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菜能否行得通?
2010-8-30 2:31: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范云兵
继“蒜你狠”、“豆你玩”之后,新式名词“姜你军”的出现,再一次将高企的蔬菜价格推向了风口浪尖。
8月17日,在商务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姚坚指出,商务部监测的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同比上涨49.7%。更令人担忧的是,菜价上涨趋势仍在继续,老百姓的菜篮子变得越来越“沉重”。
此项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立刻引起了国务院的重视。8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随即就此问题展开研讨。会议部署了促进蔬菜流通、抑制农产品价格的六条措施: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提高蔬菜产销组织化程度、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等。
在这促进蔬菜流通的 “国六条”中,有这样一项具体措施:制定完善蔬菜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建立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蔬菜通过公路运输,由于天气、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大提高了蔬菜流通的成本。建立蔬菜储备制度之后,可以延缓运输时间,减少极端天气情况下各大城市对蔬菜主产区的依赖。这样,可以有效调节农产品短缺情况下的价格上涨。
但是,储备菜能否很快实施,业内专家普遍存在一定的疑虑。目前来说,蔬菜储备制度在技术上不存在难题。只不过,任何存储都是需要时间和经济成本的,而蔬菜的存储变数远远大于耐用品的存储。
首先,鲜蔬菜的储备成本非常高。蔬菜储备制度是否可行主要依赖于其配套措施是否齐全。要延长蔬菜储存期,对冷库等库存设施及规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冷链流通、冷库储存方式,则必定增加蔬菜的储备成本。一是冷库的建造成本。以银川这样的中等城市为例,一个星期的蔬菜消费量为1.4万吨,这就需要至少1.4万吨的冷库。而中国有几百个银川这样的城市,如此大规模的冷库,其建造成本可想而知。二是冷库的使用成本也远远不是普通蔬菜能够承受的。
高昂的成本让一直被冠以 “京城菜篮子堡垒”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也不敢轻举妄动。虽然在此之前,新发地都会储存一些蔬菜以备不时之需,但大多还局限于洋葱、土豆等耐储存的蔬菜,而且储备量仅够满足北京两三天的需求。
增加的这部分成本由谁来买单?转嫁给收储企业不可能,转嫁给消费者更是违背了收储的初衷。因此,这部分成本只能由国家来承担。
其次,蔬菜收储的风险很大。蔬菜不同于耐用品,其价格也像过山车一样易暴涨暴跌,且影响因素非常多样 (包括天气、交通、季节等),哪个企业敢承担这样的风险?因此,政府也应该尽快出台蔬菜收储制度的补偿措施。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