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一座城市的“支点”

2010-9-10 12:0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在《大国崛起》中,我们看到的是依托海洋和国际资源而崛起的一个个大国。因此,在诸多的经济形态中,最为活跃、最有活力的是国际港口型的全球经济。那是一种以港口为依托、港口城市为平台、综合物流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制造和服务产业为支撑、内陆为腹地,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 
  对宁波来说,港口就是一个支点,开放文化就是它的灵魂。它好比一个发动引擎,一点火就会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与感染力,渗透在城市经济、生活的角角落落。 
  宁波市长 毛光烈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从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开始,人们就在寻找各种各样的着力点,试图后发制人。 
  一座城市的发展亦是如此。 
  今年6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文发布了国务院批准施行的《长江三角洲地域区域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宁波城市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建立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国际港口城市。这是宁波建国际港口城市初次进入国家层面规划。 
  与国内诸多港口城市相比,宁波港的征程早已启航。30年前,这里滩涂茫茫,芦苇苍苍,是个不起眼的陈旧码头。短短数十载,它已是闻名于世的东方大港。而如今的“国字号”规划,再次标注了宁波港这个“城市光环”的亮度。 
  几千年来,宁波人沿着河姆渡渡口、甬江江口、东海海口、太平洋口的轨迹不断前行,走出了一个“一通天下”的大格局。 
  港口是宁波人的历史荣耀,也是宁波人的现实骄傲。 
  一港通天下 
  去年5月份,一个新宁波人的感悟——“书藏古今,港通天下”,高票当选为宁波城市形象口号,而它的灵魂就在于“港,可以通天下”。 
  打开中国版图,在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T”型结构的交会点上有一个港湾,那就是宁波港,背倚长三角,前有舟山群岛的天然屏障,港域内风平浪静。 
  以宁波港为原点,划一个1000海里的辐射圈,香港、高雄、新加坡、釜山、大阪等环太平洋港城尽在圈中。向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水上交通四通八达。 
  因港而兴,宁波与港口连接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它就是一个繁盛的对外贸易商埠。 
  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木桨、独木舟,遥想先民渡江涉水,用最原始的力量搏击海天、征服海洋。然后,有了刻着“羽人竞渡”花纹的战国铜钺、有水波纹的原始青瓷,更有了繁忙的货运,这是人类早期的港口雏型。 
  公元752年,日本孝谦朝3艘遣唐使船驶抵宁波口岸,开始了宁波1250余年对外开放的历史。到了唐宋年间,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中东的商人蜂拥而至,宁波三江口桅樯林立,千帆待发。 
  时光流逝,宁波港通天下的脚步从未停止。今天远在美国市场上热销的一支圆珠笔,或许就是宁波港发射给世界的“信号”。 
  目前,宁波港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航线超过210条,月航班在900班以上,初步形成以欧洲线、北美线、中东线为骨干,南美、澳洲、非洲线等为辅助的远洋干线网络,并建立起以东南亚、日本、韩国等近洋支线为支撑、国内支线为补充的集装箱运输体系,实现了航线“全球通”。 
  去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宁波港离世界又近了一步。 
  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文最近一直在权衡,公司的集装箱是否该从上海“改道”宁波港。 
  苏南地区,以及上海、浙江、江苏地区接壤的嘉善、乍浦等城市的货物,以前主要是用货车运到洋山港,然后再进行海上运输,而杭州湾大桥开通后,由于上海到宁波的运输距离缩短了120公里,通过杭州湾大桥走宁波港的差距与走洋山港的差距就不那么明显了。 
  “以前,这种差距有1000多元人民币的运输成本差,现在到上海港和到宁波港的物流成本几乎一样了,两个港口收取的费率也差不多,对海运企业来说,选择在上海港和宁波港进行装卸的机会是相近的。”黄小文说。 
  从毫不犹豫选择上海港着陆,到“左右为难”,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面临着抉择。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把宁波至上海、苏州、无锡的车程全部缩短到2小时以内,形成了黄金经济圈。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格局,更为宁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区域交通枢纽中心创造了条件。 
  今年上半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完成1.5985亿吨,同比增长27.7%;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38.3万标箱,同比增长38.6%。 
  不产一粒铁矿砂的宁波,为中国30多个钢厂输送着铁矿原料;不产一滴油的宁波,成为中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不产一块煤的宁波供给一大批电厂,使浙江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 
  这,就是宁波港联通世界的生动一课。 
  架构新宁波 
  深水港好比是一家大银行,是城市经济源源不断的“能动力”。 
  在宁波市政府的决策者看来,不能仅把港口作为一个货物集散地,更要把开发建设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发展中去,走港口、产业、城市互动之路。 
  如今,在宁波北仑港区后方,一条绵延20多公里的临港大工业带已经崛起,这是港口带给城市经济最直接的“构造”。这条产业带上,密密麻麻地布点着数百个重量级大项目,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工业“分足鼎立”,占据该市工业比重的四分之一强。 
  宁波钢铁是这条临港大工业带中的闪亮一环。今年一二月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公司亏损4亿多元,一度陷入窘境。3月1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将其纳入名下,并且确定了“年内实现扭亏为盈”的目标。6月份企业首次扭亏为盈,7月盈利额进一步扩大,达6500多万元。 
  “基于生产实际和技术能力,宁钢确定了‘不求新、不求洋、不求高’的产品定位,只做中低端产品。”宁波钢铁董事长将其称为“大饼油条”策略,“中低端产品也可以做成精品,小摊上的大饼油条只能卖5角、1元,我做成永和豆浆的大饼油条,就可以卖5元。” 
  从临港工业到临港产业,一字之差,内涵却被极大地丰富。这是宁波港口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通途大道”。宁波为此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建设国家级能源、原材料基地,让港口优势不断延伸。 
  以前,货到货运,货运货到,一船船一车车货物仅仅是从宁波港过一下手而已。宁波港,得到的只是“一颗汗珠子摔八瓣”的装卸费。 
  现在,宁波人开始把港口变成市场平台:发展港口物流业,建设物流园区,培育物流中介组织,提高港口服务业发展水平,让更多的利润留在海港。 
  一位经济专家算了一笔账:如果商品交易市场建成,让大量的到岸商品在宁波港就地交易,可使港口效益成倍增长。拿正在建设的钢材交易市场和煤炭交易市场来说,以前,每年顶多只能收到10多亿元装卸费,而原地交易后,每年的销售收入将超过200亿元。 
  如今,港口经济已经深植宁波的经济命脉,即便是在远离港口的经济区块,也处处闻得“海味”飘香。 
  江东百丈东路上一幢不起眼的写字楼“海运港”大楼,商务面积仅7500平方米,却因聚集了15家海运企业而闻名,员工们点点鼠标,十几个、几百个、上万个集装箱的运输业务就完成了。 
  寻遍江东,我们没有发现一个港口踪迹,只不过是服务宁波港,这里就分得了满满的利润。目前,全区共有500多家航运物流企业,排名世界前20强的班轮公司占到8家,航运物流从业人员近2万人。去年,江东航运物流业实现增加值接近11亿元,税收近七千万元,占到现代服务业总税收近10%。 
  港口博物馆 
  “吞吐”古今 
  百姓生活,是一个城市的色彩。 
  在宁波这个港口城市,这片色彩里始终缺少不了明亮的“中国蓝”。 
  站在三江口的高点上,夜幕下灯火璀璨,瞧这宁波夜景最繁华的地方,也与海港密不可分。这是民间摄影爱好者余德富最喜欢按动快门的地方。从1979年宁波港北仑港区码头建成迄今,余德富每年都会用镜头记录港口的变迁。 
  他说:“港口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交融在一起,每一种记录,都会成为港口文化的一部分。” 
  翻开他珍藏多年的十余本画册,有800多张。3年后,这些珍贵的照片都将在北仑春晓镇洋沙山附近建起的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里“安家”,博物馆总投资约3亿元,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它是国内第一个专题性的大型港口博物馆。 
  “如果哪一天,我们港口的辉煌不仅仅是以吞吐量作为唯一的标准,而是以它的精神素质和它的文化面貌来体现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港口文化就会诞生新的格局。”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这样赞许这个港口城市“攻读”的“文化课”。 
  在他看来,港口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绝佳的“载体”。 

  博物馆里将会有详细的史料,把历史也拉回现实。公元1123年初夏,风和日丽,繁荣的明州港又迎来了一次远航盛事。由明州打造的两艘“万斛神舟”和客舟组成的庞大船队乘风扬帆,出使友好邻邦。这些巨船“岿然如山,浮动海上,锦帆鹢首,屈服蛟螭”。不久后,北宋远航的船队浩浩荡荡抵达目的地高丽。高丽国王亲临欢迎,臣民万众,倾国耸观,赞叹之声不绝…… 
  公元2013年,又一个夏季,台风来袭,暴雨如注,海面翻起几层楼高的浪涛。此刻的你,是一名远航轮上的船长,几十名船员的性命压在你肩上。如何避险?如何顺利驶入安全港湾?你得迅速作出选择……3年后,港口博物馆提供的航海技能模拟体验,还能让参观者“亲历”一次惊心动魄的航行。 
  古今的“时空对话”,留在了港口博物馆中,它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将承接“港通天下”的文化内涵,成为传承港口历史、港口文化的馆藏基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