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业绩看集装箱港口“王者之战”

2010-8-12 4:0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引发了全球集装箱港口的“王位”变迁。金融危机重创之后,全球集装箱港口此消彼长的竞争带给我们的最大悬念就是:2010年,站在全球集装箱港口金字塔最高端的会是谁?   记者 袁蔓琼
  伴随集装箱吞吐量差距的越来越小,更加全面的竞争已经是山雨欲来。众所周知,自2005年起,全球集装箱港口从“香港时代”进入到“新加坡时代”,不过,近两年的激烈战况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一场新老交替变革为时不远,或许发生转折的历史性时刻就在2010年。
  十大最繁忙港口竞争加剧(一级)
  一切似乎波澜不惊。据中国港口网数据显示,上半年,前五甲的排位暂未有变化,依次仍为新加坡港、上海港、香港港、深圳港、釜山港。但事实上,暗流涌动下的排名争夺战却已“短兵相接”进入白热化,预计今年将重新排位。
  经历了最惨淡的2009年后,全球港口业正显示出扭亏为盈的迹象。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前五大集装箱港口中,均取得两位数增幅,介于14%~30%。上半年增幅最大的是深圳港,达到29.4%;其次为釜山港,增幅为24.1%;增幅最小的为新加坡港,为14.3%。
  目前,整个竞争格局中,新加坡港与上海港之间为世界集装箱首席地位的竞争已渐趋“零距离”。
  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日前公布,上半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1406.3万TEU,按年上升14.3%,虽然仍然全球称冠,但只比排名第二的上海港多20.3万TEU,而且在上半年的单月处理量数据中,环比升跌各占一半。6月份处理箱量为239.5万TEU,按年增长14.2%。 
  位居第二的上海港,上半年累计处箱量达到1386万TEU,年增18.8%,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外高桥港区成为期内中国吞吐量最大的单列港,期内处箱量722.5万TEU,增长13.5%。洋山港区处箱量增长30.6%,累计达470.1万TEU。 
  而排名地位十分脆弱的香港港,亦仅比第四名的深圳港同期数据多出97.9万TEU,显然香港港受深圳港货物分流的冲击日益增强。
  据香港港口发展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香港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143.6万TEU,按年上升16.1%,但仍落后于2008年同期箱量水平。而去年上半年,香港港和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均不到1000万TEU,今年同期箱量急速回升。深圳市港务管理局早前公布,深圳港上半年处箱量为1045.7万TEU,按年增长29.4%,已超越2008年同期的1018.3万TEU水平,但香港港仍落后于2008年的1206.6万TEU。 
  正在与上海、青岛港争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釜山港,上半年仍守在全球第五的位置。
  6月份,釜山港集装箱吞吐量125.9万TEU,刷新了5月份125.7万TEU的历史最高纪录。上半年,釜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共计698.6万TEU,同比增长24.1%。
  从各港口披露的中期业绩还可以看出,与去年第六~十名发生较大变化相似,今年上半年后五名的座次也已悄然生变。
  釜山港面临竞争的另一支劲旅——宁波-舟山港,上半年完成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去年排名第六的广州港,达到627.4万TEU,同比增长34.4%,少于釜山港仅约70万TEU。不过,它与广州港(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07万TEU)也仅相差20万TEU。
  通过牵手招商局集团,组建“三国六方”新联盟,联手连云港港、青钢、青啤、中铝等企业,上半年,青岛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7048万吨,同比增长8.7%,集装箱完成总量565.5万TEU,同比增长11.5%,仍站在原有的第九名。
  而紧随鹿特丹港之后的天津港,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70万TEU。对比鹿特丹港2009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00.74万TEU的成绩,下半年若天津港继续保持13.1%的增速,并依托天津滨海新区进入大开发周期,极有可能使前十名榜单中来自中国的港口数量从6席增加到7席。
  为了在全球竞争中生存下去,除了东亚港口外,鹿特丹、安特卫普、汉堡等欧洲港口也在激烈争夺欧洲集装箱中心枢纽港,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港与长滩港也是如此。
  美西两港箱量统计显示,上半年,洛杉矶港期内总箱量为366.3万TEU,上升14.9%。6月份箱量为73万TEU,上升32.3%,进口货量占去37.1万TEU,增长32.2%,空箱量则为20.3万TEU,急增52.9%;长滩港箱量为279.4万TEU,按年增长19.8%。6月份箱量为52万TEU,上升25.8%。当中入口货量为26.2万TEU,急升27%,空箱量达到14.1万TEU,增长52.8%。
 总体上看,全球集装箱港口的吞吐量已处于上升通道之中,前十大港口的箱量增幅基本重回金融危机前水平,特别是排名第一和第二,第五、第六、第七以及第十和十一名的港口间差距越来越小,前后座次稍有不慎就会“易主”。可见,2010年全球集装箱港口市场已是风声鹤戾,草木皆兵。 
  上海港将取代新加坡港“称王”?(一级)
  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让上海港问鼎全球集装箱港口“王者之位”的雄心,正在快速成为现实。 
  很多预测曾认为,2009年将是上海港夺冠集装箱港口的转折年。但事实上,2009年的集装箱冠军宝座仍为新加坡港占据,上海港位居第二。
  统计显示,2009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为2590万TEU,同比下降13.5%。而作为破3000万TEU呼声最高、与新加坡港争夺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的上海港,由于受到国内自然灾害及金融危机等影响,2009年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00万TEU,同比下降12.5%,完成货物吞吐量约5.9亿吨。其中,洋山深水港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约1200万TEU。
  从上述数据看,尽管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上海港显然比新加坡港更能抗跌。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海港是典型的腹地型港口,其港口货源有来自长江流域经济腹地的有力支撑。而新加坡港则是典型的国际中转港口,受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贸易萎缩影响更深一些。
  为什么说2010年上海港实现超越的可能性更大?
  主要依据有这么几点。一是,上半年上海港与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差距已缩小至20万TEU左右,2009年差距为87万TEU,而2008年则差198万TEU。二是,按以往的规律,在农历春节出货高峰过后,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会略有减少,进入一个相对清淡的时期。但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受益于出口的反弹,从年初至今上海港的集装箱货量保持平稳增长,有一点“淡季不淡”的味道,如果下半年中国外贸持续回暖,上海港在集装箱吞吐量方面有可能超越新加坡港。三是,随着中国扩大内需计划的逐步落实,上海港将直接从内贸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中受益,而新加坡港国际中转比例高达85%,受国际贸易影响较大。四是,上海正在有序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洋山深水港区北港区工程一至三期已全部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外高桥港区六期工程建设和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吴淞口邮轮码头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已迎来客人。这一系列政策和建设对港口的支撑力度是新加坡港无法抗衡的。
  此外,在整合内部资源方面,上港集团正在筹建“长江公司”以统一运作长江流域的物流资产,进一步巩固公司在长江流域的市场份额。“做大中转,做好长江,将帮助上海港在高速增长期过后继续稳健提升。”
  不过,有关专家也指出,上海港的实力虽然大大提升,但是上海港和新加坡港的差别不是在量上,而是在质上,即其国际中转量不足。
  国际枢纽港的重要标志是国际集装箱的中转量。有资料显示,上海港的国际中转量不足总货物的10%。中国内地出口到欧美等地的货物中70%要通过釜山港中转。对此,上港集团相关人士表示,上海港眼下不再以箱量论英雄。目前,上海在打造国际航运中心进程中,不再只满足于做一个腹地型港口,加大国际中转业务将是上海港未来的拓展方向之一。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务院“两个中心”建设文件提及的“启运港退税”政策正在推进中,一旦真正实施将给上海港带来更多的国际中转箱量。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全球各大集装箱港吞吐量在6月份都不约而同地环比下跌,反映货量在连续3个月急升后稍为回暖。有专家表示,上海港和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的高增幅难以在下半年持续,因为欧美零售商会逐步放慢补充库存的速度。
  戏剧已经演完上半幕,2010年全球集装箱港口争霸战最后会出现什么结局,我们拭目以待。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