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通网 滨海新时空

2010-8-18 14:0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区域一体化首先是交通设施一体化和便捷畅达的交通联系。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需要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体系进行有效支撑。为充分发挥对环渤海和北方地区的服务辐射功能,真正体现人流、物流的高效流通,滨海新区正在围绕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加快提升海空两港功能,打通区域铁路、公路大通道,完善城市道路网络主骨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强化内外交通、多方式交通之间的有效衔接,构筑通达腹地、高效便捷、衔接紧密、客货分离的一体化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三个层面建设交通体系

  构建“海陆空”对外交通体系

  强化“双城”间交通联系

  完善新区内部交通网络

  目前,在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十大战役”全面打响,广大建设者正在全力以赴,建设滨海新区“海陆空”立体大交通网络,构建畅达的对外交通体系;加快津滨交通走廊通道建设,强化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双城”之间的交通联系;不断完善新区内部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构筑结构合理、便捷高效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

  滨海新区正从上述三个层面全面开展了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形成新区核心区与市中心城区、各功能区之间的“30分钟工作通勤圈”,与北京、秦皇岛、唐山、承德等周边城市间的“60分钟都市生活圈”,与辽宁、河北、山东等环渤海区域的“90分钟产业经济圈”,构筑起畅达便捷的滨海新区大交通网络。

  作为“十大战役”中的重点工程,坐落在天津港东疆港区内的国际邮轮母港已正式开港。天津国际邮轮母港设计年接待游客能力达50万人次。

 “海空两港”、“公铁双高”交通畅达

  作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滨海新区要发挥经济功能的辐射和服务作用,畅达、便捷的对外交通体系是必不可少的。滨海新区建设和交通局局长王国良介绍说,围绕“两港”“双高”,即海港、空港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新区与华北、东北、西北和华中、华东等地区的沟通与连接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外交通能力和服务辐射功能也得到全面提升。

  新区将依托海港和空港的优势,加强对外交通的连接。在海港方面,进一步建设码头、航道及配套设施,全面提升海港的设施规模和水平。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天津港开创了在淤泥质海滩建深水港的先河。近几年,天津港逐年加大相关设施的建设力度,从最初的5万吨级码头到如今的30万吨级,这是目前世界商港的最大的接卸吨位,所有进入渤海湾的船舶天津港都将能接卸。2009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3.8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870万标箱,通达世界上180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世界排名第五的一流大港。预计今年货物吞吐有望实现4亿吨,集装箱1000万标箱。这是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重要依托。

  王国良说,滨海新区还将围绕天津“双港双城”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围绕“十大战役”,全面开展东疆港、临港、南港、中心渔港等港口建设,推进保税港、工业港、商业港和渔港的功能开发与提升,继续加大内陆无水港的建设。

  在航空港建设上,作为新区空运方面重要的续建项目,滨海国际机场扩建二期工程于去年下半年启动。该工程主要包括建设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25万平方米的站坪及滑行道,南侧机场大道,以及消防、灯光和其他附属配套设施。同时,京津城际延伸线和城市地铁也将引入机场。待整体工程全面完成后,滨海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可达2500万人次,将成为我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大型门户枢纽机场。

  陆域交通是新区对外交通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建设放射状高速路网为重点,滨海新区加快推进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海滨大道、唐津高速、塘承高速、津石高速、南港高速、津晋高速、津汕高速等九条高速公路的在建和改扩建工程建设,有效沟通与“三北”和华中、华东等地区联系,形成通达四面八方的高速公路网络。

  同时,以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也成为支撑新区骨架路网建设的重要方面,以高速铁路为骨架的铁路网正在滨海新区“编织”建设。新区将进一步完善区域内铁路规划,加快津秦客运专线、京津城际延长线、铁路进港三线、蓟港铁路复线等“四线”建设,尽快建成于家堡枢纽站(滨海东站)、滨海西站、滨海北站及天津港集装箱中心站等“四站”,实现与既有铁路和车站的有效衔接。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完工后,可实现滨海新区与秦皇岛1小时通达。

  快速交通拉近“双城”

  本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双城双港、相向拓展”,如何拉近市区与新区“双城”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经济发展和物流运输,以及方便市民出行,就成为新区在建设大交通网络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去,“东西不畅、南北不通”是困扰新区发展的主要交通问题,特别是东西不畅影响了新区与市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几条区间主要道路如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滨高速公路及津塘公路等道路通行能力较低,作为快速轨道交通的津滨轻轨设有多个中间停靠站且不具备直通条件,无法形成“双城”间点对点快速通达。王国良局长告诉记者,增强津滨交通走廊的交通运力,强化“双城”之间交通联系一直是新区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的重点任务。近年来,新区通过高速公路、快速路、一般干线公路和轨道交通等多种方式,使“双城”之间的交通运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目前,“双城”之间的道路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建、改扩建的项目进入攻坚阶段,今年内,“双城”间将有多条快速路项目完成建设。不久,市民就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往来市区与新区之间。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正在加紧建设天津大道、津滨高速、港城大道、津汉高速、津港快速、津塘二线等六条快速通道,有效连通未来天津两大核心区域。其中,位于海河以南的天津大道和海河以北的港城大道均按双向八车道快速路标准建设,预计10月份竣工通车;位于海河以南的天津大道起点在大沽南路与外环线交口即津沽桥,终点至滨海新区中央大道,设计双向八车道,设计车速为每小时80公里,建成后,从外环线至滨海新区只需27分钟左右的车程,目前工程进展顺利,10月1日前有望通车;港城大道串联了天津空港保税区、高新区、开发西区、海洋高新区、北塘片区等产业功能区。津塘二线拓宽改造工程,自去年9月底开始施工,计划10月份全线通车;津塘二线改造后,路宽由原来的23米拓宽至37米,扩宽为双向六车道,目前工程进入扫尾阶段,人行便道和泵站正在加快建设中。另外,正在加紧建设的津滨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工程预计年底竣工,将由原双向四车道拓宽至双向六至八车道,改造后这条高速公路也将逐步调整为“快速路”。新建津汉高速路工程西起东丽区津歧延长线(东金路)以西1.2公里处,沿东北方向止于汉沽区汉蔡路,按城市快速路双向六车道标准进行修建。作为滨海新区综合交通规划体系中东西向重要的客运干道,津汉高速路负担着沟通中心市区、滨海新区的东丽、塘沽、汉沽等区域的重任。

  此外,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间京津塘高速、津晋高速、京津高速以及津港高速等高速公路,也将进一步拉近“双城”距离。

  为进一步密切市区和新区的联系,实现共同发展,“双城”间将提升轨道交通的功能,拟新建海河南北各一条轨道交通直通线、续建津滨轻轨工程。其中,海河以南轨道直通线将把市行政文化中心与新区于家堡贯通;海河以北轨道直通线将从市内卫国道、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至新区北塘区域、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旅游区、中心渔港及大港城区连通。两条线均为轨道交通直通快线,实现“双城”间点对点连接,半小时通达。

  “双城”间的轨道交通还包括京津城际铁路延伸至于家堡工程和津秦客运专线工程。津秦客运专线起于天津站,沿既有京山铁路引入秦皇岛站并在新区设客运站,目前桩基、承台、墩身等工作面全面启动。京津城际延伸线自天津站城际车场东端引出,经塘沽站向南引入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于家堡,京津城际延伸线将按照时速350公里标准建设,实现市区和新区间半小时以内通达。

  编织内部路网高效便捷

  “由于区内多条河道、铁路分割,新区内的骨架路网建设相对落后。加之新区核心区和集输港道路客货混行,港城交通矛盾十分突出。”王国良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立足于‘双港双城’的空间发展战略和新区城市整体规划布局,结合土地利用特点和‘十大战役’的建设,通过‘编织’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的路网,畅通滨海新区区内交通,建成港城交通有效分离,客货交通分离,运输协调有序的现代港口城市交通体系,并不断整合和完善公共交通资源,加快推进综合枢纽项目和轨道交通建设,有效提升新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和公交出行比例”。

  新区区内交通路网的相对落后,尤其是“南北不通”,严重制约了新区开发建设的步伐。目前,作为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的滨海建投集团正在加快建设海滨大道、中央大道、西中环等新区南北通道路网建设,今年年底将初步形成路网基本骨架。

  在滨海新区建设和交通局采访时记者了解到,滨海新区确定了“1环11射5横5纵”交通路网整体规划布局,将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面实现畅达滨海的内部路网体系建设目标。“1环”是指滨海高速环线,由国道112高速、海滨大道(中段)、南港高速、西外环自然围合而成。“11射”是指滨海新区11条对外辐射通道,包括海滨大道北段、唐津高速、塘承、京津高速、京津塘、津晋高速、112国道、津石、南港、津汕、海滨大道(南港高速以南段)。新区东西之间的快速通道由“5横”组成,包括:津汉快速路、津滨高速路、津塘二线、天津大道和津港快速路。滨海新区南北通道由“5纵”组成,包括:机场大道、蓟汕联络线、汉港快速、西中环-海景大道、塘汉快速。“1环11射5横5纵”交通路网建设,可实现滨海新区内各功能区与核心区之间30分钟的快速通达。

  新区内部路网建设,将有效利用立体空间,实现客货分流。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的环线道路工程,将以上客下货的交通方式,有机连接城区路网与外部道路,完善客货分离交通体系,既缓解客货混行的港城运输矛盾,又能保障港口集疏运输的畅通,提升港口服务功能。

  “滨海新区将从三个层面建设覆盖新区的快速轨道交通网。”王国良介绍说。滨海新区将打造“3+3+3”放射线网的布局,以于家堡为中心,串联各城市板块中心和外围组团。其中,第一个“3”线为Z1、Z2、Z4等3条从滨海新区核心区经过的市域线。第二个“3”线是指:从于家堡向北经过开发区,连接生态城和汉沽,向南连接南部新城和临港工业区的B1线;从滨海高铁站,经过塘沽老城区、塘沽站、于家堡CBD,连接南部新城,向南延伸到大港城区的B2线;已经通车的津滨轻轨。这3条骨干线,将覆盖主要的客流走廊,把塘沽、汉沽、大港和主要经济功能区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在滨海核心区范围内规划了三条填充线,加密核心区线网,整体上提高核心区轨道交通线网的覆盖水平。最终在滨海新区形成9条轨道线路,总长度200多公里。

  在优化滨海新区区内交通体系建设上,作为滨海新区今年的民心工程和生态城市建设,新区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集约节约土地 绿色智能交通 

  滨海新区要争做科学发展排头兵,在现代化立体大交通体系建设中,处处体现了理念先进、设计超前、绿色环保、智能现代的特点。

  在骨干路网建设中,新区坚持科学规划。在环线道路建设中,为缓解港城运输矛盾,规划利用立体空间,规划建设上客下货的道路系统,在一条道路上实现客货分离。这样既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又避免了交通拥堵,减少了因拥堵产生的汽车尾气排放。在路网建设的同时,加强道路绿化的配套跟进,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噪音所造成的污染。同时从更新公交车辆入手,大力推广LNG、油电混合及电力等清洁能源。

  新区的开发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在道路规划设计上也同步体现了超前性,以符合未来新区的发展需要。天津港今年吞吐量将达到4亿吨,而新区集输港道路的规划则按照7亿吨的标准设计,基本可以满足至2020年集输港道路运输的需要。同时,桥梁设计的荷载标准和设施水平也适度提高。

  新区致力于打造绿色城市交通系统,在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的同时,着力建设现代化的绿色智能道路公交系统。他们整合提升新区公交系统,更新公交车辆,全部采用欧四排放标准,且广泛采用电力、液化石油气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和混合动力,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公交系统的场站设施建设还充分体现现代化、标准化、模块化和信息智能化的设计理念。

  在大范围进行立体大交通建设的过程中,新区不断完善新建道路的智能化系统,加强交通管理,与新区交通管理中心进行有效联网,同时,全面提升新区交通管理系统、诱导指挥系统的水平,构建新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管理网络系统。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