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教训:港口建设须健康发展

2010-8-2 9:04: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本报记者范云兵
    一声巨响、一场大火、一片油污……带来的不仅是财产的损失,更是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们对于港口安全作业环境的反思。
    7月16日下午6点20分,新加坡太平洋石油公司所属30万吨原油船——宇宙宝石轮,在大连新港中石油储备库卸油过程中,由于原油储备罐陆地管线在加脱硫剂作业时造成输油管道爆炸,引发火灾,并导致部分原油泄露入海。
    瞬间,上百平方公里的海域被污染,大连港航道限行、游客锐减、水产损失惨重……好在有关方面反应迅速,目前,石油污染已基本被控制。
■违规操作引发事故
    发生爆炸后,大连港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国内所有港口的危险品接卸作业安全状况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上海海事大学城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所徐剑华教授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耗国之一,而且消耗量程逐年增加趋势。作为石油进出口、存储、交易的重要地点,港口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也正因为如此,大连港这次事故也成为口诛笔伐的众矢之的。
    不过,7月23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网站上发布的《关于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7·16”输油管道爆炸火灾事故情况的通报》显示,事故并不是港口方面造成。通报指出,此次事故原因是在宇宙宝石号已暂停卸油作业的情况下,辉盛达公司和祥诚公司继续向输油管道中注入含有强氧化剂的原油脱硫剂,造成输油管道内发生化学爆炸。事故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分析中。
    通报中还表明,事故当天,宇宙宝石号在向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卸送最终属于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的原油。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天津辉盛达石化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加入原油脱硫剂作业,辉盛达公司又安排上海祥诚商品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在国际储运公司原油罐区输油管道上进行现场作业;所添加的原油脱硫剂是由辉盛达公司生产。
    事故暴露出以下主要问题:一是事故单位对所加入原油脱硫剂的安全可靠性没有进行科学论证。二是原油脱硫剂的加入方法没有正规设计,没有对加注作业进行风险辨识,没有制定安全作业规程。三是原油接卸过程中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指挥协调不力、管理混乱、信息不畅。有关部门接到暂停卸油作业的信息后,没有及时通知停止加剂作业,事故单位对承包商现场作业疏于管理,现场监护不力。四是事故造成电力系统损坏,应急和消防设施失效,罐区阀门无法关闭。
    通报还指出,港区内原油等危险化学品大型储罐集中布置,也是造成事故险象环生的重要因素。
    虽然通报没有明确提出大连港在这次事故中的问题,但也有人认为,作为港口经营人,大连港对于危险品接卸作业安全,负有最直接,也是最大的责任。因为,港口经营人不但要提供安全作业的硬件设施,也要建立安全监管的完备体系。如果大连港能够严格做到这点,该事故也许是可以避免的。
■祸起萧墙?
    对于这次事故,一些专家纷纷表示,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因为,近年来大连港为了扩张产能、应对同行竞争,忽视了危险品安全作业的硬件建设,更忽视了安全监管。
    据报道,就在事故发生前不久,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的一位专家曾前往当地调研。这位专家认为,当地的石油储备包括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和保税区储备,储油库比较密集。虽然单个储备库都符合标准,但是几个区联合在一起就可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需要港口方面进行统一的安全规划,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要更加注意安全性。
    而早在2006年,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石化行业环境风险排查名单中,大连就有8个石化项目上榜。爆炸事发地——大连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在当年环境风险核查中也被认为是“环境风险评价专章深度不够,风险防范措施与风险应急预案不完善”。
    这次在爆炸事件中起火的储油罐,属于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保税油库。该油库当初也有一份长达将近170页环评报告。
    这份报告指出,油库因输油管线腐蚀破损、误操作等事故均能引起突发性的大量溢油事故,油库火灾、爆炸也将造成大量溢油。考虑到本项目油罐区较为集中,如果一个油罐发生爆炸事故,且应急措施不得当,极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多储罐发生爆炸。
    事实也确实如此,据辽宁省公安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事发地油库占地110万平方米,有油罐99个,储有757万吨石油。其中,毗邻起火的130号油罐不足百米的地方,就是51个液体化工品罐。这些罐子里共有12.45万立方米的二甲苯等16种有毒危险化学品。如果这些化学品爆炸,方圆百公里就会夷为平地,毒气扩散,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位大连新港的员工也透露说,为了多建一个油罐,许多油罐间的距离是国家安全标准的最下限。罐体间的消防通道过于狭窄,导致消防车辆无法展开队形;泡沫灭火剂储备不够,只能依靠空运来解决,高温下救火的工作服等装备也出现短缺;现场没有应急缓冲池,当突击队员准备关闭阀门时,甚至缺乏相关的技术资料和技术工人来指导。
    直至7月17日,大连港相关负责人在事故现场接受采访时才坦言,为了发展经济,大孤山区域化工项目过于密集,新港这个区域的安全和消防措施,或许远未达标。
■走出 “利益”怪圈
    徐剑华告诉记者,大连港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石化产品进出口基地。大连港地处渤海湾,而渤海湾不同于东海、黄海,它是一个封闭的海域,海水的自净能力比较差,对环保的要求也就更高。
    但是,一系列的“报告”和“提醒”并没有引起大连港方面的重视,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今天的悲剧。
    为什么环保部门和相关机构的一再惊醒,都没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利益。”徐剑华说。石化产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各地都在拼命上项目,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等都是我国的石化中心,石化产品进出口也就成了这些地方港口的重要货源。各地政府在经济利益和GDP动力的驱使下,便不顾环保部门的反对,强行上马一些项目。而这种现象不光是大连港,全国的很多港口都存在。“为什么环保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监管部门也知道这种状况存在,项目还能上马,还是地方政府的‘惟GDP论’。”徐剑华表示。政府是港口建造的受益者,有了港口,就有了当地产品走向世界的最佳渠道,也有了当地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因此,政府在积极促进港口产能扩张的同时,却疏忽了对其安全设施建设的监管。更严重的是,港口也降低了安全生产的意识。
    徐剑华分析说,港口的建设要经过政府的立项评审,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环保,尤其是危险品接卸码头。而这些,在经济指标面前,似乎都形同虚实。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