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十二五”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2010-8-29 16:5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为科学制定大理州“十二·五”规划,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 
    抢抓“三大历史机遇”——国家“桥头堡”建设、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云南省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机遇。 
    打造“十大产业集群”——工业:烟草及辅料、矿冶建材、机械和电力、生物资源、轻纺;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旅游文化、商贸物流、通信传媒、建筑房地产。 
    实现“三个千亿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州地区年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全州工业年总产值突破千亿,全州现代服务业年收入突破千亿。 
    坚持“四项措施”——开放带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保障联动。 
    内容仅供制定“十二五”规划参考。  
一、大理州“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经济总量迅速增长。2010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52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2.1%,超计划2.1个百分点。预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可完成35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17.4%,超计划6.9个百分点。二是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全州三次产业结构为25.6∶35.8∶38.6,与“十五”末的29.0∶33.3∶37.7相比,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三是投资规模进一步增大。预计2010年全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可达274亿元,“十一五”年均递增27.03%。投资成为了拉动全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四是工业发展明显加快。2010年全州工业现价总产值预计可完成4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6倍,年均递增21%。2009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90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34户,其中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4户,过20亿元以上的企业3户。2009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1.4亿元,同比增长6.3%,工业企业实缴税金28.9亿元,同比增长9%,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47.8%。五是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80元,比2005年增长58.01%,年均增长12.12%;农民人均纯收入3482元,比2005年增长54.69%,年均增长11.52%。 
二、“十二五”经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
    抢抓国家“桥头堡”建设、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云南省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三大历史机遇”;努力打造工业上烟草及辅料、矿冶建材、机械和电力、生物资源、轻纺,现代服务业上金融保险、旅游文化、商贸物流、通信传媒、建筑房地产等“十大产业集群”;实现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全州新型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全州现代服务业收入突破千亿“三个千亿目标”。
    抢抓三大机遇:
    第一是抢抓国家“桥头堡”建设机遇。大理不仅是全国、全省通往滇西及东南亚、南亚的“咽喉”,而且也是桥头堡大通道、大前沿、大基地建设的核心。随着国家桥头堡建设的推进,为我州把大理建设成滇西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中心,推进全州经济大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第二是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机遇。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大理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群体建设,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第三是抢抓云南省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对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大理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打造十大产业集群:
    工业方面:
    第一是烟草及辅料产业群体。2009年底大理州共有烟草及辅料企业4户,“两烟”种植53.45万亩,全年实现产值43.31亿元。通过大理卷烟厂50万箱的技改项目实施的带动,争取在卷烟香料的项目上取得突破,通过香烟过滤嘴、烟箱生产及相关印刷包装业的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在烟草及其辅料产业上有较大发展。
    第二是矿冶建材产业集群。有具有世界领先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祥云飞龙公司为代表的矿冶业、水泥产能超过1200万吨的建材业。2009年全州矿冶建材工业产值达87.87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23.48%。目前大理州已探明金属铂、钯、金、银、钼储量居全省第一位;锌、铅、铜、锡、锑、钴储量居全省第二位。力争到“十二五”末,争取一定直供电量,在矿电结合上取得突破,全州在矿冶建材产业上争取有更多更大的项目落户生产。
    第三是机械和电力产业集群。2009年底全州共有云南力帆骏马车辆有限责任公司等11户规模以上机械工业企业,云南电网等23户规模以上电力工业企业。2009年全州机电产业实现产值82.49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22.04%。当前,全国高载能产业向西部的转移,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机电产业有较大突破。
    第四是生物资源产业集群。2009年全州生物资源及优势农产品加工产值43.79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11.70%。目前大理州已建成多项国家级、省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县。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州生物资源及优势农产品加工业有较大突破。
    第五是轻纺产业集群。全州轻纺工业企业达7户,2009年全州纺织企业实现产值2.12亿元。力争到“十二五”末,争取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轻纺产业转移,在建立轻纺产业园上取得突破。
    现代服务业方面:
    第一是金融保险产业集群。目前全州共有8户银行、18户保险企业、小额贷款公司10家、担保公司15家,今年还将引进4户银行落户大理。2009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470亿元,贷款余额317.6亿元,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5亿元,全州金融保险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
    第二是旅游文化产业集群。2009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90亿元。大理正强力打造环滇西、环大理州、环洱海三大旅游圈,正逐渐成为国内、国际的度假、康体、休闲旅游目的地。这将是大理州最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
    第三是商贸物流产业集群。2009年大理州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16572公里,占全省的8.04%;客运量8720万人次,占全省的23.83%,货运量6363万吨,占全省的13.4%。2009年全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0.43亿元,在全省地州市中排第4位,在滇西8地州中排第1位。力争到“十二五”末,将大理建成滇西商贸物流中心,云南省的次中心。
    第四是通信传媒产业集群。2009年全州共有通信传媒业123户,其中:通信业3户,传媒120户。通信传媒业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随着大理滇西中心城市地位的凸显,也将会形成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集群。
    第五是建筑房地产业集群。2009年全州建筑业全年完成产值36.06亿元,房地产累计完成投资25.51亿元。作为“东方日内瓦”的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山水园林、风花雪月的滇西中心城市,大理为建筑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建筑地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实现三个千亿目标:
    一是到“十二五”末全州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
    二是到“十二五”末全州年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
    三是到“十二五”末全州年现代服务业收入突破千亿。
三、始终坚持“四项战略措施”
    (一)始终坚持开放带动战略
    一是坚持四个引进。即引进理念、引进人才、引进管理、引进资金。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抓好项目的推出、推介、推进工作,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新思路和新措施,走出去、请进来。二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州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和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按照“非禁即可”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公用事业的开发建设,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二)始终坚持改革推动战略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认真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把政府职能转移到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规范投资行为,完善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建立健全融资担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重组整合力度,建立国有资本投入退出有序的良性机制。放宽投资领域,促进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三是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鼓励和支持已改制的企业,采取并购、联合、重组等方式优化股权结构,盘活存量资产,以存量资产吸引外来投资。引导股份合作制企业完善股权结构,鼓励其走“股权集中、控股经营”的路子。
    (三)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
    一是要创新思维方式。用科学理念谋求发展和拓宽发展思路,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完善领导挂钩责任制等。二是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整合科技资源,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进一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科技基础条件的共建共享,带动我州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及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三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四动”机制和“四化”措施,以“两保护、两开发”为重点,全力抓好工作落实。根据建设需要积极向省政府争取,在大理成立一个省级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机构,在具体承担省政府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战略任务的同时,负责指挥、协调、办理滇西中心城市建设重大事项。四是要创新理念。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需求潜力大的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按照“做精大理旅游业”的要求,推动旅游产业从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和度假型转变,实现全州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五是要创新措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工业投资规模,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大力推进产业规模化及名牌品牌创建工作,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 
    (四)始终坚持保障联动战略
    一是要加强领导。要顺利实现“三个千亿”目标,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要突出“首位意识”,真正把实现“三个千亿”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对待,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的职责。二是要明确责任。要层层建立招商引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各项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和责任人,做到事事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要进一步严格各项工作目标考核奖励制度。三是要协调联动。各主管部门要打破条条束缚,站在全州发展的高度,充分发挥好部门的自身优势,合力促发展。  【该课题参与人:程云川、杨瑄、李继显、管成金、陈李明】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