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了“大豆战”但愿在“玉米战”翻盘

2010-7-30 10:44: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美国在对华玉米出口中,仍延续了与大豆出口同样的战略,一方面是美国政府对玉米的巨额补贴,另一方面是美国公司通过大量控股、参股中国的玉米加工企业,逐渐控制玉米货源渠道。而留下的,则是中国玉米加工企业的低利、亏损甚至倒闭以及国产玉米的滞销。到那时,中国玉米产业也许将会像大豆产业一样几近全军覆没 中粮集团14年来首次大规模进口的美国转基因玉米,在7月21日随“玛利亚”货轮进入深圳蛇口招商港务码头。尽管对于如此巨量的进口转基因玉米的原因和安全方面的评价,中粮集团相关发言人暂未作出回应,但是伴随这批转基因玉米进入中国,一些农业方面的研究人士表现出诸多担忧。   玉米进口量所发生的巨变让人不禁想到了大豆的命运,同样是从自给自足到放开进口,但却逐渐丧失了市场话语权。美国农业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4月,过去一年中国订购了2190万吨的美国大豆,与上一年同期的1820万吨相比,增加了370万吨,占到同期美国大豆出口订购量的58.6%。
  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此后美国靠巨额财政补贴生产的大豆进入中国市场。2004年,低价进口大豆开始横行国内市场,众多内资豆油压榨企业陷入困境,ADM、嘉吉、邦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商趁机低价收购、参股多家食用油压榨企业,中国的大豆市场由此受制于国外资本。其直接结果是,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位,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位。
  现在,也许该轮到玉米交易了。海关总署公布的6月份进口数据显示,6月份进口玉米6.45万吨,5月份进口4882.31吨。其中,6月份从美国进口了6.12万吨,进口总额为1480.25万美元。况且,今年7月到9月期间还将有超过30万吨美国玉米陆续从深圳蛇口港入境。市场分析人士表示,中美还可能签署更多协议,预计今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将达100万吨左右。
  实际上,中国玉米供求现已进入了一个转折点。有消息指出,为缓解国内供应紧俏的态势,中国或将大幅增加2010年玉米进口配额,在原来基础上再增加400万吨至500万吨。基于此,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近日发表预测称,中国可能在2015年之前,将玉米进口量从本年度预期的100万吨升至1000万吨,增加10倍。
  难怪美国彭博新闻社在一篇评论中称,在石油、铁矿石、铜、煤炭等资源类商品之后,玉米也许正在迎来它的“中国时刻”。显然,在经历了“大豆战争”后,美国又对中国发起了没有硝烟的“玉米战争”。让我们担忧的是,现在美国的大豆、玉米充斥中国市场,这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很大威协。
  中国现已给美国玉米出口开启闸门,但是该不该进口,国内业界存在激烈争议,而且两派的观点都是以“粮食安全”为主要理由。反对进口的一派以大豆为前车之鉴,强调避免玉米重蹈大豆覆辙关乎中国粮食安全和稳定;支持进口的一派则认为,利用国际上便宜的粮食平抑国内粮价波动,同样是维持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这真是考验决策者的一道难题,二者之间究竟如何取舍呢?
  的确,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国际粮食稳定国内市场成为越来越多经济体的选择,但是如何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兼顾国内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同样重要。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和韩国都是粮食进口大国,即便如此,在进口粮食的过程当中,政府仍是主导,贸易商作为统一进口的窗口,粮食市场并不是完全放开的。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应是政府管理部门在博弈中必须考虑的要素。
  但是,中国对大豆、玉米和棉花等农产品几乎没有设置任何非关税壁垒。例如,中国已批准进口美国的转基因大豆、玉米,也没有设置进口上限。有分析认为,当中国玉米进口一旦突破1000万吨,就等于将自己的市场完全放开了。于是美国会延续他们十多年来的巨额补贴,继续向中国出口便宜玉米,到最后中国必将重蹈大豆的覆辙。
  这种分析是站得住脚的。因为中国在与美国的“大豆战争”中已成为输家。随着中国从美国玉米进口量的激增,在与美国的“玉米战争”中,能否成为下一个输家,将成为今后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美国在对华玉米出口中,仍延续了与大豆出口同样的战略,一方面是美国政府对玉米的巨额补贴,另一方面是美国公司通过大量控股、参股中国的玉米加工企业,逐渐控制玉米货源渠道。而留下的,则是中国玉米加工企业的低利、亏损甚至倒闭,以及国产玉米的滞销。到那时,中国玉米产业也许将会像大豆产业一样几近全军覆没。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