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物流不声张,快织网

2011-11-16 18: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整车物流的战国时代,中信物流保持了其一贯低调的风格:不声张,快织网。

  和其他整车物流企业相比,中信物流是个“另类”。它没有任何一家大汽车集团的背景,也从不依靠哪一个汽车生产厂存活。几年来,它一直潜心搭建自己的网络,优化自己的服务,不断向现代物流企业目标靠近,悄然转型。

  作为中国整车物流行业的新军,今年6月,中信物流股份公司才由“中信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改名而来,但这家归依中信集团旗下的物流企业出手“阔绰”,注册资本一个亿,是中信汽车、中信国安、中信中原三家公司,与许昌汽车销售公司和海万泰德公司合作的成果。也正因为这个特殊出身,它一时被业内奉为“资本嫁接下的整车物流强者”。

  然而在记者的采访中,中信对即将成立的股份公司和网络运作模式一直保持低调,甚至希望保持其沉默本色。

  网络效应

  几乎是在无声无息中,中信物流完成了遍布全国的战略据点“部署”。

  总部扎营北京,在郑州、长春、沈阳、广州、上海设分公司;在天津、广州、上海、滁州、长沙、冷水滩、海口、武汉、天津、郑州、中牟、沈阳、成都、南京、宁波、南宁等地设分支机构;在北京、长春、武汉、广州、郑州、上海、天津、成都、宁波、永州建立场站;在北京、郑州、广州、武汉、上海、营口、重庆建立仓储中心。

  这样的网络,是中国任何一家物流企业的“梦想”。中信物流这么做目的一望可知:优化整体业务布局,围绕中国主要整车厂的分布完成自己物流网络的交织——在长春、北京、郑州、武汉、广州这条线上贯通南北,在上海、宁波、南京、武汉、重庆、成都这条线上横跨东西。如今,“网络效应”来了。

  2002年3月,中信物流凭借网络优势,一举成为郑州日产整车销售物流的独家供应商。

  这不是一个小单子。郑州日产主产尼桑皮卡系列汽车,目前又上马了帕拉丁品牌的多功能客车,产品市场占有率极高,计划年产量已达2.5万台。

  拿下这个项目后,中信物流根据郑州日产的销售情况,为其设计了完备的服务方案,其中甚至包括应急方案,并专门配备专业物流管理团队,15人的项目组实施的是项目经理负责制,运作也完全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为使服务高效、精准,公司还专门为这个项目开发了计算机信息系统,该系统与郑州日产的业务系统联网运行,即使日产月销售量最高时达到2400多台,中信物流也可通过其遍布全国的网络和信息系统自如调动运力,轻松完成任务。而且,质损率低于0.5%,准时率高于98%。

  双方合作目前已实现“共赢”。据郑州日产公司介绍,整车物流配送环节被中信全面接手后,支出已大幅降低30%。

  服务增值

  中信物流很善于在国内整车物流市场上按照现代物流的玩法“出牌”。

  一汽大众是中信物流的老客户了,从1993年开始,一汽大众超过15万辆商品车的物流配送都是由中信一手操办的。但是,汽车物流远非运输这么简单,立志要做现代物流的中信开始在增值服务上寻求突破。

  1996年,中信物流为一汽大众增加了郑州中转库全国分拨服务。一汽大众通过火车低价批量将车运到郑州后,由中信物流提供中转库仓储管理和全国分拨服务,此举不仅降低成本,还加快了市场响应速度。6年里,中信物流的郑州中转库为一汽大众中转了6万多辆车。

  去年,中信物流又向一汽大众提交了一份详细报告,提出在北京地区为其36家经销商开展商品车城市配送服务。一汽大众迅速认可,并签定了协议。这项服务每年可为一汽大众配送3万辆以上的商品车。通过这一招,一汽大众在北京市内的商品车配送难题迎刃而解,经销商的库存也大大降低,还为将来一汽大众发展电子商务打下了基础。

  目前,一汽大众已经明确提出要求,希望中信依照北京模式继续在其他城市开展此项服务,并逐步将其推广到全国。

  联盟车队

  多年铺设网络的同时,中信物流还逐步设立了全国性的调度管理中心,建立了基础信息网络,开发了基于GPS/GIS和卫星通讯技术的智能运输信息系统,这些显然是由传统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加速转变的绝招。但同时,一个困扰它们的实际问题曾长期无法解决,那就是运力不足。

  去年8月份以来,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加大,中信物流的运力不足问题进一步凸显。作为国内整车物流行业最难以理顺的矛盾,这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全国几百家整车物流企业,上规模的不超过十家,众多中小企业由于先天不足,很难在市场份额上同大企业竞争。于是形成这样的状况——市场份额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大企业手中,大量的运力资源却分散在为数不少的中小企业手里。

  面对运力不足与运力分散这一对“冤家对头”,中信物流还是很快找到了解决手段——联盟车队。

  这是一张新的网络,它把中信与全国各地的中小物流企业连在了一起。中信与这些企业建立起联盟关系,它们的车所有权不变,调度权给中信,统一使用中信标识,纳入中信的管理网络全国运行。

  这种做法使中信物流实现了在运力上的“运筹帷幄”。而对双方的好处也显而易见。中信物流运营管理中心副经理张昆说,在开拓新市场非常困难的现状下,中小企业和中信联盟,可以保证它们在中信的网络内走到哪里都有车可运;同时,分布于各地的联盟伙伴也使中信在内部业务上形成了对流,流向和流量都得到了优化。

  河北保定汇源物流公司是一家只有23人的小企业,原来一直做的是铝业运输,去年为了扩张业务,买来10台专用运输车进军汽车物流。但发现根本不可能,自己车太少,实力达不到,根本签不

  到汽车合同。最后,这家公司选择了和中信一定的管理费用,还获得了充足的运力和规模效益;对汽车厂家来说,确实降低了成本。

  当然,在这种强弱联盟中,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蒋平认为,现在业务量增长了30%,但利润不可能也增长30%,因为毕竟不是自己干了。但经济利益上的矛盾总会有,在运价4元也行、5元也可的时候,大企业为了扩大运力和规模,可以给联盟对象适当提高一点;小企业为了做成业务,可以要价低一点,这需要联盟双方的相互体谅。

  现在,联盟的意义已经显现——除了原有车辆,几十家联盟伙伴的加入使中信的运力一下子提高了600到700台车。去年,中信物流调度联盟车队车辆1022板次,运送了6232台商品车,占了公司全年任务的17%。今年这个比例计划提高到50%,12万辆商品车运输任务中的一半将利用联盟车队完成。

  显然,大中小物流商之间寻求合作和联盟,已成为目前整车物流行业最显著的趋势和主题。中信物流有关负责人预测,最多一两年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大物流商就会以领头者的姿态,整合目前分散混乱的行业资源。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