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整合、提升、转化”新路径

2010-9-27 10:4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涪城区灾后恢复重建报告
九月,绵阳市涪城区涌动加快发展的激情: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石塘商贸物流园区等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石塘镇古井村、青义镇龙中村和青羊村等新城市综合体不断扩张,金峰、杨家等乡镇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风起云涌……
数据显示,“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涪城区纳入重建规划的311个项目按照进度和投资额已经实现“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与此同时,涪城经济正进入快速发展期,2009年,涪城辖区连续14年跻身全省“十强县”,并首次进入前三强。今年1-6月,该区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7亿元,比去年增长1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3.88亿元,增长5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32.6%。
在没有对口援建、纳入各级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少资金量小、社会各界对点援建很少的特殊情况下,涪城区不等不靠,攻坚克难,短短两年多时间,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上,做好灾后恢复重建成果整合、提升、转化大文章,实现了“变重建为发展、变起立为起跳”的大变化,书写了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以人为本抓重建安民富民
“全区62万城乡群众全面受灾,2.15万户农户、23.4万城镇群众住房倒塌或者损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3亿元……”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留给涪城的重建考题。
纷繁复杂的重建如何破局?涪城区委、区政府坚强有力,快速谋定涪城重建方略:“奋力夺取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的双胜利”。“安民为先,实现安居又乐业。”震后,涪城区立足长远发展,抓早抓快,迅速编制《涪城区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等文件。2008年6月2日,还在唐家山堰塞湖避险期间,涪城区便召开灾后恢复重建规划项目推介会。
从重建开始,涪城区便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整体推进”的思路,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将安置点规划布局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探索出“工业园区集中安置重建、城市建设区集中统一重建、城中村与乡村旅游开发重建、改善人居环境范例重建”等农房重建的8大类型路子,全面提升全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水平。
涪城区龙门镇中脊村,97户村民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监管”的“四统一”建房模式,实现了农村群众居住小区化,过上了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在涪城,有630余个这样的集中安置点,近万户农户灾后实现了集中居住,涪城农村正在实现从散居到聚居的转变。早在一年前,涪城的农房重建便提前完成目标任务,走在绵阳市乃至整个“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前列。
近段时间,灵通社区老住户张大妈笑容满面,原来211户居民的棚户区矗立起了新楼。涪城区创新思路引入社会力量,找到群众诉求、政府要求、开发商利益的平衡点,使改造项目顺利实施,解决了群众的安居问题。
从去年初开始,涪城在总结马家巷18号小区、城北街道金阳公寓等基层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让“业主”当家,引导群众全程参与,对不同房屋加固及改造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组织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等办法,解决国家补助资金外不足部分资金投入、施工队伍选择等敏感问题。涪城城镇8.2万户住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3400余户重建房全部开工,已完成2073户,其余将于年底全部完成。
在重建中,全区30万灾毁房屋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的目标,城乡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善提前了10年甚至20年,也推动了涪城产业的上档升级和集聚发展,传统农业正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城乡群众持续增收的能力不断增强。今年1-8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1.5%,大幅超过震前水平。
千方百计打基础立足长远
在涪城区杨家镇侧,占地40余亩,投资上千万元,设施齐备、环保节能的杨家小学正在进行最后的扫尾工程,这是涪城仅有的两所还未全部竣工的学校之一。
截至目前,由涪城区负责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的区本级58所公办学校,已竣工验收学校56所,实现了今年秋季开学恢复重建学校完成85%以上、全部学生告别板房进入永久性建筑校园里学习的目标。
“借助灾后恢复重建契机,将城乡教育放在同一发展规划、统一发展格局上来,着力实现教育均衡、协调发展。”这是涪城教育灾后恢复重建确定的高度。在全面推进硬件建设的同时,涪城区更注重软件建设,启动特色学校建设。目前,石塘小学以国学为基础的“儒雅教育”、玉皇小学的“玉文化”、实验小学的“和乐教育”等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开花结果。
教育如此,涪城区的公共设施重建及基础设施的重建亦如此。重建开始,涪城便定下基调:灾后恢复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还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起跳。涪城把灾后恢复重建与统筹城乡、整合资源和优化布局有机结合,对辖区进行整体科学规划。围绕提升城乡发展能力,增强城乡统筹水平,涪城立足长远打基础,千方百计谋发展。
在灾后恢复重建中,涪城区交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共36个239公里。现所有乡镇、办事处到绵阳中心城区的距离都在半小时之内。区内形成通畅的交通环线,全区796公里道路实现了“有路必养、有路必管”的目标。
在卫生事业重建上,涪城区负责的项目28个,总投资2.42亿元,建设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另外,还通过国家扩大内需资金建设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投资1045万元。一大批卫生设施设备的投入,优化了卫生医疗机构布局,提升了医疗服务保障能力。
“灾后恢复重建就是要立足长远,为涪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确保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全面完成,涪城区可谓勒紧裤腰带,咬紧牙关抓重建。由于没有对口援建,而地震又给予重创,财政税收等总量偏小,要自力更生完成重建项目的前期工作,找到相应的配套资金,涪城上下承担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地处绵阳市区的高水九年一贯制学校列入港澳援建资金建设,可获得2000余万元的投资,而涪城区所承担的拆迁、土地等费用便耗费5000多万元。列入规划的重建项目,涪城区项目前期及配套费用需要近20亿元。
在压力面前,涪城区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用特殊的奉献精神和全部的智慧,不断推动重建迈上新台阶。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在涪城一件件完成。
攻坚克难兴产业联动全域
“灾后恢复重建实现起跳最为核心和关键是产业的重建。”灾后恢复重建中产业的积蓄和培育成为涪城区委、区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
如何实现产业重建?涪城明确提出“二次创业”,实现工业起跳。下决心高水平规划和建设涪城工业港,将其打造成为涪城新的发展平台和载体。
按照“一核心、一产业带”的思路,涪城工业港以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为核心,构建北起龙门、青义,经金家林向新皂、石塘延伸,南连经开区的涪城工业经济产业带。
从工作之初的很多干部质疑,到涪城工业港成型。涪城区在实干中统一思想,在落实中养成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涪城作风”。经过两年打造,总占地约40平方公里的涪城工业港正在发挥强大效应,引领涪城产业振兴。
在第十届西博会上,上海裕都集团与涪城区签订协议,拟投资150亿元在涪城工业港金家林片区打造绵阳首个总部经济城。香港豪德集团投资35亿元,在涪城工业港石塘片区分期建设占地总面积3000亩,辐射陕西、甘肃等地的大型现代商贸物流基地。
截至目前,涪城工业港已引进项目65个。2009年,涪城区本级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98.54亿元,增长29.1%。今年上半年,涪城全区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19.45亿元,增长27.3 %;前8个月完成投资86.77亿元,增长21.8%。
以建设绵阳城乡统筹的示范区、三化联动的样板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川西北经济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涪城全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发展合力。
今年“五一”,地处偏远的丰谷晨曦森林休闲度假村开张,至今每月均接待游客在3000人次以上。这一度假村的热闹景象,是震后涪城区第三产业恢复发展的缩影。
重建中,涪城39个市场服务体系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全面竣工,完成投资19.85亿元,一大批知名商场落户城区,金海岸、涪城路等商业街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乡市场繁荣兴旺。
在涪城,围绕“在重建中提升三产”的目标,城市加快打造特色街区、大力促进节会消费、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农村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加快石塘现代商贸物流基地、龙门农产品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项目建设步伐……2009年,全区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5.82亿元,同比增长13.8%;今年前8个月,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9亿元,同比增长19.7%。
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和机制发展农业,“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涪城区细化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在涪城的近郊和远郊乡镇,涉及45个村、145平方公里的新农村示范片正成为城乡统筹的新示范,1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生态养殖基地、优质葡萄园等现代农业形态正在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目前,关帝生态养殖集中区的沪川牧场已经形成6000头的养殖规模;10万亩蔬菜基地和万亩葡萄基地建设也已见雏形。
3年努力,涪城区新农村示范片将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和科技城的生态走廊。到2012年,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30%。
随着“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接近尾声,涪城区农民增收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215.4元,同比增加463.5元,增长12.4%;高于全市960.2元,增加额位居绵阳市第一。
经历艰苦卓绝的重建,涪城已经华丽转身,已经集聚无限向上的动能。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和科技城建设中,涪城又将乘势而上,完成新的跨越。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