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海里学会游泳

2010-6-23 1:40: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韶静
    今年的端午节,王盛群没能回安徽老家过节。
    最近,他正忙着给公司搬新家,所有的办公设备得利用这3天时间重新盘点、安装,这样节后便能正常运转。
    尽管有些忙碌,但王盛群乐在其中,甚至有点自豪感。从10年前一个人打拼,发展到现在上百人、上千万资产规模的物流公司,王盛群亲身感受到其中的辛酸。他亲眼看着无数家物流企业毫无征兆地“倒下”。
    10多年的商海打拼,王盛群见多了企业生生死死的故事。在他的身边,南京每天都有新的公司加入物流行业,每天也有大量的公司选择离开。“这个行当,已经不复10年前的光景了。”王盛群感叹。
恶性竞争月亏万元
    10多年前,王盛群从安徽来到南京,一辆载重5吨的卡车,成了谋生的工具。有几家物流公司老板租赁他的车子,每天奔波在去往不同城市的路上。渐渐地,熟悉了物流公司的整个内部运作。
    10年前,王盛群决心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在东杨坊路附近开了一家物流公司,单打独斗地投入到物流行业。一开始,尽管没有熟悉固定的客户,但他跑得勤奋,生意慢慢走上了正轨。
    好景不长。短短两三年时间,南京市场上出现了上千家像他这样的小公司,竞争越来越激烈。
    物流行业并不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行业,介入门槛很低。一两张办公桌、三四部电话、五六个工作人员,挂上一个有“物流”字样的牌子,对外便可以号称是物流公司。“价格被越压越低,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再加上油价上涨、人力成本增加等要素,使得我们的成本大幅上升。”王盛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最难的是2005年下半年,柴油价格一直在高位坚挺,直接导致航空、海陆运输、小汽车消费支出的增加,高油价加速物流运输业的成本上升。“每个月每辆车平均要赔1万多。”
    王盛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辆车一天跑600公里左右,按照每百公里耗油量20多升算,一天要用柴油140升,每升涨0.15元,一天就要多花20元左右,一个月光油钱就要多花500~600元。例如,南京跑温州的市场价为4000元,油就要花费1300元,过桥过路费1000~2000元,工人包吃包住,还要开工资2000元,成本远远高于收入。
    据了解,95%跑长途的货车用的都是柴油,油耗占运输成本的三分之一左右,而运输成本占整个物流成本的50%~60%。按照每吨提价150元计算,柴油价格上涨近4.5个百分点,依此类推,运输成本上升约1.5个百分点。
    如果靠加价来抵消成本的话,客源流失将会很严重;如果不加价的话,公司经营将更加艰难。面对客户来的订单,如果提出涨价,客户会跑掉,只能是故意推辞。一次两次之后,客户还是跑了。
    “由于成本太高,最后基本上不对外地发货。”王盛群回忆说。
    客户没了、成本涨了,2005年,王盛群陷入艰难境地。每个月接近万元的亏损,实在让他吃不消。也就在那一年,在王家湾物流中心有近10家小公司选择歇业。
    那时候起,王盛群开始反省。他意识到,小的物流企业根本没有竞争力,特别是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吃肉”还是“喝汤”
    王盛群清楚地知道,长期以来,像自己这样的小公司一直面临着寻找客户,并想尽办法留住客户难题。因此,他们不得不减少自身盈利标准,来与大公司进行博弈。
    王盛群介绍,不少大公司首先拿到单子之后,如果公司内部消化不了,赶忙与这些小公司联系,分包给它们。其实,小公司在这个时候,充当的不过是个“二手贩子”,大部分盈利还是被大公司所占有。“他们吃肉,我只能喝点汤。即使是这么一点汤,还有那么多人争抢。”王盛群说。
    2006年开始,王盛群开始寻求新的突围方式,寻求合作,扩大自己的规模,向大公司发展。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王盛群才开始研究,什么是物流企业。他要往“大”了做。
    事实上,注册一家物流公司,需要50万~100万启动资金,还需要有300万的备用资金,具备要求吨位的5辆车。而目前南京市场上,这种规模的物流公司仅占10%左右。“大公司更重视前期调研和需求分析,对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清楚地了解企业目前的业务流程、人力和财力资源、运输能力、运输网络等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需求分析,明确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细分出各功能模块,提出企业信息系统需求分析报告。他们更注重公司形象与信誉,也有实力去投放广告、大量发放宣传单页,成为吸引客户和博取好感的方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事实证明,王盛群的选择是正确的。他通过朋友筹集了800万元,主要用于软硬件的提升,随后再通过广告和口碑营销自己。随后的一年时间,王盛群的企业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劫后重生,并迅速成长为南京骨干物流企业。“物流行业看似门槛低,其实要想有竞争力,还得高成本、高投入,才能提高抗风险能力,也才能获得更高利润。”王盛群提醒,千万不要以为,买几辆卡车,建一个仓库就可以开物流公司。这样的想法,会使不少人没有学会如何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便盲目进入物流行业,这是不可取的。
物流要破“多重门”
“江苏是物流大省,但总体水平不高,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仍较多。”王盛群表示。
    首先,是物流业的定义问题。“物流企业到底算是仓储企业,还是经营性企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更多的人对物流的概念都不甚清晰。
    在用地性质上,也因概念不清而造成诸多矛盾。江苏一家物流有限公司代表告诉记者,公司曾通过出让获得用地性质为“其他商业用地”的国有出让用地,建设近1万多平方米的仓储和多式联运的场站用地。但由于相关政策不明朗,在办理出让手续时,国土部门不认为这是工业用地。无奈之下,公司一边支付商业用地的出让金,一边经营仓储和运输场站,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
    其次,是营业税税负不一。采访中,不少物流企业反映,税率不统一。南京一家物流基地负责人表示,同样是运输仓储,但南京市《装卸搬运专用发票》和《服务业统一发票》所对应的装卸运输和仓储营业税费率却大为不同,一个是3%,另一个是5%。他认为物流企业应该按运输企业标准,统一营业税率为3%。
    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承认,物流行业目前税负普遍较重,特别是目前的货运代理企业没有纳入工商企业增值税进项抵扣范围,导致很多制造业的客户拒收国际货运代理发票。
    最后,就是土地不足制约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土地的渴盼,是所有物流企业共有的。事实上,物流项目与工业项目、商业项目相比,无论从GDP还是税收贡献来说,均有所不及,因此更容易面临政府搬迁的压力。
    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物流用地多定性为工业用地,对于配套设施的建设有所限制,一般要求配套用地面积不超过总占地面积的7%,因此在相关指标上还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此外,中小物流企业融资难、多头管理、集聚度不高等,也成为反映较多的问题。
别在低端市场缠斗
    6月7日,在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服务业大会上,南京提出,南京发展现代服务业要体现“高、大、特、快”的特点,即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大规模总量;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创造更快的服务业发展速度。然而,作为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的物流行业,却一直被“弱、小、散、乱”困扰着。
    南京市商贸局负责人介绍,在资源紧缺、人力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压缩的新形势下,培育和发展冷链物流迫在眉睫。而且,2014年的青奥会也将给冷链物流企业提供更多商机。这才诞生了《南京冷链物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几个月的调研发现,南京的冷链物流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规模小、实力弱;普遍存在装备不足、设施落后、管理粗放、从业人员层次不一等现象;大多只能从事简单的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
    “事实上,物流业的低门槛、低投入带来的低端竞争,在南京众多行业普遍存在。”有关专家表示。
    该专家认为,一直以来,南京都是个不张扬、不尖锐、不极端的城市,延伸到商业中也一直平平稳稳。很多人在创业过程中,抱陈守旧,求稳求低,习惯性扎堆于起步易、投入少、门槛低的行业。
    对于这一点,王盛群感触颇深。由于最初的市场竞争不充分,市场环境也不完善,让部分创业者尝到了“甜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物流老板就表示,“最初的钱相当好赚”。于是,成千上万的创业者开始不停地模仿、复制已有的“成功模式”。
    尽管他们每个人投入的资金不多,但闯入者数量太过庞大,往往会造成行业繁荣的假象。“低端抢食者”数量过多,压价、抢单、武斗事件层出不穷,行业由此陷入恶性竞争。
    当一个新兴的、高投入高回报的市场出现时,长期“缠斗”于产业链最底层的他们,又因为缺乏经验、资金、眼光和胆略,停涉不前,故步自封。
    在南京大力发展高起点的高端服务业当口,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求。
    高起点大力度发展现代服务业,离不开政策的扶持。据透露,有关方面正在酝酿出台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将出台。南京市政府也将在《南京冷链物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基础上,出台相关产业规划。
    相关人士透露,在现有推动物流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南京还将制定促进冷链物流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冷链物流基地和重点企业产业升级、功能完善、技术更新、做大做强等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解决影响当前物流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瓶颈问题。
    巨大的市场摆在面前,众多的扶持政策即将出台,接下来,就看他们的表演了。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