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须闯“三重门”

2010-7-24 14:18: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本报记者枭冬
    似乎一夜之间,新能源车便“千树万树梨花开”,迎来了一个“盛世王朝”。尤其今年以来,这股新能源车热潮越发汹涌:不止将试点城市由13个增至20个,确定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个城市私人购车享受补贴,还出台了节能汽车补贴3000元的政策,首批目录71款车型“入围”。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的主力军——广大汽车生产厂家,特别是自主品牌车生产企业,都已高调秀出自家的“战略规划”,其热情十分高涨。可以说,几乎整个汽车界都在“为新能源狂”,将新能源车看做了我国汽车业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型武器。
    然而,事情真的这般简单吗?我国真的可以借助新能源车迅速占领世界汽车高地吗?或许,对我国汽车业来说,要想利用好新能源这块超级“大跳板”,还要经历一场艰难的“障碍赛”,并且至少要闯过“三重门”。
切忌 “好高骛远”
    我国的新能源车产业,早在1991年便已起步。不过,此后的十年间,其发展较为缓慢;直到2000年以后,才有所起色。如今,新能源车在我国发展迅猛,且呈良好态势。
    那么,是什么使得新能源车突然“大爆炸”呢?
    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中心总经理迟亦枫认为,其因素有三:一是世界能源结构调整,二是关键技术的进步和突破,三是节能减排的大趋势,这三点联合起来决定了此时发展新能源车,是我国汽车业的不二选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也表示,按照我国车市20%的增速计算,到2015年,耗油量将非常惊人。为此,面对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必须解决限制汽车发展的首要问题——燃料。去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52%,日后或将持续上升,这也要求我国必须抓好新能源车的发展。
    然而,即便如此,面对新能源车热潮,业界仍需保持冷静和理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新能源车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发展状况。
    迟亦枫表示,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我国相关技术的优劣性。眼下,除了在电池等局部技术占优势外,我国新能源车领域的大部分技术,还比较落后,这种现状不是一时半刻可以改变的。
    董扬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新能源车方面,我们现在取得的成果相当于“第一代”,在亚运村和世博会,我们使用的都是第一代产品;反观国外,则已经进入到“第三代”产品阶段,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则表示,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其实我国也并不过硬。从目前汽车业发展情况看,能源结构调整仍是重点。由于成本、技术等因素,新能源车在近10年时间里,还不会成为汽车产业的主流。
    所以,对于新能源领域,中国汽车业必须保持一颗平常心,切忌好高骛远,作出一系列的“超前”决策,否则,可能落得吃力不讨好。
不能 “浮光掠影”
    一直以来,新能源车都被认定为我国汽车市场实现“弯道超车”的一件利器,可是技术上的全面差距已经注定,这种“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判断有点过于天真。而且,发展新能源车,除了技术之外,还要很多其他的投入。过于“浮光掠影”的关爱,很难成就最后的“王者之师”。
    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国家在资金上给予新能源车的鼓励和支持。
    业内人士曾建议,要从我国国情、优势资源、产业基础、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实际出发,理清思路、重点突破,尽快占据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而要实施这一系列措施,首要就是资金投入。
    举例来看,通用、福特、丰田等跨国公司此前已投资十亿美元以上,相继开发出了三代燃料电池轿车。这些投资保证了其可以采用当今最先进的——由加拿大巴拉德公司开发的功率80千瓦的燃料电池和功率75千瓦以上的驱动电机。而我国,当时只成功研制了输出功率30千瓦的燃料电池发动机,驱动电机功率也仅为50千瓦。
    迟亦枫介绍说,从投资这个角度来看,自1991年到去年底,863新能源车项目中,国家投入资金总计8个多亿,加上地方投入,加起来也就24个亿。而这,还不及当年上汽收购双龙抛出的5亿美元的投入。他说,无论美国、日本,还是欧洲的一些国家,政府在电动汽车上面的投入,以及由政府投入带动的全社会投入,都远远高于我国。我国要想在新能源车领域领先,资金投入是不可不过的一道关。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不得不说的细节。比如,尽管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很快,新能源车也在与时俱进,但国家的部分基础性技术标准至今还未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新能源车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避免 “各自为战”
    在发展新能源车的战役中,虽然大多数企业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因为缺乏一个长远清晰的整体战略出台。面对新能源车产业,不少生产企业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的心态一览无余。在他们眼中,新能源车成了一条撬动市场的“捷径”。
    有专家告诉记者,当下,各生产厂家确实都在全情研发新能源汽车产品,不管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也无论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在争做表率。只是,厂家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基本上都在各自为战、闭门造车,并未形成国家战略的整体优势。
    此外,除了一些新能源车“不做任何论证匆匆上马”,一些进口件的组装车,包括山寨版新能源车也纷纷出炉,这让很多认真搞研发的企业很不服气。对于这种“国家支持新能源车,部分企业就拼命挤进来拿补贴”,从未考虑产业利益的行为,实在不应该提倡,这是非常不利于新能源车发展的。
    同时,从整体思路而言,我国还没完全确定要突出发展哪一类新能源车,电动车、天燃气车、生物柴油车、混合动力车、氢燃料电池车等都在高速狂奔的路上;而配套措施何时完善等实际问题也远未解决。对此,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国家应该抓紧制定一个更为详细、周全的发展战略。
    他们认为,如果全社会资源,能在产业战略前提下互相协调、合作,加之政府有大的资金投入,我国完全可以做好新能源车产业。
    而对厂家来说,要发展新能源车,就要在技术路线、售后服务和网络布局上未雨绸缪。目前,很多企业在全面发展新能源车,不管混合动力、替代能源车、纯电动车都有涉及,但却没有侧重;而对于售后服务和网络建设,其关键是如何实现与当下模式的完美融合;当然,企业间联合组建新能源车“网点”,也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