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边陲筑路兵:喀纳斯湖畔修建国防公路

2010-7-11 10:39: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很多人知道,西北边陲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湖泊,叫做喀纳斯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个神秘地方,还有一群可爱的筑路兵,他们为建设边疆奉献着青春年华,把智慧和血汗留在了这里。 
  笔者近日走进驻扎于白哈巴的武警交通六支队哈白项目部。 
  2007年9月,武警交通六支队挥师4000余公里,从安徽奔赴被誉为“西北第一村”的新疆阿勒泰白哈巴村,承担起哈巴河至白哈巴的新建公路施工任务。这是一条通往世界闻名自然景区——喀纳斯湖的旅游公路,也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国防公路。 
  据六支队哈白项目部主任赵贵升介绍,部队承建的第2标段长53公里,属于山岭重丘公路,由于地处偏远、天气无常等不利因素,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挑战。3年多来,官兵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边疆洒下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现在工程已进入攻坚阶段,有望在“十一”前完工。 
  万事开头难。施工伊始,需要大批的水泥、钢筋和沙石料等原材料,但重重高山犹如一个个天然“障碍”,挡住了运输的路。部队只好在山涧中开辟出一条施工便道,到汽车通行不了的地方,官兵们就靠手推背扛,硬是把最初使用的原材料“拖”进了大山。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筑路官兵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但到了这里,就不得不慎重再慎重了。 
  因为施工路段位于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受到严格保护的,鉴于此,赵主任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反复勘察路线,精心部署施工,使筑路施工带来的破坏降到最小程度。 
  昆屯岭是一座被页岩、花岗岩等多种岩层覆盖的大山,这给筑路兵出了一道难题。若采取爆破,页岩强度小,会炸得四处飞,而花岗岩较硬实,必须爆破后才能开挖,对此,筑路官兵组成攻关小组,分类分区实施爆破,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今年初,新疆遭遇特大雪灾,造成施工时间紧迫,任务更为艰巨。为了确保工程如期完成,5月底以来,哈白项目部掀起了大干100天的施工热潮。负责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总工程师陈兆河在接受采访时说:“在这个地方施工,与内地有很大区别,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有效施工期短。在哈白公路,由于气候原因,一年只有5个月的工期。” 
  陈总说,官兵们每天早上5点上工地,晚上11点才回营休息,一日三餐都在工地上。7、8、9月是新疆施工的黄金季节,白天时间达到十几个小时,天气条件很好,所以作业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筑路官兵的汗水没有白流。去年,业主在哈白项目部召开了现场会,并以他们的施工参数为基本标准。今年初,部队在哈白公路全线评比中,再次夺得第一名。 
  在采访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铺筑哈白公路,需要的不仅是韧性,也不仅是体力,更需要的是奉献。 
  由于深处边疆密林,通讯信号存在盲区,筑路官兵过上了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日夜忍受着孤独和寂寞。上士侯占新年近三十,相貌英俊且品格优秀,因随部队辗转各地,一晃当兵10年,成了“大龄青年”。去年春节期间,家里给他介绍了一个姑娘,两人谈得也投机,但休假归队后,因为手机没有讯号,暂时失去了联系。半年后,侯占新下山调整,才知道姑娘的芳心“被别人掳获”了。 
  在工地上,笔者还认识了这样几位官兵,和他们的故事——中士王科是陕西咸阳人,24岁,测绘班班长。开工前,他带领测绘班翻山越岭,趟过冰河,徒步开展丈量放线工作。饿了,就啃随身携带的馕饼和咸菜,渴了,就抓一把积雪应付口干舌燥。王科说:“苦和累倒不算什么,现在到了夏天,我们每天都要与小咬进行抗争,大家受了不少折磨!” 
  小王所谓的“小咬”,学名蠓,俗称“墨蚊”。一到夏天无处不在,营院里、工地上多的是,围追着人咬。即使官兵们戴上防虫纱帽,把衣裤袖口都扎得紧紧的,稍不留神,“小咬”就钻进来,贴着皮肤猛咬一口,让人又痒又疼,好多天都会复发,不得安宁。 
  少校陈兆河,37岁,山东临沂人,总工程师。战士们都说,陈总和赵贵升主任是哈白路的功臣。3年多来,他们扎根于此,历尽艰难开拓公路,付出了很多。陈总的妻子王丽丽是一名教师,去年8月,学校放暑假后,她千里迢迢赶来探亲,不曾想,正值部队施工大干期间,陈总成天泡在工地上,终究没有下得山来,与爱妻团聚。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