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发展“新引擎”

2010-8-8 23:46: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四川“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纪实(三)
本报记者 胡敏
很多年后,田龙俊或许仍将记得2010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
这不仅因为,这是他履任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高级工程师以来最忙碌的一年;更因为,他有幸参与了四川水利建设史上最恢弘战略由规划而实践的全过程:这一年,“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进入大规模建设期。
2010年6月28日,四川正式公布:用6年左右时间,斥资522亿元,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9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522亿元——这一数字,超过了新中国成立至“十五”末期四川水利建设投资总和的两倍。
水,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资源,而是激活各种经济要素汇聚的载体——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其实是疏通区域发展的“新脉络”
“再造一个都江堰”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
那一年,四川GDP首度过万亿元,成为中国“万亿元俱乐部”的第九位成员。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个地区生产总值的万亿元跨越,背后往往蕴涵了一个更大的价值,那就是可能诞生新的“加速度”。以广东为例,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用了近5年时间,而山东和江苏耗时更短,只有4年。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四川提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目标所指: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然而,总量的大与发展的快与好,并没有必然的等号。速度与质量,基于结构优化带来的内生动力。反观四川,万亿元总量背后,结构隐忧并未消除:论人均GDP,四川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落后于西部半数省区市;论协调发展,位居全省首位的成都与位居次席的绵阳之间的GDP差距竟4倍有余,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三的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GDP和地方财政收入不及全省六分之一。
四川要发展,就无法回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离不开更多区域发展 “引擎”的崛起。
千余年前“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川西粮仓,至今无疑仍是四川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为辉煌的一笔。一座都江堰,惠泽川西7市37县(市、区),形成四川乃至全国最大的灌区,解决了全省27.5%的人口吃饭问题,支撑了全省44.3%的地区生产总值。
类似因水而兴的案例并非孤案。“四川许多人口密集城镇、工业城市都是沿江河布局的。”区域经济学家在研究“千河之省”的水系图后发现,四川最早形成的工业区和城镇,几乎都和江河有关。
这些事实表明,水,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资源,而是激活各种经济要素汇聚的载体。水不畅,则可能带来封闭和落后。
然而,进一步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打量四川的水资源,“千河之省”也很尴尬。四川水资源的短板,在于不均。从农业看,全省仅有不足3成的耕地能够旱涝保收;从区域分布看,最缺水的丘陵地区却集中了最多的人口、最迫切的发展要求。
千年都江堰,造就了一个 “天府之国”,但并不能解决除成都平原以外的更大范围的全省用水问题。如今,“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这段“留白”做了一道填空题——522亿元的投资项目,覆盖全省21个市(州),成为四川水利建设史上覆盖面积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水利工程。
四川水利每投资1亿元,对GDP的贡献就能达到 6.2亿元——“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其实是为更大发展蓄积空间
2010年5月7日,《南充港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南充港成为川东北港口群中第一个获得 “准生证”的港口。
在川东北建港口群,曾经是嘉陵江畔人的一个梦。如今,梦想因亭子口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变成现实。这项横跨广元、南充、广安、达州4市的工程,不仅可为当地12县带来水源,292万亩良田得以浇灌;更重要的是,作为渠化嘉陵江航道的重要梯级工程项目,它可将上游150至200公里范围内的河道通航能力提升至500吨级,在南充、广安、广元三地设立通江达海的物流港口成为可能。
“在过去很长时间,川东北地区受制交通不便物流成本较高,在开发开放程度上明显不及省内众多区域。水上通道的贯通将其直接推向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南充一位官员透露,围绕南充港正布局一座石化产业园,当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步上快车道。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本身,也是抓住机遇,谋划发展的过程。
2009年,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契机,四川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突破口,抓紧启动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自贡小金沟水利工程的设计者算了一笔账,这项投资27亿元的工程,仅在建设期间就需钢筋1万吨、水泥6万吨、沙石料28万方、汽柴油0.5万吨,施工高峰期解决就业的人数接近1万人。
省水利厅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四川水利每投资1亿元,在防洪、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等方面产生的效益就能达到4.2亿元,对GDP的贡献就能达到6.2亿元。
更有人将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比作四川省内的“南水北调”。“实际是举全省之力,把四川的水资源加以整合,继而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称,四川此举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探索。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