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雄:推进四个转变加快转型升级

2010-5-19 8:38:00 来源:网络 编辑:56885 关注度:
摘要:... ...
 原文发表于《政策瞭望》2010年第5期 
  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台州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保稳促调、标本兼治的任务很重,台州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经受考验。如何利用“倒逼”机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台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非常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经济转型,就是经济发展方式或模式的转换,从传统模式转换到现代模式;另一方面是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结构高端化和产品创新。其根本要求就是推进“四个转变”:一是需求层面,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产业层面,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企业层面,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四是体制层面,由初级市场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加快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通过技术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走出一条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的集约型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最小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加快转型升级是保持台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快转型升级,台州只有积极调整结构,提升发展优势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是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更加注重资源要素的集约节约利用,严把节能减排关,限制或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才能从根本上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经济转型升级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
  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两创”总战略和“三个台州”战略,按照“存量促提升、增量优结构、开放求发展、改革增活力”的工作方针,积极调整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四个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台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所有制经济结构明显优化;需求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实施“三个台州”战略,深化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再创四大优势,着力打造十二大工业之都,培育五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做精十大特色农业基地,努力创建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调整结构,提升产业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台州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加快推进“腾笼换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努力提升产业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自主创新,构建公共研发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名品名牌。从而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型汽车之都、中国摩托车之都、中国医药之都、中国缝制设备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塑料制品之都、中国家用电器之都、中国阀门泵类之都等。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鞋帽服装、食品饮料、工艺美术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行业和企业。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扩大就业和增加地方财力的主渠道,也是节能减排的内在要求。要按照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发展的要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围绕新型工业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住甬台温铁路开通的机遇,大力发展公铁港联运的物流业;推进“二产三产化”,引导制造企业主辅分离,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由生产性服务业承担;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可独立成立法人企业,并对外承接业务;鼓励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营销。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总部经济、创业服务、商务会展等五大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围绕新型城市化,创建现代化大城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迎合消费需求,健康发展房地产业,鼓励发展商贸、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社区服务等消费性服务业;在城市中心区,实行“退二进三”,工业向园区集聚,中心区主要发展服务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导向,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集约化,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鼓励连片经营流转土地;实施“万元田”计划,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力度,着力做精临海-黄岩柑橘、玉环文旦基地,仙居-临海-黄岩杨梅基地,温岭-三门西瓜、温岭果蔗、路桥枇杷基地,临海西兰花基地,黄岩茭白基地,天台高山蔬菜基地,括苍-天台山脉高山名优茶基地,仙居三黄鸡、温岭优质草鸡基地,三门青蟹缢蛏养殖基地,玉环-椒江大黄鱼养殖基地等十大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面启动农产品加工业“631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强农业园区建设,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品牌化,培育和推广水果、水产等农业品牌,加强农产品营销,逐步构建全国性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强农业综合配套服务,培育发展农村信用合作银行(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拓展空间,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在出口拉动减缓、消费拉动短期难有起色的情况下,只能在存量创新发展保稳定的基础上,依靠增量投资拉动,加快发展,实现稳字当头、好中求快。要加大投资拉动力度,积极构筑大平台,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项目,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跨越发展。
  一是构筑大平台。要着力抓好沿海产业带建设。高起点规划,根据《温台沿海产业带台州市实施规划》,深化各开发区(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以园带“城”理念,合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创建特色园区,打造精品工业城。高标准建设,加快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立体交通网、沿海供水网、区域电力网、生态保护网“四网”统一,实现功能配套、资源共享。高强度投入,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政策,吸引升级产业项目落户,运用价格杠杆鼓励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项目投资强度。
  二是发展大产业。立足台州的优势产业和临港区位优势,顺应重化工业化趋势和产业升级规律,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船舶修造、装备制造、资源再生利用等临港型工业,电子信息、港口物流等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有一定影响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中国石油化工之都、中国电力能源之都、中国船舶修造之都、中国再生金属之都等。战略发展石油化工业。重点加快推进大石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中石油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2010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围绕炼油和乙烯的发展,适度延伸产业链,力争在2014年初步建成国内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生产基地,并与台州塑料加工、原料药生产基地有机结合,形成以炼油、乙烯为龙头,覆盖炼油、塑料、化纤、橡胶以及配套助剂生产和下游加工等为主导的产业链,带动台州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突破发展港口物流业。依托台州港各港区,加快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重要物流节点,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公铁联运。加快港口开发,重点开发大陈岛港区(含黄琅作业区)、头门港区、大麦屿港区、健跳港区开发、温岭龙门港区,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建设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培育大中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港口竞争力和服务临港型经济能力。
  三是建设大项目。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投资规模大、对全局影响深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有效投资增量,不断优化区位发展环境。交通项目重点要抓好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台州湾/三门湾/乐清湾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台金高速公路东延段、诸永高速、金台铁路台州段、机场改造、椒江二桥及连接线、74/75省道南延;能源项目重点要抓好三门核电、台州第二发电厂、仙居抽水蓄能电站、沿海风电场、500千伏(临海大田变、路桥台东变、玉环陈屿变);滩涂围垦项目要抓好黄礁涂、三山北涂等十个重点在建工程;水资源项目要抓好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北水南调;城市建设项目要抓好市区路网、台州客运总站、管道燃气、城市轻轨等。
  “四资”联动,培育杂交优势,促进多元经济共荣。台州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在于民营经济发达,但单一的所有制经济模式稳定性弱、抗风险能力不强。要充分利用市外各种资源和市场,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加大引进各类资本的力度,培育杂交优势,促进多元经济共同繁荣,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一是实行“四资”联动。推进外资、国资、股资、民资等四资联动,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引进外资。按照招商选资的理念,立足台州优势产业,适时到上海或香港等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大麦屿港已开通对台海运客货直航机遇,强化与台湾的产业合作,发展对台经济,促进外资与民营企业的嫁接联姻,完善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壮大产业集群。争取国资。加强与央属企业联系,依托我市港口优势,重点在交通、能源、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重化工业领域,积极争取国有资本投入。多募股资。大力实施“证券强市”战略,积极引导一批上规模、高技术、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上市直接融资;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和设立私募产业基金。激发民资。充分发挥各地台州商会作用,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在外台州商人回乡创业。二是扩大对外贸易。积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机电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业贸易;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俄罗斯、印度、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加大引进技术装备和紧缺资源性商品进口力度;健全国际贸易预警和摩擦应对机制。三是加强对外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发海外资源,参与收购兼并,在资源、工程技术和服务贸易领域增强与各方合作;推动境外加工贸易发展,设立组装加工基地;积极利用国外高级人才和先进技术,建立研发机构和营销中心。
  深化改革,再创机制优势,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以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围绕改革动力、压力和效率三条主线,开拓创新,锐意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创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一是推进企业创新。重点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从创业走向创新。在制度创新上,上规模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联合重组、收购兼并、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做大做强行业龙头企业。在管理创新上,牢固树立资本经营和品牌经营理念;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充分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在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上实行科学精益管理,实现流程再造,向管理要效益。在技术创新上,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构建公共研发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引导企业以共建技术中心、联合技术攻关、联合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吸收消化创新。二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中心),促进资本要素的合理流动,为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搭建平台。深化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实行跨区域经营;扩大村镇银行试点,开展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及资金互助社改革试点,推进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造;开展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和民营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试点,规范发展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探索建立资源要素以市场化配置为主、政府有效合理调控的机制。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推行阶梯式水价、电价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建设,吸引各类人才和技术为我市经济发展服务。三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按照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实行一站式审批,提高审批效率。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按照“非禁即入”和“有需则让”原则,拓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范围。创新经济管理方式,积极运用规划、产业政策、财政、税收等手段,加强宏观层面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企业评价体系,更加注重以亩产论英雄,更加注重节能减排。
点评此文章 / 写评论得积分!+ 我要点评
  • 暂无评论 + 登录后点评
  • Copyright © 2006-2020 56885.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电脑版