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型经济加速中国碳排放
2010-9-14 2:1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特约评论员 易鹏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口型经济得到迅猛发展。2009年,中国的出口额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金额超过12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9万亿元。这样庞大的数字,显示出中国经济对出口导向严重依赖,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累积起来达到了50%,单纯的出口占GDP比重达到了30%,这是惊人的。
中国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和全球化时代的产业分工以及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有密切关系的。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的升级,它们将大量低附加值、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拥有大量的人口红利,制造成本优势明显,使得中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工厂”。
这种现状和趋势,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化受益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出口型经济有利也有弊,因为它既带来了能够带动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带来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量的制造产业,如果这些产业依旧停留在发达国家生产,那么这些国家的碳排放量总额必定大大增加。
许多发达国家将高排放量的产业转移到中国,使得中国成为了碳转移的最大阵地。有关数据表明,中国每年仅这种产业转移造成的碳泄露高达12亿吨,占中国目前碳排放总量的近20%。假设把这12亿吨的碳排放转移回美国,即由美国自己生产袜子、皮鞋、冰箱、洗衣机,那么美国将再次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第一大国。
由于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出口占主导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的产业结构,也注定了中国要承受污染排放的沉重负担。此外,在出口贸易上,中国还将承担二氧化碳排放的新压力,即发达国家提出的碳关税的问题。此举直接对准中国当前的出口型经济,对中国出口型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必定会引起中国对碳关税的强烈反对,进一步影响到中国对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的畏惧和排斥。
碳关税由西方国家提出来,其目的从辩证的角度看,一方面有利于世界环境的保护,对人类应付气候变化的挑战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希望利用自身产业结构的特点,将碳关税作为一种武器,来打压产业结构中技术含量低的发展中国家,从而进一步的保护和稳固自身的发展优势。具体地说,由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而服务业的碳排放量远远低于工业的排放量,并且发达国家拥有二氧化碳减排的技术优势,所以发达国家给碳关税披上一件环境保护的美丽外套,从而掩盖它的真实目的,即通过碳关税确保自身优势,拉开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避免发展中国家反超。
与此同时,中国产业的结构一直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赚的都是血汗钱。这与中国的劳动力水平、劳动就业市场等是密不可分的,这种产业结构的现状,绝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在这过程中,中国的碳排放量还会持续高升,继续承担西方国家碳转移、碳泄露的后果,继续背负黑锅痛苦前行,而这一切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