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围堵——迎接即将到来的产业战争

2010-6-8 15:20:00 来源:现代物流报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 肖三匝何伊凡白益民
    中国将奥巴马的决定视为“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特保案将对整个中国轮胎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2008年,中国的轮胎产量已经达到3.5亿条,其中40%出口,出口中又有30%是出口到美国。美国对中国轮胎加征高额关税,意味着中国轮胎将失去美国市场,有10万人可能因此失业,损失约10亿美元出口额。特保案的通过,将直接造成12%的轮胎产能过剩。过剩的产能还将使得其上游产业链的橡胶、炭黑、焦油以至焦化等产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品积压、销售困难等现象。
    目前美国在华有4家轮胎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占中国对美轮胎出口的2/3,限制中国轮胎产品进口将给这些美资企业带来直接损失。其中,美国第二大轮胎企业——固铂轮胎受损失最大,中国是固铂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同时固铂没有向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转移产能,因此不能平衡损失。
    美国的裁定激怒了中国
    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的评论言辞相当激烈,他将之斥为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此举不但违反了WTO规则,也违背了美在G20金融峰会上的有关承诺,中方将保留包括诉诸世贸组织在内的一切正当权利。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态度更为强硬,该协会给奥巴马发出了一封抗议信,表示其已向中国政府要求,对美国实行强烈的反制措施。
    反对声浪不仅来自中国
    美国轮胎产业协会、美国轮胎自由贸易联盟、美国汽车贸易政策理事会和美国零售业领导者协会等组织却纷纷认为奥巴马的裁决将损害美国消费者和轮胎贸易商的利益。美国轮胎产业协会在致奥巴马总统的一封公开信中,强调了轮胎特保案将对美国带来的不利后果,其中包括:第一,将造成轮胎价格抬高,美国消费者将面临更少的选择;第二,将导致美国轮胎市场混乱;第三,由于无法购买到可承受价格的轮胎,美国消费者可能推迟必要地更换轮胎行为,这会对美国道路安全带来“潜在的可怕后果”。
    美国轮胎自由贸易联盟特别指出,北美制造业和服务业工人联合会强调的是就业问题,但假如美国政府接受措施,将导致轮胎分销和零售领域近2.5万人失业,措施也将导致美国消费者每年多支出六七亿美元更换轮胎的费用,得不偿失。
    WTO副总干事亚历杭德罗哈拉表示,美国政府对中国进口轮胎加征关税,对问题的解决毫无帮助。华盛顿一智库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史剑道也认为,轮胎特保案是奥巴马政府在对华贸易政策上的重大失误。
    一些西方媒体也在批评奥巴马的决定:《纽约时报》指出,美国毫不留情地将贸易保护主义定义为一种“糟糕的战略”,该报还引用参议员麦凯恩的话,指出目前的经济状况下,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势必将对世界经济和美国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美国政府贸易保护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不仅违背美国有关自由贸易的承诺,还为其他经济体做出了坏榜样,有可能引发保护主义的恶性循环,重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覆辙。英国《泰晤士报》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重压下,奥巴马政府的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极为短视,纯属饮鸩止渴。”
    可以看得出,“轮胎特保案”并不主要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又是一次美国国内政治的“替罪羊”。在此之前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对美贸易顺差、人权等众多问题上中国都成为美国转移国内政治矛盾的对象。
    油井管案:雪上加霜
    如果说轮胎特保案的打压犹如暴雪压顶的话,中国输美油井管案件的裁定结果对“中国制造”来说就意味着雪上加霜。该案涉及总金额约32亿美元,是迄今为止美对华贸易制裁的最大一起案件。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油井管消费国。2006年前,欧洲的两大钢管生产商Tanaris集团和TMK集团与美国钢铁公司占据了美国油井管50%的市场份额,进口产品占据40%的市场份额,剩下的10%份额由美国其他钢铁公司共同占有。
    从2006年起,这一市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2006年,中国油井管占据美国油井管市场15%的份额,2007年达到21%,2008年更是高达32%。美方的调查显示,美国公司2008年从中国进口了27.4亿美元的油井管,较2007年的进口额增长超过两倍。而据中国海关统计,这一年,中国对美出口油井管产品金额为3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全部对美钢铁出口总额的46%。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油井管国内价格比欧美市场每吨要低2000元左右。
    事实上,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美国钢铁界就传出了中国油井管即将面临“双反”调查的传闻,而最早放出这一风声的正是Tanaris集团和TMK集团。传闻使美国进口商急于抓住调查前的最后机会囤积中国油井管,导致2008年中国输美油井管数量激增,这给美国相关企业利用“双反”遏制中国企业产品进口提供了借口。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的暴发引爆了国际油价的暴跌。2008年7月11日,原油价格一度逼近每桶150美元,此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迅速回落到每桶35.35美元的低位。进入2009年,国际油价在每桶30~40美元区间波动了两个月。大量油田失去了开采价值,直接导致油井管产品需求大幅萎缩。(待续)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