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崛起的“黄石模式”

2010-9-7 7:45: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8月,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大冶市比上年跃进13位,排名156位,居湖北省之首。在同时揭晓的第十届中国中部百强县市排名中,大冶市由上年26位跃进至19位,排名湖北第一。

  不经意间,大冶市坐上“湖北第一县”的宝座。

  郡县治则天下安,郡县富则天下富。近年来,黄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以实施“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三大战略为统领,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谋划,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全力支持大冶市推进经济转型和阳新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正经历着资源城市转型阵痛的黄石,逐步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崛起的新路子。

  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

  “百强”城市

  各怀绝技“加速跑”

  2008年,广州安达汽车零件公司计划投资11.2亿元在未来3年内建成湖北阳新城北1000亩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并建立国内最大的世界一流的轴瓦研发中心;

  2009年,中粮集团先后在阳新县陶港镇、大冶市茗山乡和大箕铺镇,分别投资建设大型生猪健康生态养殖基地;

  今年2月,台湾宝成鞋业投资10亿元兴建全球最大制鞋基地——阳新宝加鞋业基地一期正式投产,二期将于12月份竣工投产,全面投产达效后,预计年实现产值45亿元人民币,吸纳就业4-5万人,同时将带动鞋帮、鞋料等沿海地区相配套企业落户阳新,力促阳新成为中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鞋都”;

  今年8月,大冶城西北工业园16个过亿元项目同时开工或投产;

  ……

  近年来,随着一个个目不暇接的招商引资大项目落户大冶市和阳新县,黄石市县域经济也实现了“加速跑”。

  目前,大冶市和阳新县逐渐形成了饮料食品、机电制造、新型建材和纺织服装四大工业产业集群,其中,大冶市饮料产业集群、阳新县铝产业集群分别列入省级重点产业集

  群。在

  农 业产业化方面,大冶市和阳新县立足本地优势,大力引进中粮、雨润等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走出一条集养殖加工为一体的农工一体化道路。

  2009年,黄石县域经济成功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市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07.03亿元,同比增长30.23%;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2.91亿元,同比增长21.95%,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2%。

  值得注意的是,县域经济占黄石市域经济贡献进一步彰显。2008年和2009年,大冶、阳新两地GDP占黄石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47.8%、52%。

  今年上半年,黄石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 173.37亿元,同比增长35.86%;完成增加值52.17亿元,同比增长17.74%。

  县域市域“一盘棋”

  县域经济活则全市活,县域经济强则全市强。壮大县域经济,是黄石加快发展、奋起赶超的重要突破口。

  县域市域“一盘棋”。尽管黄石所辖县、市比较少,只有大冶市和阳新县,但黄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始终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中去谋划。

  审视黄石区位优势,人们会发现黄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地处京广、京九两条铁路大动脉与沪蓉、福银、大广、杭瑞四条高速公路的交汇处,是承东启西、贯南通北之地;黄石港是长江十大良港之一,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海关、商检、边检和保税仓库等服务设施完善配套,5000吨级货轮可长年往返。

  基于区位优势,黄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打造鄂东南及赣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区域发展定位,将黄石、大冶和阳新融为一体。

  在国家级发展战略层面,积极争取大冶、黄石为国家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争取阳新列入“两比照”政策;积极争取黄石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省级发展战略层面,积极呼应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战略部署,重点谋划黄石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依托“一带”发展“三园”——黄金山工业园、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北工业园。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方面,黄石按照“南向对接、东向开拓、环湖开发、沿江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黄金山工业园区建设、旧城改造、环磁湖、大冶湖和沿江开发,努力建设建成区面积过百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的“双百”城市。

  其中,“东向开拓”,就是以西塞山工业园和新港(物流)工业园等两个园区为依托,努力推进河西地区与中心城区、阳新沿江一体化发展;“南向对接”,就是城市发展向磁湖、大冶湖之间的广阔地域推进,加快黄金山工业园区与大冶城区对接,力争在两湖区域再造一个新黄石;“环湖开发”,就是加快推进磁湖、大冶湖沿岸开发,建设生态、休闲、宜居的现代化城区;“沿江发展”,就是统筹规划和发展黄石沿江72公里长的岸线资源,加快推进沿江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临江重化工和现代物流业,全力推进沿江经济带发展。

  考虑到阳新是打工大县,投资1亿美元的台湾宝成鞋业项目落户到了阳新;

  考虑到大冶经济转型,投资4.5亿元的香港利达集团50万绽纺织项目落户到了大冶;

  ……

  几年来,基于全盘思想,中粮、雨润、永大等一系列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大冶、阳新,给县域经济带来了巨大活力。

  有了“一盘棋”思想,县域经济的潜力被激发出来,对市域经济贡献进一步增大。2008年和2009年,大冶、阳新两地GDP占黄石全市GDP的比重分别为47.8%、52%。

  破解瓶颈“撑杆跳”

  资金、土地、能源等问题是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杀手”。为此,黄石始终坚持把破解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放在首位,着力破解了三大瓶颈。

  一是破解资金瓶颈。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顶梁柱”。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和融资能力较弱,加之金融机构信贷政策较严、信贷支持不足,担保机构担保及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因素,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贷款较难,影响和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

  为此,一方面,黄石通过建立政银企互动的中小企业贷款协调机制,健全适应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机制,建立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对接机制,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制的四大机制,成立中小企业贷款俱乐部。

  目前,已成功开发出“采矿权质押贷款”、“铜单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等多种新型信贷品种,提高了企业融资能力,优化了金融信用环境,促进了银企良性互动和双赢。

  此外,黄石市政府还建立了由21家相关部门组成的中小企业贷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订、出台了系列政策和措施,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贷款效率。通过银企合作机制,与5家省级金融机构签订了总额达520亿元的意向信用资金支持协议,促成全市金融机构与618家中小企业授信171.8亿元。到2009年底,黄石已成立小额贷款公司4家,为300多家企业提供信用担保12亿多元。

  另一方面,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原则,搭建了城投等五个投融资平台,主要目的是解决县(市)大项目配套资金难问题,目前已为大冶融资2亿元、为阳新融资1亿元。

  二是着力破解用地瓶颈。2008年,黄石开展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黄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于2009年7月正式获批。《规划大纲》确保了“两减一增一扩”的规划目标,即通过调减全市耕地保有量、调减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有效缓解了耕地保护压力;通过规划新增建设用地,使未来12年黄石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1.3万亩,平均每年可使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78万亩,化解了用地制约难题;通过划定重点区域扩展区19.48万亩,在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基础上,增强了园区项目建设选择空间,制约黄石城市发展和“三园一带”开发建设的用地指标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三是着力破解能源瓶颈。为了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黄石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电力公司的支持,特别是在《湖北电网“十二五”规划》中加快黄石的电源和电网建设,以更好地满足全市经济的需求。在电源点建设方面,在建和拟建并进入规划的火电装机486万千瓦,基本能满足地方电力需求。在大电网建设方面,黄石在2015年之前将新建500千伏阳新梁公铺开关站,新建9座220千伏的变电站,达到500千伏电源、220千伏环网、522万千伏安的下载能力。到2020年黄石还将新建1000千伏黄石特高压变电站,变电容量300万千伏安。在天然气建设方面,引进了中石油、中石化建设黄石天然气母站。

  创新体制增“后劲”

  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需要在创新体制机制上下足功夫。

  近年来,黄石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是积极探索“托管带动”的发展模式。为了充分发挥黄石经济开发区的带动作用,加强市区与大冶发展的融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大冶市将汪仁镇、东岳街办、罗桥街办的部分村组建为黄金山工业新区,由黄石经济开发区托管。

  托管三年多来,20平方公里起步区12条主次干道已全部建成通车,水、电、气和通讯等各项配套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机械工业园、科技产业园、创业中心产业园、东贝机电产业园、劲牌工业园等10多个投资均在1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相继开工,依托开发区带动发展的效应也初步形成。

  相信如果没有实行托管,山南地区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大的变化,更不可能发展这么快。

  二是积极探索“共建互动”的发展模式。在长江经济带阳新棋盘洲新港物流园(省级)的开发和建设中,黄石探索市县共建、利益共享机制,运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公、铁、水、港口码头的无缝对接,着力构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新兴铸管拟投资100亿元在黄石沿江经济带建设新材料和大型钢铁商贸物流中心,并以此为龙头带动黄石整个市域包括阳新、大冶的发展。



  此外,黄石还积极探索出“飞地发展”的模式,支持城区到黄金山工业新区创办黄石港、铁山工业园,对县域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积极探索“考核驱动”的发展模式。在制定县(市、区)和市直领导班子以及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时,黄石对考察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看领导干部是否能够争取到更多的中央和省里的政策支持,是否能够对地方的发展起到重大、深远的影响,是否更加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等等,逐步建立“不以GDP论英雄”,而以科学发展实绩论英雄的考核评价体系。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