畅外联公路主骨架。规划总投资346亿元,重点建设高速公路440公里、一级公路280公里、二级公路790公里、县乡等级公路1900公里、通村公路5000公里。实现市际公路高速化、市域公路便捷化、景区公路景观化。二是建设宜昌亿吨新港。规划总投资63亿元,重点建设港口项目21个,整治库区航道45公里。打造三峡航运中转中心,打造亿吨大港、沿江强港、黄金水道、黄金岸线,实现港城互动、以港兴城、港城共荣,使宜昌成为长江流域新的增长极。三是建立完善站场主枢纽。规划总投资71亿元,重点建设客运站16个、货运站(物流园区)18个、乡镇综合服务站45个。打造客货枢纽两大体系,三峡物流中心初具规模,使宜昌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四是扩网延伸铁路大动脉。五是全力架构空中大走廊。 
    (二)建设便捷型交通。一是调整结构发展大客运,建立适应各消费层次、符合市场需求的客运服务体系。二是开拓市场发展大物流,建立各部门参与的现代物流工作联席机制,构建物流综合管理体系。三是整合资源发展大企业,实现大企业支撑大客运、开拓大物流、服务大交通的新格局。四是深化改革构建大交通,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 
    (三)建设环保型交通。一是树立低碳理念,倡导绿色交通,努力建设低能源消耗、低资源占用、低环境污染、低使用成本、低废物排放的交通发展系统。二是降低污染指标,改善大气环境。三是集约使用资源,提高土地和岸线的综合使用效率。 
    (四)建设阳光型交通。一是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行业管理,推进交通行业诚信经营、公平竞争、和谐发展。二是增强法治理念,推进依法行政。三是规范工作流程,实施阳光审批。四是扩展服务功能,打造信息交通,构筑现代化交通管理和服务平台,合理配置交通要素,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整体效益。(本文来源:三峡晚报)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