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了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新动力
2010-7-21 0:5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本报记者洪军
弹指一挥,转瞬两年,西安,这座城市的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
近两年来,这些变化悄然发生——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两大基石: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已竣工建成,这座 “国际陆港”将成为西安经济走向世界的新窗口和西安城市功能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助推器,将直接提供西安建设 “国际化大都市”远大目标的内生新动力。
2010年7月1日,致力打造中国最大国际陆港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内,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项目竣工开通,连同4月20日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四部委联合验收的西安保税物流中心,意味着西安国际陆港的口岸服务功能初步建成。
激动人心的变化,往往孕育于人们所少为关注的沉寂中。
西安,这座曾拥有无限荣耀的千年古都,已经为自己的定位摸索了半个多世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历经了四轮城市规划;从纺织业重镇、精密仪器制造基地,到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惟一中央层面直接定位的国际化大都市——最后的定位意味着中央对这座古都所寄予的更高期许。
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陕西时特意提到,要努力把陕西打造成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从城市功能分工上来讲,西安应该越来越像上海,而非单纯的制造业城市,这也同时意味着一种更高的挑战:西安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来寻求实现更大规模的产业协作,指挥更多的周边城市分工、合作。
胡锦涛总书记的期许言犹在耳,西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迈出了第一步。
缘起:打开通往世界的窗口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西安是一个符号,象征着中国曾经拥有的辉煌历史,这里曾经诞生全世界第一个“万国通商”的国际化大都市——长安。
现在,西安已经不满足于谈论过去。
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在市委召开的一次务虚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三步走”的计划,并详细列出了17项指标。这是中央决策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赋予西安该定位后,地方最高官员首次明确提出战略构想。
孙清云之前提出,国际通行的国际化大都市有若干项指标,其中,外贸依存度依然是西安目前的“软肋”——国际标准是30%以上,而西安目前仅有20%左右。外贸依存度,只是西安距离“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若干软肋的一个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指向一个方向:西安融入世界、融入国际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这直接体现在外贸依存度等具体指标上。
对国际化大都市——或者说对于城市现代化——这样的概念及内涵的理解,其实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据说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的,是指那些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总部的城市,它们对于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有着较强的控制能力。
现在西安显然还不是这样的城市,寻求突破成为当务之急。
在当地专家看来,定位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找到并形成一些有巨大增值空间的非工业性产业功能和商业功能。过去西安只能借助于某些特殊产业来支撑城市成长,但眼下,他们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
西安一直有一个寻找出海口的愿望,因为大凡国际化大都市,就必须对世界有一定的控制功能,这种功能要通过全方位的传播手段加以强调,海运是最重要的方式——现在的西安缺少的正是这种功能。
于是,200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在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西安发展建设中国最大国际陆港、打造特大商贸物流新城和全球商贸物流中心的重任,交付给刚刚重新组建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由副市长韩松兼任管委会主任,真正的大规模、大动作推进从此时开始。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这项在沿海城市看来司空见惯的业务,对于西安这座内陆城市来说,却意义非凡——通往世界的窗口,打开了。
动力:促成产业调整中脱颖而出
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两大基石: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保税物流中心的竣工建成,标志着西安国际陆港口岸服务功能初步成型,西安的城市功能也即将迎来一个拐点。
西安国际陆港的发展定位十分明晰——首先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型陆港,同时也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前者是对国际港务区“港口概念”的一次描述,后者则是对国际港务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园区的一次强调。
区域整体发展理论,美国学者芒福德认为:“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
放眼西部,西安国际港务区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园区的概念,更是一台动力澎湃的引擎,一则提供西安发展的内生新动力,再则,这件引擎将引领西安的其他若干产业版块、甚至陕西和整合西部内陆地区,为它们提供更优质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发展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通过实现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的聚集,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国际港务区也终将成为西安打造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高地的战略引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强晓安说。
7月1日,全国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竣工开通,项目通关运营后至2015年,每年将实现集装箱总运量1724万吨,快运行包总运量82万吨,特货小汽车总运量18万台,整车总运量350万吨;至2025年,每年实现集装箱、快运行包、特货小汽车、整车总运量将分别达到2300万吨、110万吨、30万辆、430万吨……
而在此前的4月20日,西安保税物流中心正式通过海关总署四部委联合验收;与此同时,西安公路码头项目的开工建设也在积极的准备中。
如果说,遍布全国的铁路网构成了经济循环的大动脉,那么与保税区特殊的政策优势相衔接融合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就构成了一个具备口岸服务功能的强大系统,成为拉动内陆地区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循环的心脏。通过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和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平台,必将为进出口企业进一步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提供可能,使这一国际陆港真正实现西部地区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良久夙愿,直接将内陆地区城市前所未有地转化为具有港口服务功能的城市。
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已与上海港、天津港、连云港港、青岛港展开口岸业务合作。据测算,西部企业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办理进出口业务,与企业传统的自主完成运输、报关、检验、港口操作等相比较,每标准箱可至少降低成本300元。随着国际产品的产地向内陆地区的迁移,内陆地区的资源、产品也会面向国际市场出口,这必然会衍生出港口功能后移的市场需求。在这种外部环境拉动和内部需求的驱动下,国际型陆港这种建在内陆地区,具有和沿海港口功能相似,为企业提供信息、通关、仓储、物流配送等一体化服务的现代物流中心便应运而生。“简单地讲,就是将内陆低廉的劳动成本、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空港、沿海港口强大的航运能力和广阔的国际市场结合起来,使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连通世界、撬动全球。”西安市副市长韩松信心十足。
功能: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
对于很多立志于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内陆城市而言,寻找一个“出海口”几乎是必经之路。西安显然已经找到了更具智慧,也更适合自己的路径。
梳理国际陆港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进入国际要素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和世界经济循环,另一方面,就是实现国际要素在国际陆港临港经济带的聚集。国际陆港的发展建设,将成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这一战略中至关重要的核心环节,实际上也是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安没有国际陆港之前,我们很难想像,一个离海岸线1500公里的城市,构造出一个具有口岸服务功能的港口,但今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香港大学教授王缉宪说。这使西安经济进一步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拓宽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渠道,实现“通江达海”的经济格局。
在西安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西安国际陆港,使得西安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备,产业体系更完善,产业门类更齐全,同时,更推动了西安产业的升级换代。更为重要的是,西安国际港务区亦是整个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其自身的功能就已经决定了园区可以有效地提高西安经济的外向度,有助于大西安的国际化进程。
于是,无论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还是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及西安自身发展的需要看,西安国际陆港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以内陆型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为发展目标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更是对西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实践和契合。
借助国际陆港这一平台,西安不仅与沿海港口拉近了距离,更拉近了同世界的贸易与交往距离,此外,也为西安早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埋下伏笔。
就在西安铁路集装箱竣工开通、国际陆港口岸功能初步成型的第二天,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者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庆祝这个阶段性的胜利——西安国际陆港现代物流企业聚集区等16个项目集中开工,他们还来不及掸去征衣上的尘土,即刻拉开了新项目的建设大幕。
在步入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内,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宏大目标已然成型,西安建设国际陆港的付诸实践并取得阶段性胜利,西安、陕西乃至西北“通江达海、物流全球”的美好愿望近在咫尺。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