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惊世界殊——记正在规划中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2010-9-23 15:2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张华义
    有这么一条通道,历经18载调研与论证,被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称为 “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这条通道一经建成将有力助推东北振兴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将形成北上与俄罗斯相接,南下与横贯中国的新亚欧大陆桥相交,直达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地区的现代物流体系,为中国沿海、东北亚及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大市场的形成创造重要条件,并对我国经济、国防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相当大的战略意义。这条通道就是目前备受各界瞩目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那么,这条大通道经历了怎样缜密的论证过程,其在建设中又将面临哪些重大考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多位业内专家,探求背后的答案。
宏伟规划
    20世纪90年代初,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在中国东部沿海一个小城,几个年轻人凑在一起,根据当地领导人的指示,谋划小城的发展蓝图。
    他们议论的是一个城市如何加快发展的重大规划,最终他们将交通列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一个城市的兴衰与其交通地位密切相关,远古的“丝绸之路”,它的繁荣使不毛之地崛起多少古国和城市?它的衰落又使多少城市淹没黄沙?今日的国际大都市有哪一个不是国际交通枢纽城市,又有哪一个离开了国际港口、国际机场、国际高速公路……
    几个年轻人一会儿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一会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当议论真正聚焦到交通问题时,他们顿时陷入无奈的迷茫。这个濒临黄渤海的小城,它的北方是渤海湾,渤海海峡将它与辽宁半岛的大连市隔海相望,它的东方和南方临接黄海,与韩国、朝鲜、日本遥遥相对,只有西方与山东半岛相连,一条蓝烟铁路和一条206国道连接着内地,它是名副其实的全国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末梢。要把这样一个小城建成交通枢纽城市,不要说国际的,就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城市也难。
    但再大的困难都有解决的办法,几个年轻人知难而上、深入研究、超前规划,最终,一个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规划方案被大胆提出。并且这个方案一经提出不仅受到当地领导的认可,更是引起了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注意。一个本该只为小城谋生计的小规划,逐渐演变成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甚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规划。
    这座小城就是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山东烟台市,而最初提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设想的几位年轻人,即时任烟台市政府办公室主任柳新华(现任鲁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科长宋长虹(现任烟台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等。之后,原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也随即参与该规划方案的研究、设计,柳新华、宋长虹等担任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组副组长。
    现在,跨越了近20年的宏伟构想,正逐步向现实走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1992年开始,课题组首先重点研究了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东通道——“烟(台)大(连)铁路轮渡”,该研究成果先后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于2006年建成投入运营,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项目研究论证单位和专家规模得以迅速扩大。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意见,参与研究的单位扩大到国务院研究室、原国家科委、海军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参兵种部设防局、铁道部、原交通部、山东省、辽宁省等单位。他们重点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西通道——蓬(莱)旅(顺)通道进行桥梁、隧道比较论证以及对先期试验工程——蓬(莱)长(岛)通道的研究论证。
    现担任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的柳新华告诉本报记者,现在成员单位继续扩大,目前共有工程、经济、交通、社会、海洋、地质、地震、气象、环保、军事、文物保护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共50余人。重点研究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对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发展及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影响。
    在参与、关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工程众多科学家中,刚刚去世不久的科学巨人钱伟长对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作出了巨大贡献。据柳新华介绍,钱老曾先后3次对建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提出过意见建议,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项工程是“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
    早在1993年7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伟长来烟台视察时就曾建议蓬莱至长岛段海域规划建桥,以解决交通不便问题。
    1997年,钱伟长再一次建议采用隧道桥方案修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并亲自书写了建议书。柳新华回忆,钱伟长定下方案后,特别重视安全性的问题,他认为这是一个世界级的特大工程,估计设计施工要10~15年,嘱咐相关人员要研究水泥在海水中的强度寿命等关键技术问题,希望能安全运行100年。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修建渤海海峡通道也进一步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08年底,国家领导人再次针对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做出重要批示,随后国家发改委领导,山东省领导也先后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推进研究和论证。根据各级领导的意见,国家有关部门在2009年联合成立了研究论证小组,深入推进论证和规划工作,目前已在前期研
    究的基础上初
    步提出了跨
    海桥梁、海
    底隧道以及
    桥隧结合等
    一系列工程设
    计方案。2009
    年4月,胡锦涛总
    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及战略性工程,课题研究人员立即将研究领域继续拓展,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展开相关研究。
    2009年、2010年山东、辽宁两省连续将研究成果纳入政协提案并提交全国“两会”(山东省三大重点提案之一)。2010年7月,全国政协来山东省视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柳新华代表课题研究人员做了汇报。
畅通物流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一经建成,东北货物可迅速直达山东半岛,并直通苏北和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使各大城市群之间的铁路和公路距离大大缩短,特别是烟台、威海和大连的距离,都在“2小时经济圈”以内,对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鲁东大学环渤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良忠副教授介绍说,目前东北到山东半岛的物流,多数经渤海海峡水上运输通道。但水上运输速度慢,适装货物少,且有时需要倒装,作业烦琐。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商品粮和林地基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每年都有大量的原材料、粮食和重工业产品需要运往关内。长期以来,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东北与山东、华东地区的大量客货交流只能绕道京山、津浦、胶济等铁路长距离运输,这既增加了运输费用,又延长了运输时间,加剧了进出关铁路运输紧张的局面。由于山海关每天只能通过58对列车,而津浦等铁路干线运能总体不足,满足率仅为35%左右,急需打通东部陆海铁路大通道。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能直接加快东北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当前,辽宁省已将服务业列为辽宁实施振兴大战略中的一颗重量级“棋子”。相关资料显示,今后几年,辽宁还将继续加大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力度,构建以沈阳、大连和锦州为核心的区域性物流中心。跨海通道建成以后,这条物流线,将变成北起黑河,经由哈尔滨、长春,再经沈阳,到大连之后,经过跨海通道到烟台,路经胶州,直奔上海和杭州的一条近乎直线型的巨大物流线。区域性物流中心也将由通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由东北三省、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等7省市共同组成的巨大物流运输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建成后能真正打通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物流瓶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形成巨大推力。长期以来,东北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区域,远离其他经济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范围内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再加上内蒙古东部五个盟市的GDP总和还不及山东一个省的经济总量。如果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东北的差距无疑将更大。“跨海通道串联起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两个发达的城市群,将东北经济区和山东经济区联成一体,进而沟通长三角和珠三角,扩大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交流与联系,东北的资源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能最大限度地受到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扩大市场开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逐渐缩小东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刘良忠成竹在胸地表示。
难题待解
    历经18年的研究与论证,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要攻克的难题数不胜数,其中,技术难题最为突出。9月10日,作为课题组重要成员之一的刘良忠副教授来到北京,参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相关研讨工作。当晚10点,记者终于见到了刘教授。他瘦高的个头,着一件白色短袖,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钛丝边近视眼镜,看起来学者气十足。
    他对记者说,其实任何一项伟大的工程背后,都需要经过许多平凡而伟大的研究者去不断探索,需要漫长的推断、去调查、去研究,去清除那通往成功路上的无数障碍,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也不例外。据刘良忠介绍,该通道跨海直线最近距离106公里(57海里),工程实际长度可能达到一百二十公里左右(包括两端引导段),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通道,因而它面临的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刘良忠坦承,如果建桥将对各岛上的鸟类、树类等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车流量一旦加大,对环境的压力也将随之加大;而如果建隧道的话,虽然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但长距离隧道的通风系统、防火系统、排水系统、逃生系统以及是否影响相关地质等,众多系统难题都需要一一化解。
    而技术攻关将是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面临的最重要的一道坎。记者从各个渠道了解的分析信息来看,目前此项目的所有工作都还处于论证阶段,因而可行性研究、工程方案选择、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过程中,由于技术标准和计算模型的选择、设计参数的选取等问题上出现偏差等都可能形成各类技术风险。这种风险将会直接导致成本的增加或完工的延迟。而工程如果延期过长将直接缩短项目的经营期,减少特许时间内项目的回报,严重的有可能导致项目的不能完工甚至放弃而导致建设风险。另一种情况是工程缺陷,指施工建设过程中的遗留问题,造成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建设标准要求,项目不能验收,从而增加运营维护费用,降低投资收益。
    从目前项目具体规划来看,该项目将可能采取桥隧结合,或全程桥梁、全程隧道的方式进行。如果建隧道的话,从公路隧道系统来讲,技术攻关包括照明系统,防震系统,排污系统,洞口减光设施,洞口防洪设施 (防洪门),隧道运营监控设施,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防灾救援系统,通风系统,横向联络通道等。而建铁路隧道又将面临包括减压管道,转线轨道,隧道运营通风系统、防灾救援系统、信号系统等众多技术难题。根据有关专家介绍,规划预留的其他技术研究还包括管道输气,管道输油,旅游观光通道等。
    另外,从地理条件来讲,包括对需施工地区的地质结构的探测,气候特征的影响,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海底地貌的探测,泥沙移动的冲击,潮流等,都将是未来施工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攻关点。“在项目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海洋生态环境、工程地质以及工程建设施工等各方面可能面临的技术难题加大攻关力度。”刘良忠最后强调。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