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原经济区研讨会摘要 中原崛起正当时
2010-9-19 17:2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六个撬杠“撬动”中原经济区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如何振兴河南、提高河南经济实力,我归纳了六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一个撬杠。一是要加快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撬杠在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运用资本市场。要有效落实“非公经济新36条”,把资本引入河南省新兴产业,充分利用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并把河南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推入资本市场,争取在郑州试行“三板”市场,这些做好了,制度创新就来了。
二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农业产业化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给农民的房屋发产权证。这个房产证在农村信用社可以抵押,农民有钱了,收入马上就提高了,有利于拉动内需,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这就是撬杠。
三是要缓解就业压力。撬杠在哪里?在于大力发展扶植微型企业,通过政府减免税、财政补贴、职工培训等优惠,促使更多的人创业,通过增加雇员,解决就业问题。
四是工农业要协调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使农业高产、稳产,同时使农业生产的加工链延伸,增加加工值,增加就业机会;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业,使河南的区位优势发挥出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和科技咨询服务等促使经济协调发展。
五是要进一步发挥城市的作用。撬杠在于促进城镇化,是大中城市和中心镇、农村新区协调发展,大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包括文化、教育、卫生、老年福利、社会保险等,这才能吸引农民愿意进城,变单向的城乡一体化,为双向的城乡一体化。
六是要促进黄河中下游地区、淮河中上游地区的生态平衡。撬杠在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让农民收入、满足市场需求和生态建设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
(本报记者郭津芦瑞整理)
注重发展质量 发挥市场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不同时期都提出过振兴河南经济的思路、规划、政策,都有进展。现在提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提出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目标都反映了河南领导和河南群众积极进取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十一五”以来,应该说河南又有很大的发展,现在和全国一样,处在一个非常重要、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我想从研究问题角度提一点建议,供今后在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中参考。
我觉得河南提出的中原经济区建设,在规划上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现在,在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这些反映经济增长数量方面的指标,河南表现都非常突出,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快。但是在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反映发展水平这些指标方面,有比较大的差距。这是河南发展的真正差距。这说明我们处在比较粗放、比较低的发展阶段。我想中原经济区更多是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多地注重转变发展方式。
很多奋斗目标,我认为都是很积极的,都是鼓舞人心的,很多也都是切实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也有一些指标我觉得还可以斟酌,总量很重要,人均也很重要,总量反映出实力,我建议不仅要讲总量,更要讲人均。
建议在规划中应该强调改革,强化经济区域。建设中原经济区,一定要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真正使它成为一个经济区。我想是不是在概念上要区分广义、狭义的,狭义就是河南,河南起主导作用,是大头,现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是以河南为中心、为基础的;广义的就包括周边接壤的相关省市县。中原经济区建设,只能靠经济方面的合作,靠市场来实现经济的协作,经济的融合。
(本报记者 龚砚庆整理)
构建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
河南在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的前提下加快“三化”进程,按照这样一个发展道路来建设中原经济区,形成一个工农业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在全国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形成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未来十年、二十年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沿海地区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承载能力压力很大,供水、供电、土地、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可以分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中原地区现在电、水供应和交通非常方便,建设用地也很充裕,所以把经济增长的重心从沿海地区向中部转移,建设中原经济区,构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可以支撑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原经济区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交通发达,工业基础很好。工业上,河南现在已经形成了几大支柱产业。第一是食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全省第一大产业,依托农业的优势来搞食品加工,要继续成为中原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是能源工业,包括传统的煤电产业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第三就是机械加工业,目前河南的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环保机械等,制造能力都很强;第四就是有色金属工业,依托铝资源的优势发展铝型材的深加工,已成为河南的几大支柱产业之一。继续发展这几个支柱产业,将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中原地区交通发达,位于全国交通的中心,发展物流、交通、商贸、服务的条件非常理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转变就是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原经济区要把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利用起来,加快发展能够带动和辐射全国的物流业和服务业。
通过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对整个中部的崛起会起到带动作用;通过中部的崛起,对全国经济的现代化也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报记者王映整理)
展开理论探讨只是起点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著名经济学家于鸿君
新世纪(28.13,0.20,0.72%)以来,我们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些年来理论界、实务界始终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进行了相当广泛的、热烈的讨论。
中原经济区在最近一段时间被理论界所热议,那么结合理论方面的一些深入探讨,中原地区的一些省市对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一些实践问题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践方面的探讨。基于此,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建设中原经济区高层研讨会。
大家知道,中原地区主要的区域是属于河南省,那么以河南省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中部崛起这样一个伟大的实践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研讨,总体上来讲,至少有这几个方面我们能够达成共识:第一,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是大智慧、大手笔、大文章,条件已经成熟,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第二,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应当立足于推动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应当努力破解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第三,中原经济区建设应当走出一条新路子,要有显著的特色。第四,建设中原经济区体制创新是关键。第五,建设中原经济区分散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对未来中国20到30年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六,土地及其改革问题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中一个必须严肃认真对待的问题,必须加以稳妥、很好的处理。第七,建设中原经济区应该打造政策高地,应该打造体制高地。
中原经济区从提出到今后的进一步建设,需要一个很长的艰苦的努力的过程,我想今天的研讨会也只是在理论研讨方面和实践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起点。今后,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去做,特别是在实践领域工作的同志们还有大量工作去做,去推动这项事业进一步的发展。 (本报记者 龚砚庆 整理)
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关注三方面问题
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刘伟
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需要关注三个问题。首先是中原经济区是不是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更有必要性?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有先后顺序,发展有梯度秩序。中部地区有些方面可能落后,但这也可能是后发优势。不过,后发优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落后的马太效应,就是越落后就越落后,还有一个就是落后的后发优势,由于落后变得比别人掌握更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如果中原地区没有一个经过充分的论证,不上升到国家战略的经济区,不纳入全国经济区建设一盘棋中,就有可能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更加落后,彻底塌陷下去。因此,现在提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非常及时,非常迫切,非常必要。
第二个问题是,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是不是面临着比其他地区发展更大的困难?我们现在提出了中原经济区六大功能,为实现这六大功能,提出了“五新”发展目标,并提出构建十大体系,框架清晰明确。但是,中原经济区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有什么特殊难度?是城乡失衡问题?需求结构调整问题?如果说这是中国的难题的话,那在中原经济区也最为典型,这就是中原经济区发展最具攻坚意义的问题。如果真能解决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问题,带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那意义将十分重大。
最后一个问题是,中原经济区是否比其他地区,或者全国更需要市场化,或者说更不怕市场化?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事实上,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方,是怕市场化的。越市场化,资源就越往竞争力强的地方流动。但再进一步看,没有市场化根本没有出路,特别是要素的市场化,比如土地要素、人力资本等。所以,中原经济区规划也要有阶段性,实施过程中要有阶段性的制度创新,要把要素市场化的问题在中原经济区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度创新,最后收敛并且服务于中原经济区的崛起这个目标上。
(本报记者陈学桦整理)
中原经济区应为区域发展战略做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建设中原经济区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在时间序列上比较靠后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在未来发展中我们能够做一些新的探索,应当为全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做出一些贡献。我觉得有六个问题比较重要。
第一就是城乡统筹发展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应当说城乡不是统筹发展,其结果就是城乡差距拉大,成了中国目前存在的一系列严重问题的根源。作为一个新的战略构想,我们应当在这个高度上做文章,不要再走城乡分割的道路。
现在问题都集中在土地上,这是核心问题。土地的问题核心在于要保护农民,保护农民三个权利,一个是劳动力的收入权,第二是房产权,第三是地产权,要保证这三个权随着区域的经济发展获益,能够实现并且分享经济发展。
第二,发展中原经济区要综合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从一开始就应该一体化。这是我们当前中国的头等大事,而且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基本架构。我们在中原经济区应该做一些探索。
第三需要做出的贡献就是要探讨工业化和城市化统筹的问题。城市化、工业化要统筹兼顾,并且工业化对于中原经济区是主导,要综合考虑自己的优势来统筹发展。
第四个问题是人力资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依靠的最主要优势已经逐渐丧失,下一步我们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从根本上说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应根据中原地区人口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重点在于职业教育,在于普及教育,总体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
第五,我们作为中部大省,应当在农业发展方面走出一条路径。如果农业不能根本改善,二元结构、城乡差别、中原处于凹地状况不可能改变。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走出一条以内需为主的新的发展道路,这条路怎么走,中国在探索。如能提供可供全国借鉴的经验,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一定可以获得认可,而且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本报记者董学彦整理)
中原经济区发展前景广阔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韩康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工业化的第一次浪潮,重心在东部。中国的工业化现在开始出现了第二次浪潮即新型工业化,其重心实际上现在已经从东部开始转移,表现为在东部大量已经积累起来的产业的转移,技术的转移。
第二次浪潮开始向中部转移的时候,就会选择最适合第一波工业化的很多产业转移承接的区域,我觉得就是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在我们国家整个工业化大的发展背景下,确实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河南已站在了机遇前面。因此,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非常有智慧。
我还想讲一个观点,实际上我们国家有一个区域布局的经济结构链,经济结构链的上端是深度的、较高水平的加工制造业,上端主要在东部地区。中部在这一结构中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属中端。西部地区属底端,提供大量的初级产品、战略资源等。
我觉得中央对经济结构链的上端和底端很多发展政策给得很足,支持的力度很大,但对中端的发展关注度不太够。当经济链上端在强化,底端在不断增强,如果中端出现问题,就很可能要出比较大的问题,有人叫中部塌陷。所以,中原经济区发展、崛起、繁荣,不但对中部地区自身的发展起了很好的作用,对强化国家整个经济结构链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选择。
由于工作关系,我参加过海西经济区前期的设计,也参加过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设计。我想提个建议,构建中原经济区有两条需要强化。第一,这个战略设想和其他区域联合发展的联动性需要加强。第二,要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序列,必须突出一条,即中原经济区对整个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的完善能起到什么作用,对国家发展有什么宏观的战略意义,这样很有说服力。
(本报记者董学彦整理)
加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朱善利
中原经济区建设,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原经济区是连接我国南北和东西部的重要经济区,由于中原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原经济区不仅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对于中国的崛起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中原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代价、“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利用东部产业转移契机,并向西部辐射,加快城镇化步伐,为产业发展和吸收劳动力提供发展空间,通过城镇化带动人口向城镇转移,使耕地得到有效保护,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化水平,维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话,中原经济区将对整个中部地区会起一个示范作用。
中原经济区发展,未来应该采取一些比较有效的措施,重点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工业向城镇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在发展空间上,要重点发展大城市,防止盲目发展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比发展中小城市所占用的土地要少,吸纳劳动力能力比较强,所以重点是发展大中城市,这样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减少农民对于农村宅基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的占用,一方面可以加快城镇化速度,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农村用地,增加农耕地。
如果中原经济区能够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国家也给了相应的政策,希望河南能够在破解土地问题上做出一些创新。通过农村整治,使土地增加了,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扩大了留在农村的农民土地经营的范围,另外,通过交易使得适合种庄稼土地上的农民增加收入,这是几全其美的事情。
我们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18亿亩耕地,怎么在这上面做文章,保证粮食安全?这方面做好的话,在中国未来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报记者王映整理)
中原经济区塑造中国新的增长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
中原地区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在当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以后,我们面临很多挑战。其中包括人口红利越来越少,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人口向东部迁移的成本越来越高,东部的发展遇到了人口压力、环境压力,以及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分配不平衡压力。这种挑战在危机以后将越来越明显,通过产业自动向西的梯度转移来缓解这一矛盾成了必然选择。
毫无疑问,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人力资源丰富的中部必然成为热点地区。所以说,建设中原经济区,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平台,不仅有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更有助于中国未来三十年整体经济布局以及新的增长极的塑造。
为了让中原地区更好地在中国未来经济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必要通过体制和政策的倾斜来构建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我们知道,中国经济发展有一个特别的模式,那就是经济区。有了经济区就有了改革优先权,一旦拿到改革优先权就有了体制、机制的优惠政策。所以改革优先权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前面的论述已经证明,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个“高地”十分必要。因为在这个地方构建这样一个“高地”,关乎中国未来三十年的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增长,关乎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源泉能否顺利重新塑造。
有必要能不能变成现实?中原地区获得改革优先权很重要。换句话说,能够将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层面获得改革优先权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我们还可以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在过去三十年经济发展当中,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分别享受了国家政策的惠顾。而今,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公平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不仅仅关乎河南的发展,还关乎整个国家发展。什么叫经济包容性增长?就是区域间的平等和个体之间的平等,这是包容增长的最大亮点所在。
(本报记者陈学桦整理)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