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多变 钢铁业趋势难明

2010-8-25 0:42: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从总体上说,目前钢材市场运行走势既缺乏上行冲高的动力,又缺乏下行深跌的空间,“震荡为主、总体向上”的态势至少将持续到2011年。
   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
    当前钢铁产业面临的经济形势可以用“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总体走势向好”来概括。从下半年宏观经济调控取向上判断,我国经济宏观调控在周期转换、政策调控与结构调整三重力量作用下,将进入“政策观察期”、“转型调整期”和“增长过渡期”。
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2010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态势证明,2010年是中国经济最为错综复杂的一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中央推出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在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下投资快速增长。但靠超常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只能是应急之策;而要解决长期存在的问题,就需要调整结构。调整结构,就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如对房地产市场、信贷总量和节奏、清理地方融资平台、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淘汰落后等进行调控,调控又势必会对投资速度产生影响,而使经济放缓。比如,当201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1.9%时,第二季度一调控,GDP即回落到10.3%,工业增速更是回落3.7个百分点。
    目前经济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还表现在经济发展是在金融危机、周期转换、政策调控、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的五重力量叠加作用下进行的。因此,内外部的不确定性都有所增强。内部主要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经济周期下行中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还要完成非常复杂且又是深层性矛盾的结构转型和节能减排任务。外部则主要是关注和应对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有:欧洲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和危机风险化解还需时日、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大幅波动、美日欧俄等各主要经济体在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上存在很大困难、刺激政策在退出时机选择和具体操作方面或失误或行动不一致等情况不断发生、世界经济新的不平衡以及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等,致使国际环境影响经济复苏进程无法预估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从以上我国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趋势来看,我国经济和钢铁工业目前正处于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风险化解期、经济景气周期性的转换期、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敏感期、由“一揽子”刺激政策引发的超常增长逐步转入正常增长的过渡期、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的拐点期以及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落实一系列新措施的强化期。
不确定因素对钢铁工业的影响
    1.经济周期回落的影响
    当2008年9月份,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人们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应对金融危机上,而忽视了我国经济和钢铁工业自身同时也正处于经济周期回落期中。我国经济增长率上一轮周期谷底在1999年,全国钢铁行业也是在这一年出现全行业亏损。从2000年开始,我国经济和钢铁工业开始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冲击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经济增长率从1999年的7.6%回升到2000年的8.4%,2001~2007年增长率(GDP)分别为8.3%、9.1%、10%、10.1%、10.4%、11.6%、13%,2008年回落到9%。这一轮扩张期从2003~2007年连续长达5年保持在10%以上高速发展,使我国GDP总量从1999年的8.97万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0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5倍。这一阶段也使我国粗钢产量从2003年的2.223亿吨上升到2008年的5.005亿吨,产量比2003年增长1.25倍。河北省粗钢产量从2001~2010年累计将达8.1亿吨,是前50年累计粗钢产量1.265亿吨的6.4倍。在经济高速发展和钢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既积累了总量也积累了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引发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严重、高成本、低效益、控制能力差等矛盾;另一方面,还带来了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严重、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累积的解决和消化,不是一两年就可以解决的。一般而言,经济周期是对称的,扩张期是5年,收缩期的时间也大致相当。也就是说,从经济周期规律看,钢铁工业的发展在2008~2012年将处于低增
长阶段。在这一阶段钢铁工业从企稳回升到复苏至正常发展至少要到2011年或2012年。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否则就会低估了目前钢铁工业所处的困难时期。
    2.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影响
    国家宏观经济在政策调控方面已形成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正常而有效的调节措施和手段,从近20年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发展实践看,国家扩张性宏观政策从启动到淡出,大体上往往要经历3~5年的周期。这就是说,把目前钢铁工业发展放到宏观调控的大布局中看,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出台到2010年形成钢铁产业政策具体落实,也需要到2011年或2012年才能逐步到位。
    3.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影响
    在前些年由于我国钢铁产能扩张速度太快、扩张时间太早、扩张期过于集中,使钢铁产能集中积累过快,也使目前的产业结构中低端产品多、中低档装备多、中小型企业多,还有1亿多吨的钢铁产能属于不符合质量和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因此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而又繁重。
    4.强化节能减排措施的影响
    钢铁行业是“两高一资”行业,节能减排已作为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落到钢铁行业身上,且具有“一票否决权”,直接关系到钢铁企业的生存。2010年以来,国家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和《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两个文件,都把节能减排任务放在重要位置,并细化、量化为具体目标和措施。随着强化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措施的落实,将影响到钢铁产能的下降、企业成本的上升、“两高一资”低附加值钢铁产品的出口以及加快推动重污染企业退出市场。
    5.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
    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世界经济的复苏将是缓慢的。只要世界经济不能尽快复苏,中国钢铁工业发展也就不可能快速全面复苏。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调整了金融政策,改革了金融监管机制,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包括贸易在内与中国各种摩擦持续不断甚至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冲击实质是对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冲击。对中国钢铁来说,金融危机之前的那种依靠压低汇率和资本、劳动、土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向发达国家出口钢材来支持钢铁工业增长的出口拉动型战略将永久性地“失灵”,国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也不允许了。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后,欧洲提出“碳经济和碳政治”以改变国际贸易规则,企图继续主导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话语权;美国则趁机加速新科技革命的产业化,制定并控制新产业标准。如果我国一跟进,就会进入这些国家所设的“圈套”;如果不跟进,就会落后,对于我国钢铁工业的影响也是如此。但新兴产业的产生,也是必然的。因为历史一再证明,任何一次大的危机后,都不可能在旧有产业结构基础上实现经济复苏,必将诞生一批新兴产业。尤其是国外加强资源上的控制,更是直接影响我国钢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可以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钢铁工业面临资源环境和生态发展冲击的影响将是深远的。以上由金融危机冲击引发的几种因素更加大了我国钢铁行业经济运行和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难度。
    综合以上五重力量的叠加效应对钢铁行业的直接影响,在2010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经济运行中体现更加明显。
钢铁工业和钢市走势判断
    综合认识以上情况和问题,可以说,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乏力与内需透支、回升缺乏动力刺激内需的调控政策逐步退出与拉动国内经济增长投资、出口、消费等传统动力衰减趋势的不可避免、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与促进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并发展新兴经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新矛盾、新难题。
    钢铁工业经历前10年的高速发展后,现已到了转折的关键时期,钢铁生产经营面临的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低、控制能力弱以及资源、能源、生态环境三重压力越来越大,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产能急剧扩张的时代已基本结束,开始由过去“要素驱动”外延式粗放型发展逐步转变走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内涵式集约型发展阶段;环境、政策、成本、需求等复杂多变的众多因素制约,促使中国钢铁工业进入调结构、转方式、中低速增长时代。
    近年来所形成的产能过剩、高成本、低价格、内外需求不足、盈利空间缩小等问题仍将成为影响钢铁工业经济运行和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
    基于以上形势,从总体上说,目前钢材市场运行走势既缺乏上行冲高的动力,又缺乏下行深跌的空间,“震荡为主、总体向上”的态势至少将持续到2011年。
    在“十一五”规划向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转变中,由保增长向保持平稳增长转变、由过去偏重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结构优化调整转变、由过去偏重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向更加重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钢铁工业后10年发展的主旋律。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钢铁业发展和钢市运行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以及钢铁产业自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竞争对手情况都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按照过去的发展思路和工作套路已很难再有发展空间,适时思考和调整产业发展战略已迫在眉睫。
未来钢铁业发展仍有支持因素
    面对以上形势和走势,我们既不可以盲目乐观,也不可以过于悲观,要看到未来钢铁工业发展仍有动力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大动力因素上:
    首先,城镇化进程空间还比较大。从现在起的10年正是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2009年公布的我国城市化率是46.6%,这个数据远远低于西方国家。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中国城市化率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2020年可望达到55%,2050年可望达到72.9%。这就是说,我国城市化率到40年后才能达到40年前的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由此表明,只要我国城市化的动力不衰,钢铁消费量的增长和钢铁工业就有发展空间。
    其次,我国加速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大体要到2020年才能基本完成工业化。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加速工业化阶段,钢材消费强度(即钢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增加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从工业化过程中人均钢消费量来比较,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均消费钢大约在800公斤左右,2009年我国人均消费钢仅为436公斤。由此分析推断,我国钢铁工业未来10年仍能保持较高速度发展,这样才能支撑我国工业化完成。
    第三,后危机时代到来所兴起的新科技革命的产业化和低碳经济的发展,都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钢铁工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将直接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生产能力的更新,把生产能力更新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也促进我国钢铁工业深化发展。
    第四,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在应对危机和当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中都在进行相应调整,也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找到了各自的定位和空间,并且有由政府主导的公共财政政策的强有力支持,可以直接推动区域经济轮动发展。据专家估算,我国政府的资产大概相当于GDP的120%,而政府的负债大体相当于GDP的80%,因此资产负债没有问题,现金流量也没有问题,财政支持空间很大,可有力支撑我国区域经济轮动发展,由此也必然形成内需拉动钢铁工业发展。
    第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在不断完善,深化改革的动力还远远未释放完。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宏观调控、有利于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必将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完成从政策刺激向市场驱动的“动力切换”。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