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入港” 国际化大都市第一步

2010-5-8 17:03: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法国总统萨科齐把访问中国的第一站选在了西安。面对这一尊贵的客人,西安人颇有些气定神闲——外国元首访问中国,鲜有不到西安的,“至少来看看兵马俑吧?” 
  西安是一个符号,象征着中国曾经拥有的辉煌历史,这里曾经诞生全世界第一个“万国通商”的国际化大都市——长安。不过,现在西安的当政者已经不满足于谈论过去,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在市委召开的一次务虚会上首次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三步走”的计划,并详细列出了17项指标。这是中央决策层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赋予西安该定位后,地方最高官员首次明确提出战略构想。 
  “10余天后,我们就将正式‘入港’,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行。”西安市国际港务区一位官员说。 
  有消息称,5月底,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将封关运行,意味着西安筹划多年的“国际型陆港”即将变成现实,而这将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三步走”若干大动作中的第一步。 
  入港 
  “保税物流中心的验收已经完成,目前只等待海关总署下发的关区代码,”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一位官员告诉本报,“我们会在5月初召开一次企业推介会,估计5月底可以实现正式封关运行。” 
  4月20日下午,西安保税物流中心正式通过了国家海关总署、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委的联合验收。 
  当地希望,通过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和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平台,可以使这一国际陆港真正实现与沿海港口城市的“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 
  “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亚洲最大的编组站——新丰编组站环绕园区,全国32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除去隔海的海口市、台北市,西安国际港务区均可经由铁路全部通达,”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强晓安说,“在公路方面,西安国际港务区处于中国干线公路网‘米’字形辐射的中心。” 
  据其测算,西部企业从西安国际港务区办理进出口业务,与企业传统的自主完成运输、报关、检验、港口操作等相比较,每标准箱可至少降低成本300元。随着国际产品的产地向内陆地区的迁移,内陆地区的资源、产品也会面向国际市场出口,这必然会衍生出港口功能后移的市场需求。在这种外部环境拉动和内部需求的驱动下,国际型陆港这种建在内陆地区,具有和沿海港口功能相似,为企业提供信息、通关、仓储、物流配送等一体化服务的现代物流中心便应运而生。 
  强晓安说,“简单地讲,就是将内陆低廉的劳动成本、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空港、沿海港口强大的航运能力和广阔的国际市场结合起来,使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连通世界、撬动全球。” 
  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已与上海港、天津港(600717)、连云港(601008)港、青岛港展开合作。而深圳华南城(行情,资讯,评论)、泰王国国家储备局、青海盐湖集团(000578)、新加坡迅通(CWT)集团、海尔集团等数家国际、国内物流企业都已与当地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 
  据称,西安还将进一步加快西安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工作,希望在年底前获得批复。
恢复往日荣光 
  孙清云之前提出,国际通行的国际化大都市有17项指标,其中,外贸依存度依然是西安目前的“软肋”——国际标准是30%以上,而西安目前仅有20%左右。 
  当地希望通过国际港务区这个载体迅速提升外贸水平,此前,西安市副市长、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韩松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在申报保税区时,一些中央部委官员认为西安外贸水平太低了,不应当批。但我说服他们的逻辑是,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外贸水平低,才更需要保税区促进提升外贸比重。” 
  国际陆港成为现实,只是西安即将开动的若干“大动作”中的一项,这些大动作的目的是使西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4月19日,西安市委专门举办一次为期两天的务虚会,当地官员称,其背景是“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胸怀大一点”。 
  实际上,这几乎是当地从民间到官方的一致诉求——十三朝古都、生在城墙根下,西安人一直有 “长安情结”,希望有朝一日能恢复往日荣光。一位当地白领女孩胡悦说,之前去日本旅游,买纪念品的时候,请日本店主题字,店主问,你是中国人?然后随手写下两个字,西安,“看到这两个字,真是又高兴,又怅惘”。 
  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开篇就是西安,然而,公元906年之后,西安再未曾成为中国的国都,“这座古老的国都,也已在历史中充分地表现过它上下浮沉的经历了。”该书这样写道。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长安,从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发展对外贸易,确立汉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到唐朝,丝路贸易达到顶峰,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从而造就了盛世大唐。”强晓安说。 
  2009年6月下发的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中央首次赋予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据称,目前国内宣称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有超过100个,但由中央层面在规划中直接赋予的,并不多见。 
  这将是当地下一步所有重要工作的主题,但首先还是要统一认识,孙清云在务虚会上说,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可以定位为“把西安建设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落脚点应定位在“区域性”、“专业性”和“历史文化特色”上。 
  “如果要把西安打造成为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样的综合性的国际化大都市,难度很大,应该根据西安的基础和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孙清云说。 
  但一位当地学者说,过度强调差异化,可能会在未来的发展中产生一定的自我局限,“每个国际化大都市都是有差异的,纽约、伦敦、巴黎、洛杉矶等,都各有特色。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没有必要把差异性当做一个建设目标,每一个城市的区位、基础、文化等的不同,就决定了其差异性,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普遍共识达成的潜在标准。” 
西安新定位 
  “我们这一代人能够承担这一重大使命,应该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这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孙清云说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步骤,被分为三步。 
  从2010年至2015年,西安要搞好规划,打好基础,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人均GDP达到7万元左右; 
  从2016年至2020年,西安要在一些优势领域基本达到世界国际化城市的水平,人均GDP超过10万元; 
  从2021年到2030年,西安的经济功能要达到区域性国际化大都市的水平,科技、教育在亚洲的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更加具有世界性,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区域性、专业性国际化大都市特征明显。 
  围绕着3个落脚点,一些重大项目已经开始陆续推动,除旨在提升区域性和专业性的国际港务区外,彰显“历史文化特色”的皇城复兴计划,也已经在当地开始付诸实践。 
  当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要解决“大都市”中“大”这个前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宝通对本报说:“国务院讲得很清楚,国际化大都市的载体是西安(咸阳),主城区要达到1000万人口,800平方公里,西咸一体化现在已经成为中央的战略意图,但现在看起来,推进得还很慢。” 
  在陕西省的推动下,西安和咸阳已经设立了西咸新区,在两市接壤处共建新区,但是,该新区下设泾渭、沣渭两个管委会,依然停留在两市“各管各的”。 
  “第一要做大,第二是要加强开放。”张宝通说,他举了张德江当年执政浙江后,首要做的工作就是推动萧山、余杭两区并入杭州的“大杭州”建设,现在浙江的经济总量尽管不如江苏,但城市水平已经超过了江苏。 
  他认为,行政区划导致的行政壁垒,尽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只要思想解放,推动并不困难,“中国现在的体制是党管干部,只要高层有魄力去推动,阻力并不大,体制优势还是很容易显现。” 
  此外,仍有一些观念需要厘清,这将牵扯当地下一步的工作走向。张宝通说:“比如说‘区域性’的涵义,到底是什么区域?关中天水?西北五省还是黄河中上游?这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化。” 
  他说,早些年,有中央决策部门的学者曾经认为西安的区域定位是 “黄河中游”的中心城市,这种观念在很长时间里影响了当地的规划和与周边地区的协作,但实际上,“黄河与长江不同,长江仍然是中国的主航道、生命线,重庆、武汉都可以围绕长江进行定位,但黄河就快断流了,这样的定位什么也不是,没有什么意义”。 
  “黄河失去了航道的功能,取代黄河的是亚欧大陆桥,”张宝通说,“西安的定位应该是亚欧大陆桥的心脏,亚欧合作的中国基地,新丝绸之路的起点。”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