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港,扬帆闯四海

2010-8-28 10:5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者 周少华 见习记者 邓国芳 
下午2时,骄阳似火,义乌国际物流中心海关监管点前的雪峰路排起长长的集装箱车队,等待着查验和通关。
“我们每天要验放1000多个集装箱,多的时候2000多个,通关的车队常常排到几公里外。”义乌海关关长张军告诉记者,义乌海关是全国最繁忙的海关之一,几乎每天都超负荷运转,工作人员经常要到晚上11时才能下班。
“随着传统产业转移和虚拟市场兴起,实体市场受到冲击是必然的。事实上,近年来义乌市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不减反增。”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黄志平满怀信心地说,“我们一直在构筑市场高地和实业洼地,义乌市场一定能强者恒强。”
网上义乌风生水起
吃过晚饭,喧嚣了一天的义乌开始沉静下来。
此时,在义乌江东岸、与篁园小商品市场不足千米的青岩刘村,一批年轻人的生意刚刚开始。他们被称为网商——通过网络把经营触角伸向全国乃至世界,网上成交后,立马采购、包装、投递,村里车来车往,一直持续到深夜……
仅有1500余人的青岩刘村,涌进了9500多名外来创业者,开有1000多家网店。网商多数是年轻人,除义乌工商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创业者,也有来自全国甚至国外的商人。现在,仅青岩刘村就涌现了8家淘宝金冠店、15家皇冠店。而这个数字,每天都在变。有人说,青岩刘村其实就是“网络版的篁园市场”。
“网络市场依托义乌丰富的小商品资源、明显的价格优势和便捷高效的物流系统,不受时空限制,省去摊位租金,是一种很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董事长金方平说,他们正在鼓励摊主开展网上交易,实现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的无缝对接。
在不到5年时间里,青岩刘村所在的义乌江东街道,已拥有1万多名电子商务业主,去年实现商品成交额40多亿元,占义乌电子商务交易额的三分之二,而且以每年接近50%的速度增长。江东街道的几个村子每天都有新网店开张,是义乌市电子商务集聚区,一个巨大的无形市场在这里悄然崛起……
如果说,虚拟市场是助推义乌市场转型的突破口,那它还有增长点,那就是会展业。
义乌市目前每年拥有义博会、文博会、森博会、旅博会4个国家级会展,去年他们共举办各类会展128个,平均每周2至3个,会展成交额214.8亿元,被人民网评为国内“最受关注的十大会展城市”之一。
“市场如果仅仅是个商品交易场所,那肯定是要衰败的;但如果能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吸引进来,在这里频繁地流动和交换,那就能实现强者恒强。”金方平说,各种商品会展就是做大做强市场的最好介质。
义乌市场商品结构就在这种频繁的会展中发生变化,从单一的日用小商品逐步拓展到文教用品、旅游商品、森林商品,先后开设了台湾馆、韩国馆、四川馆,现在正加紧建设国外商品展贸专区,其中非洲产品展销中心不久就能开张,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贸易渠道……(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不见货轮的贸易港
义乌是个内陆城市,没有通江达海的港口资源。然而,这里却是国际船务公司与境外采购商集聚地,在全球海运20强中,有18家在义乌设有办事处或分公司,汇集了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名常住客商。
现在,义乌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内陆港”。全市拥有国际货代公司、外贸公司2000余家,报关行56家,登记备案的集装箱运输卡车5283辆,货物直通世界主要港口。
“商贸高地,首先必须是物流高地。”黄志平说,从世界商贸城市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唯有便利、快捷、畅通和同世界大港充分对接的物流系统,才能为市场注入恒久的活力。
从1982年开始,义乌市“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就从未改变。市场的兴旺繁荣,极大地带动了义乌的城市化和国际化;但超大的市场规模,对一个缺乏港口优势的内陆城市提出新挑战。
一个规模宏大的“物流王国”建设计划在义乌悄然展开。
去年10月,义乌物流园区被正式列入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共建物流示范基地及我省交通重点扶持项目。整个物流园区建成后,将具备仓储、物流信息服务、保税物流、海关监管通关、物流中转配送等功能,基本满足国内、国际物流需求,为全球小商品采购、制造基地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当前,义乌正在全力推进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力争成为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建设看不见货轮的贸易港。
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市长何美华说,未来3到5年,义乌市将投入100多亿元打造“义乌港”——以“内陆口岸场站”为依托,探索“大通关”运行机制,通过电子口岸,实现“义乌港”与上海、杭州、宁波的海港、空港及边境口岸的无缝对接,使义乌成为具有集疏、储运、包装、理货、分送等综合功能的“始发港”和“目的港”以及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发展全球小商品的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海关特殊监管的各种服务。
以大物流建设为抓手,义乌的城市功能实现新飞跃。今年上半年,义乌入境外商超过20万人次,同比增长39.1%;外企驻义乌办事处新增200家,累计达到2830家;海关监管出口集装箱27.9万标箱,同比增长15.8%;采集于小商品摊位的“义乌指数”,正在成为世界小商品贸易风向标……
跑在前头才会赢
贝克曼公司是义乌大陈镇的一家衬衣企业,今年刚届不惑的掌门人李兴林,整天忙的却不是衬衣,而是“智能商务交易平台”。这其实是个物联网终端服务系统,他已经为此投进了2000多万元。
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李兴林感到外贸风险大,想做些内销。但国内服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再去开门店搞自销,似乎没有前途。
“能不能搞个自动售货机,往人流集中的地方一放,顾客只需划一下信用卡就能买走。”李兴林在日本街头经常看到自动售货机,就是没有卖衬衣,他就想自己开发一台。
没想到,李兴林的这个念头,让他一步跨到产业的最前沿:物联网。
李兴林先后与南开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微机研究所合作,开发出不同功能的软件产品,然后集成再创新。去年底,开发成果显现,成功研制出集自助购物、网络购物、代缴费、银联卡、商务代理、无线射频识别、数据信息采集、公共信息查询、视频编辑点播、广告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贝克曼物联网智能商务交易平台,首批30多台自助终端服务机已于今年6月陆续投放上海和义乌市场。
现在,贝克曼的这台智能商务终端机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义乌市2011年现代服务业重大示范项目,未来5年将投入至少25亿元,向市场投放10万台物联网终端机。
跑在前头的人才会赢。这是义乌人的一句谚语,朴实而富哲理。义乌人就是凭着这个信念,一直跑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跑出了今天的辉煌。但现在,腰缠亿万的义乌人还一直在跑。
义乌三鼎控股公司董事长丁志民,原来是放鸭子的农民,卖包装礼盒用的彩带起家,后来生产彩带。这在小商品中也是很不起眼的,市场很快饱和了,他只有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生产锦纶丝;等锦纶丝产品做成熟了,就开始做切片;如今又想着在宁波投资,生产己内酰胺。现在,他的企业已在全国设有10多个生产基地,产品占据全球四分之一以上份额,年销售额30多亿元,是义乌最大的小商品生产企业之一。
这就是义乌人,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奔跑出奇迹。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