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政策悄然转向

2011-11-17 10:4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改革开放以来,在亚洲“四小龙”崛起的背景下,比较优势说等国际贸易理论盛行,中国坚持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不遗余力地推行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的对外贸易政策,坚持“奖出限入”的原则,以实现经济增长。三十年来,出口拉动中国经济成就辉煌,对于中国国力的提升、拉动经济增长、改善中国国际收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今,贸易政策的航向正在调转,更大规模的进口被赋予新的使命。“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已经确定为外贸发展的“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国外贸政策正在发生实质性转变,逐步放弃“奖出限进”思路,也不同于金融危机前的单方面压出口,而是在不影响出口的前提下,更加鼓励并侧重于进口 
  促使中国外贸政策转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宏观经济领域,过度出口造成了“贫困化增长”,使外部环境偏紧;微观经济领域中,过度出口造成了企业技术进步缓慢、效率下降;从中国自身的利益出发,扩大进口的外贸战略与扩内需的目标相辅相承。此外,实践证明,与单纯通过人民币升值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直接的减出口相比,扩大进口是既能保证出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又能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双赢之举。 
  然而,中国长期以来在外贸战略上偏重出口,忽视进口,使得进口贸易面临一系列问题,给扩大进口带来了难度。首先,进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初级产品、软性技术和消费品进口偏少,出于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考虑,使中国在服务进口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其次,贸易结构方面,一般贸易的逆差和加工贸易的顺差之间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最后,在进口市场的选择上,中国的进口市场过于集中,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 
  根据中国在进口领域存在的问题,扩大的进口可能会遵循以下路径。优化和调整进口商品结构,重点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调整、优化进口地区结构,制定进口国别政策,实现进口来源渠道与进口主体多元化,通过多元化战略分散进口风险;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完善鼓励进口的一些政策,促进进口的便利化。 
  扩大进口将作为长久政策执行下去,会对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宏观层面上,将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转方式,促改革的重要作用,短期内有加大输入性通胀的可能。产业方面,扩大进口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而从产业竞争角度来说,大量的进口会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冲击。在扩大进口的政策下,传统的进口大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将得到大力支持。对企业的影响方面,扩大进口有望降低本土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技术水平。跨国公司面临机遇和挑战,中国扩大进口使用一般贸易的逆差来弥补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的顺差,为使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内,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高质量的FDI将受到鼓励。 
  可以预计,扩大近口将成为中国外贸的长期方针,顺差将不断缩小,中国经济会逐渐摆脱进口拉动的增长模式。为进一步的扩大进口,中国需要深化外贸体制和进口管理体制改革,同时,企业也应更加重视进口市场。 
  对外贸易政策悄然转变 
  从“奖进限出”到“扩大进口” 
  出口,一直被视为提振中国经济的"强心针"。改革开放以来,在亚洲“四小龙”崛起的背景下,比较优势说等国际贸易理论盛行,为模仿“四小龙”的高速发展,中国坚持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不遗余力地推行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 
  从需求角度看,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本质是化解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内部消费需求不足。从供给角度来看,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本质是借助国际市场来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即借助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实现人口红利的储存和向下一时期消费的转换。因此,长期以来,中国外贸政策一直采取“奖出限入”的原则。 
  出口拉动中国经济成就辉煌。三十年来,出口对于中国国力的提升,改善中国国际收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1978年至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体规模扩大了57倍。其中出口扩大44倍,年均增长达到16.4%,远远超出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出口弥补内需不足的现状,从1994 年开始,中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 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基本处于正值。2001年随着中国经济加入WTO,外需再次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经济也因此进入2005-2007 年依靠外需促增长的“黄金期”。 
  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率 (单位:%) 
  出口行业是中国的纳税大户及吸纳大量农民工的重要部门,解决了上千万人口的就业问题。 
  如今,贸易政策的航向正在调转,更大规模的进口被赋予新的使命。2010年的贸易政策已发生悄然转变,主管外贸的商务部人士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采取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进口,保持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为进一步扩大进口,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0年中国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9.8%,并进一步降低了部分原材料以及最终消费品进口关税,出台了加工贸易内销的相关政策等。 
  “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已经确定为外贸发展的“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国外贸政策正在发生实质性转变,逐步放弃“奖出限进”思路,也不同于金融危机前的单方面压出口,而是在不影响出口的前提下,更加鼓励并侧重于进口。3月初,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8部委发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积极的机电产品进口促进战略的若干意见》。5月17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发布2011年版《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2011年初,中国已对60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进口暂定关税。 
  扩大进口重要性凸显 
  在宏观经济领域,过度出口造成了“贫困化增长”,使外部环境偏紧。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以大量出口廉价制造品的形式加以释放,以此来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这在一段时间内的确能够奏效,但是长期的巨额贸易盈余,必然会导致本币升值压力。 
  由货币当局大量购买外币,以此来保持本币的低汇率,这样做的后果是长期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积累起大量过剩的购买力,最终便反映为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过度出口引发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即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双顺差导致大量外汇涌入中国,迫使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发行人民币收购这些外汇,央行在外汇占款项目下发的人民币过多,导致国内通胀压力增大。 
  出口的增长过多造成资源承载率过高,抑制经济实体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影响经济增长质量。以国外消费代替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但加大国内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削弱了国内消费的扩张。 
  同时过大的顺差也加剧了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目前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顺差的压力首次来自于2007年,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7.7%,居世界第一位,外贸顺差的过快增长,加剧了中国与欧盟、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 
  来自商务部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顺差,虽然大量贸易顺差的产生与全球产业分工以及中国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并非中国本身意愿,却容易引发贸易争端,令中国面临来自多国的压力。在全球经济二度低迷之际,全球经济增长需要再平衡,外部环境要求人民币升值、要求中国扩大进口、扩大内需的声音越来越响。 
  微观经济领域中,过度出口造成了企业技术进步缓慢、效率下降。以出口导向为目的引起的要素价格扭曲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企业在长期依赖于扭曲的低要素价格以后,短期来看这些企业的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会增强,长期来看可能会影响企业在提高产品差异性所做出的努力。过度依赖出口对非贸易领域有着持续的“挤出效应”,使得非贸易领域投资率大幅下挫,就业易受国际市场的波动。 
  从中国自身的利益出发,扩大进口的外贸战略与扩内需的目标相辅相承。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未来对进口商品有着巨大需求。中国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重化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工业发展和城乡建设方兴未艾,投资主体将日益多元化,投资规模将长期保持较快增长,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其他投资品的需求将持续旺盛。 
  中国能源、资源消费率提高和国内满足率低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根据海关统计,近几年中国初级产品贸易除了食品、活动物和饮料以外其他均出现了较大逆差,目前进口大宗商品排前列的主要是原材料和加工贸易所需的半制成品。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和高收入人群扩大形势下,国内消费越来越呈现多样性,中高档消费品需求增大。过去一直对中高档消费品征收较高的进口环节税,使得许多消费者不得不从境外购买,今后,这类商品进口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实践证明,减出口、加快人民币升值不可行,增加进口是“减顺差”的唯一路径。2007年,中国曾冀望通过“压出口”的方式来减少贸易顺差,降低了很多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但这一政策令众多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不堪重负。 
  尤其是金融危机期间,出现的企业倒闭和关停造成的失业让“压出口”政策更加谨慎。而加快迫于西方压力,加速人民币升值,同样会使出口企业的成分大幅上升,产品失去竞争力。因此,实现“减顺差,促平衡”的经济目标,中国必须采取 “稳定出口,扩大进口”的策略,通过主动扩大进口来避免加息的压力。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