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长沙,让生活更美好
2010-5-7 1:0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摘要:... ...
“两型社会”建设是不是一个不可捉摸的概念?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近日由省政府批复的《长沙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不但给出了具体任务,而且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分阶段目标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量化。
把长沙建成中部最具竞争力新型工业基地
任务一大力发展“两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延伸阅读
《方案》提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限制性产业,着力构建符合“两型”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把长沙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
在产业布局方面,长沙的东南西北都有充分考虑,如大河西先导区建设成为长株潭科技创新中心和“两型”产业集聚地,提升扩展河东主城区商务商贸中心的职能和辐射范围,加快发展东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空港产业区,高起点建设城北大物流体系,在南部长株潭绿心建设精品型高端服务区。《方案》提出,要加大园区整合提升力度,推动城区工业企业逐步向国家级园区集中。同时,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和共享
任务二精心打造宜居城市,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
延伸阅读
你要问长沙对建设宜居城市的决心有多大?《方案》给予回答:坚持以人为本,把宜居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方案》表示,将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覆盖全市的城乡规划,主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以及“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并且在推进长株潭融城核心区、打通城北大物流通道和加快长望融城步伐的同时,加快长浏高速、金洲大道、长潭高速、长株高速建设和沿线开发,推进开元东路延伸到浏阳生物医药园,加快芙蓉大道延伸线建设,着力拉开城市交通主要框架。推进交通、水利、市政、能源、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和共享。
而为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方案》表示,全面完成老城区路网提质改造,重点打通断头路、卡口路和出城口,改造城市中心区若干拥堵点,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和过江通道建设,实施公交优先工程,倡导绿色交通,有效改善城市微循环。
一个更重要理念改变是,长沙将不再是一个无限扩大的城市,《方案》提出,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由依靠外延扩张向注重内涵集约发展转变,按照“用地节约、建设节俭、建筑节能”的要求实施生态型组团式开发,树立适度超前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理念,统筹路网、电网、水网、气网、通讯、污水、垃圾处理等综合基础设施同步建设。推进“两型社会”绿色城市建设,出台实施相关标准体系。
开展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
任务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承载能力
延伸阅读
随着生态标准的不断外延,如今的生态建设也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方案》提出,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高标准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环境质量的需求。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在主城区合理规划布局公共绿地系统,加快城市林业生态圈建设,建设良好的城市人文生态区。加快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提质改造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使之成为中心城区与河西组团之间的生态绿色长廊。全面推进湘江、浏阳河、捞刀河、靳江河、沩水河等江河风光带建设。
在环境保护综合整治方面。编制实施湘江流域长沙段综合治理规划,并纳入国家长江中下游污染治理规划,争取国家加大投入支持,加强水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推进污水及污泥处理、垃圾处理、铬渣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实行“三废”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开展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推进农村畜禽水产养殖污染资源化、无害化利用。
先导区要成代表长沙形象的“金名片”
任务四加快建设大河西先导区,发挥先行探索和示范作用
延伸阅读
在《方案》中,大河西先导区被赋予了先行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新路子,构建集聚经济和人口的战略新平台。通过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走出一条符合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要求的发展道路,在长株潭城市群起到先导、示范和引领作用。
《方案》透露,先导区要用国际视野和现代理念确立战略目标。力争到2020年把先导区建设成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高新产业的集聚区、城乡统筹的样板区、生态宜居的新城区、支撑发展的增长极,成为长沙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平台、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引领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域,成为代表长沙形象的“金名片”。
《方案》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将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滨江新城、梅溪湖、洋湖垸四大片区打造成符合“两型”要求的精品片区,高标准建设梅溪湖国际服务功能区,把梅溪湖创新科技园打造成长株潭城市群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和示范园区。
推进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向株潭辐射
任务五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带动长株潭城市群建设
延伸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长沙不再是长沙人民的长沙。《方案》要求长沙充分发挥省会功能和自身独特优势,加速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加强与“3+5”城市群的要素交流和市场对接,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可以期待,在“3+5”城市群中,交通将更便捷。《方案》要求着力构建与长株潭和“3+5”城市群互联互通、高效便捷的公共客运网、物流网和信息网。
同时,长株潭三市将实施产业高端带动,以建设长株潭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契机,充分整合三市产业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形成产业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突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和服务业发展特色,推动形成周边地区为长沙高端工业配套、长沙现代服务业向周边地区辐射延伸的格局。并且要探索建立企业、项目在长株潭和“3+5”城市群合理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充分发挥长沙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密集的优势,推进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及向湘潭、株洲的辐射,推动三市科技、人才、文化等优质资源的有机链接。
专家解读
长沙方案充分考虑国家期望
“长沙实施方案充分考虑了国家战略层面对‘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寄予的期望,展现了长沙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对自身发展转型的追求,提出了重点领域综合配套改革的路径。”昨日,市两型办负责人表示,长沙的方案有几个特点:一是体现了宽广的视野和较高的起点。着眼于国家的战略意图、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改革的长远目标,提出了成为全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典范,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样板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窗口的总体定位。二是提出了清晰的“两型”建设与综改试验路线图。着力于以大河西先导区建设为示范平台带动全市和3+5城市群,做出了“五大建设、八大改革”的总体安排,形成了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发展与改革相结合的基本框架。三是确立了“两型社会”的指标体系。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分阶段目标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量化,以期发挥引导和约束作用。
八大体制改革护航长沙“两型”建设
长沙“两型社会”建设有什么作为保障?
改革!
《方案》详尽地提出“两型社会”建设项的八大改革措施。
资源节约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节约资源能源的管理体制。制定节能、节水、节材等专项规划,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强度。创建节水型社会,实行区域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
建立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差别化能源资源价格制度,建立绿色电价机制,实施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收购制度,推行分质供水和城镇居民阶梯式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户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将环境容量作为环境准入的必要条件,无环境容量的禁止审批或者实行区域流域限批。按照生态功能区不同要求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的门槛。制定污染企业产能退出具体补偿办法,促使高污染行业退出市场。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国家生态补偿试点,设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在禁止开发区域探索实施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探索发行湘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收益债券。
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土地市场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市场体系和土地价格体系。完善征地用地制度和安置机制。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土地股份合作、货币化安置等形式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支持和引导科研机构围绕“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建设面向广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创新平台。政府采购优先支持自主创新的“绿色”产品。
财税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发展。制定实施长沙区域性金融中心规划。推动长沙银行上市和实施区域化经营战略。组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建设长沙金融后援基地和长沙金融城。探索开展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
城乡统筹体制机制改革
健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扩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比重,支持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推行绿色招商。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环境,建设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联合株洲、湘潭两市建立对外招商的统一平台和协调机制。
推进“大通关”体系建设。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为契机,拓展国际航空货运业务和国际航线航班,建设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空港经济区。
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政府组织架构。深化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重点加强负责全域统筹、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的机构,精简和弱化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机构,将执行、监管等职责的重心下移到县市区。
优化政绩考核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把体现“两型”社会要求的指标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实绩的核心指标,加大生态环保、节能降耗、耕地保护、公共服务等指标考核权重,引导各级政府和部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市场主体营造环境和改善服务上来。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