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成内陆首个“出海口”

2010-6-9 11:43:00 来源:物流天下 编辑:wuliuba 关注度:
摘要:... ...
近日,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一期)顺利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务院11个部门正式验收,成为我国第十一个通过国家验收的保税港区。作为目前内陆唯一一个设立保税港区城市,重庆一下子站到了对外开放的前沿。 

    在内陆就能跨出国门 

    物流成本高是制约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瓶颈”。 

    重庆海关调查显示,重庆企业运输一个20英尺的标准集装箱到上海出关,通过高速公路,运费要2万元左右;通过铁路运输,需要6000元左右;通过长江水运,需要3000元左右。而若是上海企业,这笔费用就几乎等于零。再加上企业往返口岸和内地的通关成本,内陆城市发展外贸,真是难上加难。 

    “内陆城市实现对外贸易大发展,最佳路径是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搭建对外开放的政策平台。”重庆海关关长马忠源说。 

    2007年6月25日 ,重庆首次向海关总署申请,希望设立“水港+空港”的保税港区;2008年11月12日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 

    “有了保税港区,我们在重庆就能跨出国门。”中国惠普公司副总裁邵冬说。 

    根据有关政策,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出口企业再也不用往上海、深圳等口岸跑了,在重庆海关就能办结出口手续。仅此项政策,每年就能为重庆企业至少节约上亿元成本。再加上土地、劳动力方面的优势,重庆对外资的吸引力迅速提高。 

    截至目前,已有69家境内外企业与重庆保税港区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有35家企业已经或正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保税港区的聚集效应 

    重庆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有了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加之水运的价格优势,正迅速吸引物流向重庆聚集。 

    伊藤忠来了,马士基、领盛物流都来了。重庆保税港区开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杨红说:“别的地方抢都抢不到的项目,到了重庆,我们还得挑。” 

    利用保税港区国内货物入区退税的政策优势,重庆市谋划加工贸易垂直整合。通过原材料、零部件的逐步本地化,使加工与原材料、零部件生产基地在同一地区运作,改“两头在外”的传统加工贸易模式为“一头(原材料)在内,一头(销售)在外”,进一步实现了配套物流成本的最小化。 

    为配合重庆发展,重庆海关与北京、深圳、上海等口岸海关建立联系配合机制,实现了转关数据联网,做到了监管、配合无缝隙。 

    在政策吸引下,惠普公司已将全球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放在重庆,富士康、广达等电脑代工企业接踵而至。今年一季度,重庆关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3.3%。预计在未来3—5年,重庆将形成年产笔记本电脑8000万台、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新增就业30万—50万人的IT产业集群,成为国内新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