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国道214线香德二级公路施工见闻

2011-11-19 9:0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11月的迪庆高原雪花纷飞、寒气逼人,但在海拔4000多米的白马雪山垭口,国道214线香德二级公路施工现场,工人们仍冒着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和刺骨的风雪战斗在工程一线。记者深入隧道、工地、工棚采访了这些不为人知的施工人员。 
    豪爽的“康巴汉子” 
  从奔子栏镇沿着国道214线北行,汽车爬上白马雪山,路两边山沟里的小溪已结成一条条的冰带子,点缀在初冬的群山之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记者在海拔4380米的雪山垭口见到了白马雪山1号隧道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刚下车,迎面走来一个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的汉子,他粗壮有力的双手紧紧握着记者的手,热情与豪放的性格使记者误以为他是本地的康巴汉子。当他自我介绍后才知道,他是西安人,叫张超,第四标段项目部生产部副经理。我们随着他深入隧道施工现场,在繁忙的隧道入口处,一条“苦干100天,保证质量安全完成任务”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张超大哥指着距离隧道口大约200米的地方正在建设的钢架大棚说,去年元月一日,一场大风把原来的工棚全吹倒了,工人们都临时搬进隧道里。今年进入寒冬,有了这个“特殊加固”的大棚再也不怕大风了,就算是大雪天,我们也可以在大棚里搞建设。 
  记者戴上安全帽随着张大哥走进隧道,沿着隧道两边的灯光,踩着泥泞的路面,伴着机器的轰鸣声,我们走到隧道尽头施工的地方,里面有几个工人师傅正在忙碌着,张大哥握着几个师傅的手,亲切地告诫他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他告诉记者,施工过程中安全最重要,由于这里地质结构复杂,他们每次只开挖两米,然后出渣、拱架、喷浆,安全、质量与进度并行才能顺利作业。他们力求建设“放心工程”,洞里24小时都有监控,绝不允许有一丝的违规作业、如遇特殊情况也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从隧道里出来,已经是下午一时了,张大哥热情挽留我们一起吃午饭,由于是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端出来时热腾腾的饭菜一会儿就没了热气。他告诉记者,在这里水烧开了也只有68度,做饭都要用高压锅。他们的工地由于是在保护区范围,进驻工地后就要求所有员工不准生火,取暖、烧水都用电。在冰冷的简易房里,很难想象他们是如何熬过来的。 
  记者又随口问他年关将近,什么时候回家过年。他告诉记者,他自去年9月份进来就没有回过一趟家,去年的春节也是在工地上过的。他苦笑着说,今年也铁定回不去了,孩子在读初三,老婆要照顾孩子…… 
  告别张大哥,回想着被高原紫外线晒得如康巴汉子一样黝黑的脸庞,记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大学生刘峰 
  当记者在海拔4150米的白马雪山1号隧道进口施工现场看到刘峰时,很难想象他是怎样适应了这里恶劣的环境,更不知他经历了什么样的“洗礼”。 
  这个去年7月份才从重庆交通大学隧道与城市轨道专业毕业的小伙子,毕业后在西安如愿地找到了工作。没上两个月的班,突然接到单位通知,让他到云南白马雪山正在施工的隧道上班,刘峰没有多想,就坐上了西安发往昆明的火车,然后从昆明坐上开往德钦的夜班车,直接到了工地。因为路上没有休息,到工地的当天他就因为疲劳和高原反应,头晕头疼,几乎昏倒,指挥部赶紧把他送回香格里拉县城治疗,10天后他才回到工地。 
  记者来到白马雪山1号隧道建设工地时,刘锋正从隧道走出来。他1.8左右的个头,穿着羽绒服和棉裤,安全帽下一双真诚的眼睛里透出坚韧的神情。他告诉记者,高原冬季气候异常寒冷,经过一段时间后慢慢适应了。当我们谈到现在的工作,他眼里满是自信。据他介绍,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随时关注在隧道里挖掘、立架、喷浆等各个工序的运行和衔接情况,监督和指导工人施工,检查设备和电路,及时发现问题并尽量当场解决。去年,他曾参加过陕北的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他说陕北的隧道整体性好,施工难度较小。而白马雪山隧道由于围岩结构破碎、含水量大等原因,导致施工难度大、进度慢。他笑着说,虽然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施工困难,但想到在白马雪山开挖隧道,这在国内甚至是世界上也是很少见的高海拔隧道,就很有成就感,身上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奋战在隧道里的工人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今年以来国道214线香德二级公路发生了两次隧道坍塌。而白马雪山1号隧道是目前国内高海拔地区最长的隧道,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刚进入隧道口记者就发现有一台圆形的大型鼓风机正往里面送风,起初不明白为什么要向里吹风,但走进隧道10几米就感觉呼吸越来越困难。原来隧道内部空气稀薄,而且施工中会产生很多粉尘,如果没有鼓风机送新鲜空气进去隧道里面就无法施工。走了15分钟,记者来到了已开挖隧道的尽头,工人正在加固岩顶。 
  李兴福是一名喷浆师傅,他的任务就是为岩层进行水泥喷浆加固以防止坍塌。他说来了4个月,刚来时候有高原反应,进洞十多分钟就头晕想吐,现在已经适应可以正常在里面工作了,每天工作6小时,还有其他班次轮换,每天24小时不停。为了保障安全,目前采取短掘进作业,每天2米左右,然后用工字钢支撑岩顶,再用水泥加固。这样做安全和进度都能得到保障。 
  47岁的赵高才是装载机师傅,每天的任务是送材料进洞以及处理掘进中产生的废渣。他说每天处理废渣大概200方左右,两个人负责一台装载机轮班作业,他每天的收入为200元。因为曾在西藏玉龙铜矿做过同样工作,在高原施工已有经验,适应没有问题,不过白马雪山的冬天还是让他印象深刻,去年的大风雪把工棚和施工厂房屋顶都刮飞了,为了应对今年的冬季施工,现在他们已对所有房屋进行加固处理,可以抗住7级大风,还准备了制氧设备,应对这个冬天不成问题了。目前他们正加班加点工作,力争隧道尽快贯通。 
    工地夫妻 
  10日中午,记者来到香德二级公路第四标段的指挥部,副经理王金海将我们带到项目部休息室。大家在不足20平方米的休息室围坐一圈,了解工程建设情况。这时,一位穿着深蓝色长款羽绒服的妇女提着水壶走进来为大家倒茶水。这位妇女叫冯红爱,原来水嫩洁白的皮肤如今已烙上了高原红,她正是项目部副经理王金海的妻子。夫妻二人在一个公司上班,公司考虑到白马雪山隧道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为加强管理,于去年10月份特派王金海来抓安全生产。妻子可以留在公司,但她还是选择了和丈夫一起来到雪域高原。 
  刚来到雪山,夫妻俩都因为高原反应休息了好几天。渐渐适应之后,丈夫每天跑工地,妻子做后勤。雪山气候干燥、条件艰苦,与手机里存着的她两年前的照片相比,现在的她双颊上显出淡淡的高原红,已经变成半个“卓玛”了。当记者问她是否决定继续留下来,她干涩的嘴角扬起一个温暖的笑颜,不经意地望了一眼丈夫:“只要他在这里我肯定也会在这里,直到把雪山隧道修好为止!” 
  说到8岁的儿子,冯红爱的眼眶有些湿润。她说,儿子已经上小学了,虽然交给嫂子带着很放心,但总是天天牵挂这个宝贝儿子。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