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产品贸易顺差背后

2010-7-24 13:16: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中国海关总署署长 盛光祖
    我国凭借良好的投资环境,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庞大的国内市场,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成为外商直接投资首选的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66万家,其中美资企业3万多家。目前有进出口实绩的外商投资企业达6.5万家。仅2006~2009年,外商在华直接投资3202亿美元,其中55.5%投向了制造业,我国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外商投资企业主导了我55%左右的对外贸易,其中60%以上为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给我国“制造”和“转来”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2009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项下的贸易顺差高达2228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顺差的1.1倍。今年前2个月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项下实现贸易顺差319.7亿美元,相当于同期我国顺差规模的1.5倍。
    外商投资导致的出口膨胀和进口替代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形成强大制造能力,大量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端的高新技术产品,使我国出口规模持续膨胀。2009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722.3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6%,比2008年的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仅美资企业就出口700多亿美元,大部分返销美国。
    在大量出口的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在我生产的产品直接进入我国市场,减少我从境外进口的规模,形成进口替代。以液晶显示板为例:2009年夏普、三星、奇美等跨国公司加快在我国第8代国内液晶显示板的生产布局,当年我国液晶显示板进口同比下降20.7%,该项商品下的贸易逆差净减少59.5亿美元,进口替代效应明显。预计到2012年我国液晶显示板不需要从境外进口,实现完全替代。
    出口膨胀和进口替代,直接导致大量的贸易顺差。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1270.2亿美元,占我顺差总额的65%。
    他国 (地区)贸易顺差大量转移到我国
    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占据我国外贸的“半壁江山”,其中80%以上为外商直接投资经营。由于加工贸易的存在,我国从日韩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加工装配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加工为成品或半成品后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原来属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转移”到我国内地。
    从2000~2009年,韩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占其对美贸易总额的比重从近20%减少至12.9%,而对欧盟的贸易顺差占其对欧盟贸易总额的比重更是从30%减少至14.9%;同期日本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占其对欧、美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分别从25.6%和32.8%降至9.9%和22.7%。其结果是我对欧美市场保有大量贸易顺差,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则保有大量贸易逆差。2009年我国对美国和欧盟贸易顺 差 分 别 为 1443.6亿美元和1084.6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项下的贸易顺差分别占到81.5%和91.2%;而同期我对日本、韩国的贸易逆差分别为330.5和488.7亿美元。
    从2000年到2008年,美国贸易逆差中来自亚洲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5%左右,而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比重则从20%提高到33%,也证明了这种贸易平衡的转移。
    外商投资企业是贸易顺差的最大受益者
    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事加工贸易,外商投资企业获得其中绝大部分利润,我国仅得到少量加工费。
    2000~2009年,我国出口玩偶50亿个,其中45%出口到美国。最著名的芭比娃娃,每个在美国市场的零售价是9.9美元,我们企业得到的加工费仅为0.35美元,拥有该品牌的美国企业则获利近8美元。
    2000~2009年,我国出口电脑6.2亿台,其中近30%出口到美国。同期我自美国进口Intel芯片等电脑零配件56亿美元。上海海关的一项实地调研表明,我国生产的惠普笔记本电脑出口到美国后,市场售价约为1000美元,其中美国公司在销售环节就获利169.6美元,我们企业得到的加工费仅30.3美元,只占售价的3%。(根据作者相关稿件整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