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新改建各类公路4544.94公里 农牧民借路增收
2010-7-13 11:42: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全省最大的自治州,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人口56万。然而,由于地广人稀,气候干燥,自然环境艰苦,长期以来交通十分落后。尤其是广大农牧区,缺路少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瓶颈”。好在近年来青海省交通厅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加大这一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十一五”前4年,共投入资金10.05亿元,新改建各类公路4544.94公里,修建便民桥梁150余座,使全州35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80%的乡镇通了沥青路;305个建制村(牧委会)有257个通了公路。如今,一条条农村公路串联城乡,沟通千家万户,成为惠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
大格勒乡的“小康路”
地处大漠深处的格尔木市大格勒乡,是典型的绿洲农业区。1657平方公里的戈壁荒滩上只有一块1万多亩林田相间的耕地。然而,当记者走进这个只有618户农家、2113名村民的小乡镇时,却见一条平坦笔直的沥青路贯连全乡4个村,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门口。马路上人来车往,路两旁行道树高大挺直,路面干净整洁,处处显示着生机与活力。
乡长贺忠祥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十分闭塞。出门要先走十几里土路才能到达109国道,再拦车去8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土路上坑坑洼洼,有一次他整整走了4个多小时。2003年,交通部门投入298万元,将通往109国道的7.8公里土路按乡道改建为三级沥青路;2006年以来,又先后补助资金300多万元,分两期修通了连接4个村的沥青路,并把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现在,大格勒乡农民再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是家家户户有了拖拉机、摩托车,一些人还购买了汽车,直达格尔木的公交专线也开到了这里。
说起农村公路带来的好处,乡党委书记马继元兴奋地告诉记者,过去这里的农民只种小麦、青稞、油菜等,收入低,成本高,用水量大。如今路通了,信息灵了,种植结构调整加快。2007年,他们试种241亩枸杞获得成功。此后,逐年扩大种植面积,目前已达7265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这里生产的枸杞个大、质优、无污染,一上市就供不应求。2009年枸杞产量达到320吨,收入700多万元。今年,他们正对3200亩低产田进行改造,并引进节水滴灌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同时,重新规划村镇布局,同西宁康普公司合作开发生物农药,从西宁、宁夏等地引进生产加工企业,共同打造万亩有机枸杞种植加工基地,力争产品跻身国际市场。现在,农民群众亲切地把这条乡道称为“小康路”,把连接4个村的村道称为“幸福大道”。
一座桥成就了富裕村
都兰县下西台村是个不足千人的半农半牧村,距县城察汗乌苏镇只有6公里,站在村口就能看见城里的楼房。但是多少年来,一条奔腾不息的察汗乌苏河挡住了道路,人、车都要绕行20多公里才能到达对岸。因此,河里常有机械车辆被水冲翻;2006年夏天,两名学生冒险过河被洪水吞噬……
下西台村村长文昌才郎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盼望着河上能有一座结实好走的桥梁。2007年7月,交通部门投资460多万元,要在河上建造一座全长147米的7孔钢筋混凝土大桥。开工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盛装围观,比过年还高兴。现在,桥已建成两年多了,村庄与县城的距离拉近了,村民与党和政府的心也更贴近了。目前,全村有一二百人在镇上打工,早去晚归,十分方便。有50多户利用村庄临近矿山的优势,购买了大型矿车搞运输,一年下来一辆车可挣六七万元。村里还办起了牛羊育肥合作社,养羊规模达4万多只。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6000多元。村民浇地的水费、合作医疗费、电视收视费等,全由集体经济承担,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党支部还被省里评为基层党建先进组织。
克鲁诺牧民开上私家车
在德令哈市农村牧区采访,问起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效,人人都会津津乐道地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在由克鲁克镇通往陶生诺尔牧委会的路上,记者邂逅了克鲁诺村的蒙古族牧民乔格生。据他讲,他们村是个纯牧业村,距德令哈市区30多公里,距镇上15公里。过去,他们村根本没有路,祖祖辈辈都是骑马或骆驼行走在戈壁荒滩上。为了换取基本的生活用品,他们每年不得不赶着羊群走上两三天到收购点去交易。要是赶上谁家有急重病人,要么就是用土办法救治,要么就是等死。自从交通部门修通了这里的柏油路和通村砂石路,牧民们的出行一下子方便了起来。现在,这个有着106户牧民、357口人的牧委会,家家都有摩托车,70%以上的牧户有了汽车。年轻人骑着摩托车放牧,开着汽车打工。畜牧产品销售不用愁,收购商早早登门订货。牧民年收入从前几年的一两千元增长到去年的四五千元。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