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型升级 实现新跨越

2011-11-18 8:0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钢铁大国,其产量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44%,但离世界钢铁强国的距离还很远。11月7日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明了我国由钢铁大国走向钢铁强国的路径。
    该规划不仅保持了“加快产品升级、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等一贯的要求,同时也有许多新的提法和亮点,使规划更加全面完整,为钢铁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引领钢铁行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对此,本报针对《规划》内容中的亮点解读如下。
产品升级列为任务首位
    原文 为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钢铁企业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将提高量大面广的钢材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钢铁产品性能和实物质量。
    解读随着产品的升级,钢材的专用性逐渐提高,意味着下游领域的收窄。传统的流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专用材需要依托专业的加工物流配套体系,即加工配送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秘书长王建中表示,完善的钢材加工配送体系伴随着产品专业化同时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相辅相成,构成未来企业销售的核心竞争力。
    规划中还提到,“联合下游行业开发钢铁新材料和下游产品,为用户提供全方位钢铁材料解决方案,实现钢铁工业与下游行业互利共赢”,这实际上是要求钢铁企业要根据下游用户需求不断延伸和丰富服务内容,不应单纯提供产品,要给客户提供加工配送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产品升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银河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王国平说,产品升级是结构升级的关键,因此也是“十二五”的重中之重,本次规划将该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对关键品种消费增速的预测、对下游需求品种的分析、对关键技术设备及工艺的规定、对产品质量问题的详细要求等等,无一不透露出政府在产品升级方面的坚定决心。而这种调整也的确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一方面我国钢铁产品在质量和结构上已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这也是未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在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改变我国钢铁业“大而不强”的现状,转型升级,成为当下钢铁工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之所以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主要因为我国钢铁工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大部分钢材品种的自给自足,产品升级理应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认为:“钢铁企业要将提高量大面广的钢材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加大高强钢筋的推广应用,同时发展关键钢材品种,促进特钢品质全面升级,鼓励特钢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产品升级部分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的。
加快质量和标准升级
    原文 全面推进钢材品种、质量和标准的提升。为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钢铁企业要将产品升级放在首位,将提高量大面广的钢材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钢铁产品性能和实物质量,加快标准升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解读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应鼓励少数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开发高端钢材品种,全面推进钢材品种、质量和标准的提升;把完成能耗和环保约束性指标作为项目核准的必要条件,完善能源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开发应用节能减排前沿技术,加快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促进钢铁工业优化升级。“我们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升级换代的条件已经具备。当前,世界最先进的钢铁生产工艺装备在中国,大多数大中型钢企的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研发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拥有几十家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研发联盟……这些为钢铁工业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升级换代提供了保障。“现在,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产品质量提升来更加经济、更加科学地支撑经济发展,满足用户转型发展、升级换代的要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迟京东说。
兼并重组将继续推进
    原文 坚持结构调整,把扩大品种、提高质量、增进服务和推进钢材减量化以及加快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优化布局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严格控制产能扩张,加快发展钢铁新材料和生产性服务业,继续推进兼并重组,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解读作为钢铁业一直以来的重中之重,《规划》中一再强调,要加快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大幅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
    考虑到兼并重组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规划》指出,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支持跨地区和区域性两种兼并重组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区域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大幅减少钢铁企业数量,促进区域钢铁企业加快产业升级,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形成6~7家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规划》如是描述。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特别指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以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和《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的企业为兼并重组主体,结合淘汰落后、技术改造和优化布局,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国泰君安分析师李宏亮认为,《规划》将加快钢铁行业重组步伐,提高产业集中度。事实上,未来5~10年国内钢铁版图的雏形已现,未来更多的是推动重组的进程以及重组后资源的整合和协同效应。
铁矿石资源列入保障体系
    原文 强化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积极优化铁矿资源全球配置,鼓励钢铁企业建立与资源所在国利益共享的对外资源开发机制,实施投资区域多元化,在具有资源优势国家和地区以及周边国家,有序建立稳定、可靠的铁矿石、铬矿、锰矿、焦煤等原燃料供应基地和运输保障体系。
    解读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依旧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近年来,中国钢企沦为矿商“挣钱工具”,利润仅三大铁矿石巨头的1/12。铁矿石价格上涨已极大挤压我国钢企盈利空间,严重制约行业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钢企不能单独依靠铁矿石谈判价格和机制,应实施投资区域多元化,在具有资源优势国家和地区以及周边国家,有序建立稳定、可靠的铁矿石、铬矿、锰矿、焦煤等原燃料供应基地和运输保障体系。”钢铁行业分析师表示,这次提出建设资源保障体系,企业走出去实施“多元化”战略,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三大矿企的垄断,使铁矿石价格竞争更加公平、透明。同时,《规划》还指出,加快建立适应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要求的废钢循环利用体系。这将进一步提高废钢的利用率,使钢铁发展走集约化发展之路。
产业布局考虑物流配套能力
    原文 根据资源能源条件、市场需求、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物流配套能力,统筹沿海沿边与内陆、上下游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
    解读此次规划首次提到产业布局要考虑“物流配套能力”。王建中认为,这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由于钢材具有典型的销售半径,产品一般只能覆盖300~500公里的需求。假如布局不合理,产品远途倒运必然增大物流成本。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区域布局即存在不合理现象,钢铁工业“北重南轻”的布局长期未能改善,环渤海地区钢铁产能近4亿吨,50%以上产品外销,从而增加了运输成本,造成整个行业物流的成本非常高。
    此次规划中对钢铁产业的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这将对钢铁产业的流量、流向、运作效率等产生积极影响。对产能的控制将使未来我国钢铁物流流量趋于稳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以及布局日趋合理,将更易于建立流向清晰、规模经济的钢铁物流体系。
    王国平表示,考虑到目前从北至南数量相当大的钢铁物流,发展东南地区的钢铁产能逻辑上完全正确,但同时仍需关注两点:一是大力发展东南钢厂,将会使北方钢厂的供需关系更加恶化,发展东南需求和北方淘汰紧密结合;二是由于东南地区矿石和煤炭天然性的缺乏,若不提前规划原料的来源,不仅将使得相关物流成本增加一倍,还会使得我国矿石对外依存度提高,钢铁在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进一步降低。
规划中12次提到“服务”
    原文 要转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钢铁企业与下游用户战略合作机制,发展钢材深加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升产品价值和企业服务功能,促进由钢铁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
    解读这是钢铁发展方向的重大转变。王国平表示,本次规划首次将“钢铁服务商”作为指导性词汇,预示了未来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变方向。规划中“服务”被12 次提到,充分说明其趋势即将形成。“服务”是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国外已有众多成功先例。“钢铁服务”主要涉及:与下游企业战略合作、建立钢材服务中心、发展咨询、物流、电子商务、相关服务外包。
    对行业而言,这种转变必将对行业竞争结构带来冲击,首先是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其次是通过物流、电子交易等相关环节的改变进而影响钢铁行业自身的运行。“不过,目前就国内环境来看,总体尚处在摸索阶段,特别在运作模式积累不够,在企业观念转变上也尚需时日。”王国平说。
    王建中表示,本次规划多次提及“服务”,这是以往“重生产轻流通”落后观念的重大转变,钢铁行业的流通加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物流外包等产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钢铁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加强。随着相关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钢铁上、下游企业,对于加工配送、金融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整合传播等钢铁物流延伸服务的需求程度不断提升。
注重向品种质量效益转变
    原文 以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提高质量,扩大高性能钢材品种,实现减量化用钢,加快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发展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转变。
    解读产量的辉煌掩盖不了钢铁业内在的危机。从生产布局来看,目前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除了西藏之外,全都有钢铁企业。过去是计划经济和战备观念有意分散布局,后来又有地方政府和投资方的急功近利,使全国钢铁生产企业从10年前大约600家,迅速扩张到目前的1000家,遍地开花。相当数量的钢铁企业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设备老化,国际上许多淘汰的工艺和装备在这些企业中大量存在,这就必然导致能耗高、污染高、效率低。随着技术进步,平炉被淘汰,转炉、电炉、薄坯连铸被推广,从炼钢开始短流程方式已渐成气候,这也促使准入门槛的降低,钢铁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但钢铁业物流是大进大出的,全国遍地开花,我国又不重视水运,过分依赖铁路,造成铁路运力的紧张,不仅影响了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钢铁产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只有靠质量效益钢铁行业盈利空间才能扩张。今年上半年,有关部门调研了几个300万吨级的企业,他们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质量,盈利水平在大中型企业中名列前10位。例如,邢钢坚持走科技发展道路,从一个普通线材厂转变成为高质量线材行业的排头兵。他们的精炼比达到了80%以上,形成了超低碳、低碳、中碳、高碳、合金钢系列产品,可满足钢帘线、钢绞线、标准件、轴承、齿轮、弹簧、丝网、易切件等多行业的需求。在最困难的2009年,邢钢全年产钢量仅增长3.1%,而利润却增长46%。
预测钢材消费进入峰值
    原文 我国粗钢需求量可能在“十二五”期间进入峰值弧顶区,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2020年期间,峰值约7.7亿~8.2亿吨。我国钢铁需求增速将呈逐年下降趋势,进入平稳发展期。
    解读王建中表示,钢材消费的峰值(饱和点)的出现,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业将由快速扩张期步入后扩张期,经济发展对钢铁等主要基础性原材料的需求强度将逐渐转弱。就钢铁市场流通格局而言,钢铁产业进入后扩张期以后,流通行业将成为我国钢铁产业链上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先导性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最近几年,流通企业销售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65%以上。
    市场进入后扩张期以后,需求增长相对平缓,加之钢铁需求又具有较为明显的分散性和差异性,市场对专业化服务要求越来越高,流通行业的主渠道作用将会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对引导生产、衔接产需、提高社会化大生产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将会日益突出。
    王国平表示,《规划》指出我国钢铁消费顶峰将出现在2015~2020 年间,“十二五”期间消费量将进入平稳增长期,这一方面肯定了“十二五”我国钢铁消费仍将增长,另一方面也指明增速下降是大趋势。这本质上是界定了“转型升级”大背景下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指明了发展方向——即未来我们要关注结构调整、技术进步、质量提升,而不再是粗放型规模扩张。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