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天马士基”的感想

2011-10-25 20:5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天天马士基”一出招,大批集装箱或会源源不断地涌向马士基的码头待装,这对其他班轮公司而言是极其沉重的打击。   刘传长
  9月,马士基推出一项崭新的服务,名为“天天马士基”,此举轰动了航运界。这项服务给货主的第一印象是:“我的货任何一天都可装上马士基的班轮发往欧洲,可当天到银行押汇,放心了。”第二印象是:“我的货交托给马士基就不会延误”。两招一出,大批集装箱或从各地源源不断地涌向马士基的码头待装,这对其他班轮公司而言是极其沉重的打击。
  出招基于一定实力
  当前马士基经营的亚地欧线已有10条,每条线约需9艘船,总计约90多艘。“天天马士基”的第一招需7条线,估计为63艘船才能实行,故在船的艘数上,马士基已具备实力。不过原投入的船舶,在船型、船速、挂港、班期上皆有所不同,故须花费一番时间与临时性浪费些运力,重新组织与调整,才能纳入“天天马士基”的行列中。
  但马士基当前尚不可能在所有原先的挂港都实施“天天马士基”,而只能在每端如亚洲一端选3~4个可容纳大箱位船的深水港(如甬、沪、圳)先实施。假设原10条线的挂港共有10个,而实施“天天马士基”的7条线只能挂其中的4个港,剩下的6个港则由剩下的3条线来覆盖,马士基决不会让还未实施“天天马士基”的港口的老客户跑了。
  其他公司是否具备条件
  其他班轮公司也并非一定没有条件在某港天天发一班船。
  若是船舶艘数与箱量不够,可由多家班轮公司凑足63艘船,以VSA(运力分享)形式合营。但VSA要经过长期的合作与调整才可能克服种种困难,因此参与合营的班轮公司至多不宜超过3家,且规模、管理水平、文化背景都应相近,不能太悬殊,这样,就多了一层限制。
  如以3家班轮公司一共拿出63艘船算,则每家要出21艘船,以当前的实力看,似乎只有排名前10的班轮公司可以做到,这又多了一层限制。
  除马士基外,又有哪家班轮公司能在亚欧线上拥有7条线的规模!即使有,而且也能实行远东某4个挂港天天有一班船开出,那势必放弃远东其他4~6个挂港的箱源,虽仍可用支线船或内陆运输来弥补,但由此发生的费用与日期延长会使原挂港老客户满意吗?如此看来,就是前10名之内的班轮公司要跟着马士基的步子走也有一定难度,这再多了一层限制。
 总之,马士基以外的班轮公司要实行“天天”是有难度的,通过努力,并非一定办不成,如果多家班轮公司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与合作,也有成功之希望。 
  “天天马士基”之风险
  笔者曾多次表示过,并非有钱买得起大船就能经营大船,也并非有钱买船租船者就可立即实行“天天XXX”,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可见马士基对“天天马士基”是早有准备的!
  但欧洲债务危机至今还没有可行的解救方案,亚欧线上箱量的需求已明显少于运力的供给,欧元有继续贬值的趋势,亚欧线西行箱量将因此而逐步减少,这些对亚欧线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如果箱量少到马士基的船也装不满,怎么办?
  虽然马士基9月19日表示“不会再像2009年那样通过闲置运力来维持运营。”但随即其又在9月28日表示:“如果10月以后,箱量还是不足,我们也有一系列的B计划。……如果还不够,那么我们将考虑撤下一些航线(即C计划)。”所谓B计划即将其租船退回给船东,所谓C计划即闲置一些船舶。但是笔者认为,其必要时的退租和闲置的船并非指投入“天天马士基”的船,而是指其他航线上的船,所以可以认为:无论当前欧洲经济如何糟糕,马士基对于“天天马士基”是充满信心的。
  有人会想到马士基此举可能会迫使其他班轮公司退出亚欧线,这是很有可能的。其他班轮公司若处于生死存亡时刻必有反应,但无法估量是什么类别的应对措施,至于政府主管部门会不会有反应,那就更难说了。倘若站在马士基的角度上来看:“天天马士基”只要不违法即可。
  从运价上来讲,笔者认为在“天天马士基”初创阶段,高质量高运价未必能吸引全部托运人,在亚洲端有部分托运人并非货主,而是大货代或无船承运人,它们中部分人士以运价为先,准班率为次,甚至希望出现“零运价”或“负运价”。马士基大约也深知此情,可能将来也会有一套解决的办法。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