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照明可以更节能
2010-9-10 12:1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在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和人眼视觉舒适度的前提下,通过细化设计标准,优化营运管理模式,采用新型节能技术或产品,公路隧道的照明能耗可以降低30%,甚至更多,管理运营成本也将有可能降低。面对如此大的节能减排的“诱惑”,全行业近年来就隧道节能照明这一课题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也存在亟待突破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9月6日,由交通运输部公路局、科技司共同组织的全国公路隧道节能照明技术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召开,来自云南、重庆、福建、浙江、安徽、陕西、吉林、广东、四川、湖北等10省(市)交通运输厅(委)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重庆市交科院、部公路院、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等4家行业科研机构的技术专家分别围绕技术标准规范、照明设计、运营管理模式、智能控制、LED新型节能照明产品的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广泛讨论,交流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是否采取节能技术,效果大相径庭
近年来,公路隧道节能照明技术得到普遍关注和迅速发展,国内隧道大省积极探索和研究节能技术在公路领域、特别是隧道照明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并在节能技术应用和改造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在新建项目小(勐养)磨(憨)线勐远1号隧道,云南省应用了LED照明技术,效果较为明显。LED隧道照明灯和高压钠灯的隧道照明方式的总投资非常接近,但后期的节能效果却大相径庭。采用LED隧道照明灯后,每年可节省能耗费用63万元。
福建省在公路隧道照明设计、隧道供电线路、灯具选择与布设、隧道照明控制、运营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据初步统计,该省高速公路隧道照明通过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隧道单洞平均能耗费用由设计初期的30万元/年公里,降到目前的15万元/年公里。
设计规范亟待修订,产品标准亟待出台
据了解,目前我国公路隧道照明设计依照的是2000年发布实施的《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简称《规范》)。近十年来,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数量与规模日益增大,现有《规范》与新时期公路隧道节能照明要求和新产品不相适应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与会代表一致建议加快对《规范》中的设计参数进行更为科学和符合实际的调整,并出台相应细则,以进一步提高公路隧道照明的设计水平,满足国家和行业对隧道照明安全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据悉,目前交通运输部已经组织力量对《规范》进行了多轮修订和完善,计划今年年底发布新规范。与会代表的建议将被反馈给《规范》修订组,作为《规范》进一步修改完善的重要参考。
此外,近年来我国新型节能光源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国内尚无新型节能光源的各项设计参数或标准,新型节能照明产品鱼龙混杂。对此,与会代表纷纷建议尽快出台新型节能光源的设计标准,或在《规范》修订过程中纳入此项内容。同时制定产品准入机制和验收规范,确保工程中采用的是可实现节能和安全目的的合格产品。
代表们特别针对LED隧道照明技术展开讨论,一致认为,LED在实际应用期间基本具有30%的节能效果,同时也存在核心技术依靠进口、光通量衰减较大、色温漂移严重、产品寿命和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简单地只注重节能效果而不考虑其他问题就在新建和改造项目中使用LED照明,是不严谨、不科学的。代表们建议,新型节能照明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不能仅局限于LED照明产品,应该多头开花,应该把重点放在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上,从而减少进口带来的成本偏高问题。
运营管理手段要更加科学、智能
管理环节是实现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的关键,加强对照明设施的养护,制定合理照明方案等都是公路隧道照明节能的重要内容。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副总工叶林海表示,应根据洞外亮度,进一步研究照明智能控制新技术,减少无效照明能耗,提升节能空间。据介绍,安徽省研制了一套“隧道LED照明节能智能控制器”,在晴天、阴天、基本、应急4种情况下开启相应的照明回路实现节能。
浙江省开发了一套智能化公路隧道照明节能控制系统,无车辆通行时,系统将降压供电,进入无车节能模式;有车辆通行时,系统恢复到全压供电;夜间,系统将减少开灯数量,降压供电,进入夜间节能模式。据介绍,该系统在3个隧道中应用,最低节能效率达到17.3%,最高节能效率达到45%。
交通运输部将全力推广节能照明技术
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副局长张德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交通运输部将全力支持推进公路隧道节能照明,从科技研发、完善标准、加强管理、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等全过程解决;从安全、成本、效益、节能等全方位考虑;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加大推进公路隧道节能照明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他希望各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整合相关力量,完善工作方案,建立能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提高管理水平,采用合适的节能产品。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司长张延华也表示,将加大对隧道运营节能技术的研发,在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中予以重点支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技术储备和产品,带动和促进有关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同时,将加强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科技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加快形成更大范围的示范和应用效应,更好地指导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