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厦门经济特区30年巨变

2010-9-8 9:51: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三十年间,厦门经济特区走过了一段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厦门海关也和特区一道历经巨变,见证辉煌。 
  离休老关长秦惠中说,1980年厦门海关建制收归中央,实行垂直领导。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到厦门视察后,厦门经济特区从原来的2.1平方公里扩大到厦门全岛(包括鼓浪屿)。为适应外贸业务发展需要,1984年7月,厦门海关从县处级机构升格为厅局级机构。时任厦门市政府秘书长的秦惠中在之后不久受命担任厦门海关关长。
随着1980年、1983年厦门-香港客轮和班机相继通航,厦门口岸进出境旅客逐年增多,邮递物品进境开始大幅下降。据秦惠中回忆,开航之初,旅客携带的多为衣物、布料等,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携带物品逐渐转为家用电器。与此同时,厦门口岸的进出境旅客也从1982年的数千人逐渐扩大至1989年27万余人。为确保旅客高效通关,厦门海关对旅客行李物品的监管方式被定为“普遍开箱、重点抽查”,后来又引入X光机代替普遍开箱。1986年,海关实行红绿通道,再一次简化了通关手续。 
  对外贸易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发展起来,当事进口的主要是化肥、小麦、大米等物,出口则以陶瓷、茶叶等土特产为主。刚退休的厦门海关原调研员老肖回想当年仍然记忆犹新。80年代初期,进出口商品种类少,外贸企业仅有5家,因此,他和同事18人就负责了全厦门关区的进出口通关业务,全是手工作业,计税用的是算盘。1980年,厦门海关监管货运量仅为81.98万吨,税收仅为1692万元。
  1985年以后,在特区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外资企业开始进驻厦门,保税仓库及保税工厂、加工贸易等多种海关监管业务应运而生,监管量迅猛增长。厦门海关在海关总署的统一组织下,启用了通关系统,实现电子化作业,同时建立起对来料加工业务的前期管理、现场监管和后续管理“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促进了厦门外贸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1999年,厦门海关监管货运量达到1459.05万吨,税收也增至47.65亿元。
  特区新起点:海关发展新机遇
  随着新中国昂首迈入21世纪,海峡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海西”战略的实施,厦门经济特区和厦门海关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港区……处于对外开放前沿的厦门特区贸易方式日益丰富,拥有了一应俱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区港联动”、“空运联程转关”、“分批入区、集中申报”,厦门海关不断改革监管模式,使这些特殊监管区域迸发出巨大的活力,保税物流成为厦门特区经济又一增长点。
  站在厦门高点朝港口放眼望去,堆积如山的集装箱、熙来攘往的运输车辆、络绎不绝的国际航线船舶,一个国际枢纽港已呼之欲出。厦门海关适时通过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海铁联运”、“陆空联运”等一系列通关新模式,逐步将港口腹地向内陆辐射,构建起“海西”对外开放“大通道”。
  2009年,厦门海关监管的货运量已达到5606.64万吨,税收攀升至189.92亿元;在厦门关区登记注册的外贸企业近2万家。为满足快速增长的外贸发展需求,厦门海关实施了“5+2”工作制,充实技术查验设备,实施分类通关改革,不断提高通关效率。
  与此同时,在海关的推动下,拥有区位优势的厦门特区也在两岸经贸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曾经是两岸炮战前沿的厦门大嶝岛建起了全国唯一的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通关的便利使金厦海上客运直航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黄金通道”;厦门已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零关税”水果和水产品的进口集散地。如今,两岸间“大三通”的持续推进又给厦门海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0年来,厦门海关见证并参与了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和腾飞,而今,厦门经济特区已从厦门岛扩大到厦门所有行政区域,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实施已届两周年,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也已正式签署,厦门海关和厦门经济特区一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厦门海关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旺盛的斗志,投入到厦门经济特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新一轮跨越发展的热潮之中。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